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唐瘿 > 第24章 平反血案

第24章 平反血案

    近大半年的时间,守真一直身处突厥,与神都洛阳的兄弟们失去了联络,很久没有收到张太公的密函信件。

    他连忙打开书信上的火漆,抽出密函,阅读起来。

    看完之后,他才知晓,圣神皇帝自今年十月起,开始卧病不起,已有月余未曾上朝,更未曾召见过群臣,包括新任宰相张柬之等重臣。

    可怜张柬之,在今年十月二十二日,授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拜相),并由秋官侍郎(刑部侍郎)晋升为凤阁侍郎(中书侍郎),却只朝见了三五次圣神皇帝,就再也没有见过圣神皇帝。

    院落里,仆人们正在为每一间厢房烧炕,下过雪的日子终是有了一丝暖意,客房里有了暖和劲。

    守真道长眉头紧皱,宽广的额头上竟挤出了一个“川”字,他的左手将密函递给李改,问道:“张太公是何意?为何着急要叶法善天师进京?”(注①)

    李过起身接过密函,踱步道:“张相之孙张子敬与我暗中联络,说是张相准备以我师尊的身份去说服皇太子李显,由太子出面在圣神皇帝身边侍奉汤药。如果圣神皇帝真的有不测之际,可防张易之、张昌宗二人捣鬼。”

    神都洛阳的朝局很危险,八十一岁的圣神皇帝身边只有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陪侍,切断了圣神皇帝与其他大臣之间的联系。

    守真道长看着李过将密函烧掉,接过李过的话题:“此时,令师叶法善天师应该在南海论道吧?”

    “没错,师尊已经在南海。按照计划,师尊将会一路西行,前往龙虎山天师道,然后去往青城山。此时,即便快马加鞭请回师尊,也需要二三月的时间。那时,圣神皇帝已经康复。”

    守真道长点头道:“此计行不通。这么说,圣神皇帝身边只有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二人?此时,如果二张矫诏,杀害一批忠良之士,岂不易如反掌?神都危矣!”

    李过眉毛一动:“何以至此?”

    “张太公与圣神皇帝都已高龄,皆已八十有余,但都不会认同在这个高龄时期有老年痴呆之症状。我等旁观者清,却想到这一点,如果圣神皇帝有此症状,定会被二张迷惑,无需矫诏,即可令他人枉死。”守真道长分析道。

    李过动容道:“为之奈何?”

    “必须由太子夺回政权,圣神皇帝应该退位养老。既然圣神皇帝这么喜欢二张,就由二张陪伴着她,直到她驾崩。不过,太子懦弱,绝不会主动争权,这就得有人推他上位。那么,可用之人需得是忠于李唐的忠臣良将。”守真道长左手快速转动着长长的流珠,说明他的内心有些激动。

    道教典籍《太上三元流珠经》记载:“受之用白真珠,圆正明朗,大如桐子者三百六十五枚,应星宿之度,日月所会之期。”

    《太玄金锁流珠引》云:“昼夜斗转,周天无穷,如水流之不绝,星圆如珠,故曰流珠也。”

    守真道长手里的流珠是师尊所传,乃是静心之物,每转动一周,便会如默念一遍《清心咒》一样。

    果然,他刚想继续说下去,手转流珠的习惯让他一滞,察觉出自己有些失态。

    两个人都沉默了下来,没有说话。

    此时,魏广宗进来,见屋里二人都没有说话,便主动说道:“大兄,只有你来晋阳吗?其他兄弟呢?”

    这句话提醒了守真,他重新整理了一下思绪,沉稳道:“改之兄,通知河西道商队的兄弟们回来吧,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手。明日,你还得回到神都去,帮我给张太公送去一份密函。而且,你需要亲自见到张太公,问清楚他对拥立太子争权的决心。”

    “如果张太公对拥立太子争权不感兴趣则作罢,如果他有兴趣,你还需要去梁王武三思府邸找一个叫做高延福的宦官,只需提及‘岭南故人’四个字,他就会收下另一封密函。”

    “骑马四日可到神都,加上风雪影响,我需要你在旬日之内再回到晋阳。或许,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们需要从长计议。”

    未等彪形大汉李过说话,一旁的魏广宗抢先开口道:“道长,我们拥立太子上位成功,那就可以为祖父报仇平反了!”

    魏广宗是宰相魏玄同的孙子,因抄家株连,不得不逃亡,入奴籍躲追杀,后来被守真道长救下,才有了栖身之处。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闰九月,酷吏周兴诬陷魏玄同,指控魏玄同是宰相裴炎的朋党。

    那时,宰相裴炎已经在五年前被圣神皇帝斩杀与洛阳都亭驿,抄没其家产,虽然裴炎家中毫无积蓄。

    其时,裴炎与魏玄同之间的友情始终不渝,时人称之为“耐久朋”。

    宰相魏玄同被圣神皇帝下诏赐死于家。

    监刑御史房济,谓魏玄同曰:“何不告密,冀得召见,可以自证!”

    宰相魏玄同叹曰:“人杀鬼杀,亦复何殊,岂能作告密人邪!”

    魏广宗最为在意圣神皇帝的退位,如果太子李显争权成功,意味着新帝登基,那么,新帝就可以拨乱反正,为老臣平反。

    守真道长不想打击他,却也不想敷衍他。

    “广宗,还记得当今太子(李显)是如何从皇帝废黜为庐陵王的吗?”守真道长不得不耐心解释着。

    听到问话,魏广宗马上就蔫了,紧皱的浓眉耷拉下来。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李治驾崩,皇太子李显登基,初生牛犊不怕虎,皇位还未坐稳便暗中与天后争权。

    新帝李显打算任命韦皇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门下省最高长官,相当于宰相),宰相裴炎(时任中书令,中书省最高长官)力谏,新帝李显生气地说:“朕即使把天下都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吗?”(注②)

    天后以此为借口,将新帝李显废黜为庐陵王,迁于房州,转而立豫王李旦为帝。

    李显只坐了五十五天的皇帝。

    十五年后,圣历元年(698年)九月,圣神皇帝将庐陵王李显召还神都洛阳,重新立李显为皇太子。

    此时,乃是长安四年(公元704年),李显已经做了六年的皇太子。如果李显复辟登基称帝,他隐忍了二十一年,岂能轻易饶过裴炎家族?虽然裴炎已死二十年,他仍可以开棺戮尸,以泄心头之恨。

    魏玄同和裴炎乃是“耐久朋”的友谊,世人皆知,新帝李显岂肯给魏玄同平反?

    想明白了这些,魏广宗一肚子的气,看来给魏氏家族平反的事又将是遥遥无期。

    一旁的李过,对守真投去了同情的目光,他和守真道长身负血海深仇,这些年在暗处徐徐图之,却没有多少进展。如今,终于等待了这次难得的机会,他明白守真道长的内心是如何的煎熬。

    这盘棋,需要可丁可卯的赶时间,却不能出半点错,不然的话,数年的布局将会满盘皆输,再无东山再起的资本。

    -----------------------------------------

    注①叶法善自曾祖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术。自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历时50年,叶法善天师始终未曾失掉皇帝的尊宠。

    注②唐朝群相制里,中书令为首席宰相。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