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曲折半生 > 第十四章 家乡的大山

第十四章 家乡的大山

    每个人都有对家乡的情结,不管是对于久居在外的旅人还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炊烟,都是剪不断地思绪,忘不了的情结,都是淡淡的乡愁,春风里,夏雨中,果木飘香的秋天,白雪皑皑的春节里,山间小路上,村道上,田地里,门前的省道上,每一个时间段,每一个地点,都有在家乡时点点滴滴的故事和难舍的情结。

    就像家乡的山,走过多少年,走过多少遍,或许是年轻时不谙世事,或许是年轻时走路太急,就像我的人生的多少年,脚步匆匆,又匆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难舍的情结,都未曾细细的品味,白驹过隙般的一跃而逝。所幸自己是流氓式的文人,已到知天命之年,有幸还能想起家乡的山川大河。回味三维空间里发生在家乡土地上的故事。但凡事件的任何事情都有他的相对性,就像无限的知识在我满满的乡愁面前企是文笔所能栽的了的一样。家乡的山川河流赋予了我太多的养分就不是我这样一个漂流在外的孩子的言辞所能表达的。

    家乡在长道镇龙八村,前面也说过。有西和河和盐官河相交于永兴镇(距离家乡的村子不到四公里),家乡的村子就在两河相交的平原上,东临祁山,西接长道,背南面北,有盐官河自东向西从面前流过。又有千亩果园在盐官河的滋润下在千亩平原上承载着着村民希望和发展。以前的果树都是种植在这平原地带的。山上的地理条件虽然好但终究是山上,干活费劲。随着产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机械化作业取代了手工作业,工作效率直线上升。为了更好的提高农村收入,也记不清楚曾几何时,家乡的山上的梯田里都种满了经济作物。

    家乡的山是方圆几个村海拔最高的,但是上山的路却也是方圆几个村修的最宽、最好的,梯田更是全县示范村。一点不夸张的说,由于村里条件的缘故,记得都快二十岁了,我还不会用背架子(背架子,就是农村人自己发明的一种背麦子的工具)。我们村的大山大致是分为三台,三个高度,较低的两台上去之后都是极目可尽的平原,只有第三台也就是最高处虽然有梯田但却不是平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流传至今的先人的话句都是包含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的。在其实年代大搞农业梯田建设那会儿,父辈门可是没少在山间地头流汗。那时候虽然自己一无所知,但是我想我们村里的大山一定是和其他村里的山一样陡不可攀,遍坡荒草吧。父亲戴的加厚的由母亲缝的棉手套是我清楚的记忆,那时候就听父亲说在修梯田。但是那时候“梯田”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陌生的词语。许多年后看见山上一台又一台的,每一台走上去都是平平的。一台又比一台高一人左右。并且田间阡陌纵横相通,又有车道直通地头。这就是我不会用背架子的原因所在。最早我经常上山是因为收麦子的缘故,其它村里都在人工背麦子的时候,我们村就已经是架子车拉麦子,这架子车拉麦子一次就要拉一百五十个麦捆。而人工背麦子或是牲口托麦子最多也就一二十个。这,就是生产效率。农业生产产量的提高,离不开农业灌溉。这个问题我们伟大的***老人家是把这些因素全部都考虑进去了的。我们村在兴修梯田的同时,也是进行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因为地处盐官河流域,所以平原地带的地下水是比较丰富的。灌溉水的上山作为农业产量提高的保障工程。别说那时候,就是现在也是一项较为庞大的工程,但还是实现了泵房用电上山,直径五寸的导流钢管上山,建设一级泵站、二级泵站,蓄水池等。诺大的蓄水池装满了深蓝色的水,再通过小型水泵进行每一块梯田地的灌溉。

    记得父辈们管叫上山的路是“盘山公路”,“盘山”不假,“公路”也不假。我们村里的上山的路从山脚下,也就是村里分东西两条一路上山直至大山的第二台相交。再在相交点直奔山顶。这山路的宽度随便两辆拉麦子的架子车能相互让道。现在的货车尽可随便走。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农村,能有这样的交通和农业梯田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儿。但是在我的家乡,我的家乡的父辈们却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也算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里程碑!

    某一年的正月里,年已经过完,闲来无事,在一个下雪天,一个人在村里的大山上独自走了一遍。不同的年龄段做同一件事儿,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想法。就像我下雪天一人上山一样。年轻时夏收季节一天上几次山,可是年轻的脚步太匆忙,不及细想就已经到中年。雪好大,路好滑,但是路却比以前宽了好多,并且铺上了沙子,我知道这叫沙化路,路边的项目公示牌明确的高诉我这些。社会高速度发展的今天,除了通村路、通组路外,更重要的是产业路。因为农户的经济作物要运出田间地头、运下山,运输道路就成为了愁煞农人的事儿。虽然雪一直下,但用心就能看得见,我们村里满山遍野的梯田地里已经是能给农人带来经济收入的苹果树。随着登山高度的增加,放眼望去,银装素裹,朦朦胧胧的。极目处全是苹果树的轮廓和影子。在银装玉砌的世界里,在果树的装点下,家乡的这座大上啊!成为心中最美的风景,顿时感觉张大千的山水景色也不及家乡大山的一角。因为,盛夏时的绿荫、初春季节的绿芽和花蕊、深秋时节的果香以及这会儿银装玉砌,让我家乡的大山就是一副简简单单的黑白山水画。

    这个地方拉麦子时翻过车、这个地方父亲犁地时我牵过驴、这个地方父亲吃过我送来的“干粮”。这是我赖以生存的大山,养育着祖祖辈辈人的大山。她不言不语,但是却以她的实际行动在四季里给与了人们想要的结果。一点一滴,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不舍和情结。历历在目,如在昨天。雪花还是漫天飞舞,风还是在肆意的狂掠。虽然是干雪,但还是慢慢的湿透了我的鞋子。可路边的、田间地头的故事太多了,在若干年里零零碎碎洒了一地,本想今天偷偷一个人来捡起一些回家,但是太多了,散落一地,再也捡不起来包括我的童年和青春。

    “峰登绝顶我为峰,海之无边天作岸”,我这个健忘的文科生对着下诗句还是情有独钟的。登上家乡大山的制高点,首先跳进我脑子里的就是这句记不清作者的诗句。极目远望,附近十里八村的山顶、村落尽收眼底。多少有一点“傲人”的资本。但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下的大山更让人觉得内心深处的旷然和失落。家乡的山上是有太多让人回忆和眷恋的乡愁,田间、地头的洒落一地的过去多少会让人觉得点点的失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