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最大收获

    大家对赵宏图的谦虚低调,非常赞赏。

    要说工业园区的项目,功劳最大的,大家都非常认可的,毫无疑问是赵宏图。

    项目本身,就是他提出来的。

    是赵宏图去和双方高层领导商谈,获得了两边的认可。

    这才有了后续一切事情的发生。

    项目的走向,也基本上是和赵宏图的最早提出来的设想差不多。

    就连最后的选址,姑苏,也是赵宏图和李资政提议的。

    张新胜对赵宏图,充满了感激。

    他没想到,当初和赵宏图一番长谈,真的能让姑苏从一众城市中突围,被选中了。

    感觉和做梦一样。

    “这个,我还有一个不情之请,不知道新方可不可以向姑苏工业园区输出规划、建设和管理软件,免费为我们培训各类专业人员?”赵宏图厚着脸皮和吴做东说道。

    华国来的谈判人员,听到这话后,一下子停止了说话。

    这个问题,当初谈判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呢。

    咱们要的,可是要学习新家坡的先进管理经验。

    包括城市发展的近期和远期规划、土地的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投资的宣传、网络组织、营销方式、鼓励措施等。

    这些是建设一個国际化现代化的工业园区所必需的,是完全可以引进的。

    大家顿时屏住呼吸,想知道吴做东怎么答复。

    吴做东哈哈大笑一下,然后招来了新方的一个工作人员,两个人稍微走远了一点,细声聊了一会。

    华国的谈判团,紧张地等待着吴做东的意见。

    这个问题不解决,整个谈判的成果,好像都要逊色不少。

    “我们觉得这完全是可以的。”吴做东同意了赵宏图这一请求。

    大厅里边的气氛,一下子又欢快了起来。

    吴做东得到了谈判团衷心感谢。

    赵宏图也获得了大家的完全赞同。

    不时有人过来找赵宏图碰一下杯,低声聊几句。

    这样的酒会,也极大地拓展了赵宏图的人脉资源。

    对以后华远集团在华国和新家坡的发展,都极为有利。

    半个月后,华国和新家坡,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书。

    去年,新家坡全国GDP还不到500亿米元,而投资姑苏工业园这单一项目的总投金额就高达200亿米元。

    当然,初始启动资金,也就花了3000万米元。

    在双方的要求下,赵宏图也代表华远集团在合作协议书上签字,投资20亿米元,占股百分

    但这却不是华远集团在这个项目中最大的收获。

    华国和新家坡签定了一个200亿美元的大项目。

    尽管当时双方对在场记者朋友提出保密要求。

    但是消息还是透露了出去。

    这个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很大震动。

    好在赵宏图签字的时候,没有和双方高层共同合影。

    不然华远集团会闹出来比当初收购全家和罗森更大的风头。

    但是消息完全不泄露,也是不可能的,华远参与了工业园区的项目,成为某些人口中的小道消息。

    而华远集团,也深刻地印到了某些人的心中。..

    这也为华远集团后期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发展的环境。

    至少,胡校长等有心人,不管是面上,还是背地里,轻易不敢对华远集团和赵宏图动什么小心思。

    六天后,新家坡工业园区正式开工建设。

    建设伊始,江南20多位领导干部去现场办公,保证了姑苏工业园区的建设质量和进度。

    姑苏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做到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建地下、后建地上”。

    道路规划方面,商业区居于中心地带,其两侧向外依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去工业区和商业区的人流、车流自然分开,互不干扰。

    环境保护建设方面做到了污水100%截流。

    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排污、燃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做到“九通一平”……

    姑苏工业园区创立之初,就编制了高标准的总体发展规划,并建立一系列的刚性约束机制来保证规划实施始终如一,实现“一张规划图,管了二十年”,保证了发展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而华远集团也派了一个团队参加了工业园区从初始谈判,到最终建设和投入使用后的管理过程中。

    学到了非常先进的工业园区的谈判、建设和管理经验。

    培养了一批非常得力干将。

    这才是华远集团在这个项目中收获最大的地方。

    正式签订协议后,赵宏图在京城又和在京的同学一起吃吃饭。

    该走动的人那里,也都去走动了一下。

    “老赵,我想下海加入华远集团跟着你干。”李金德找了一个机会和赵宏图说道。

    李金德喝了不少酒。

    “怎么了?你不是在财政部门干得好好的么,听说你在部里,干了一件大事,帮你们老家申请了一条道路的建设经费?”赵宏图问道。

    在这样的要害部门,能办成很多人无法办的大事。

    位卑而权重。

    如果去了华远集团,肯定是没办法解决修路的问题。

    可能还是因为喝酒的原因,李金德开始絮絮叨叨,“我老家是在湘南,那边是低矮的丘陵地带,在我们那边,其实说都是山。

    老家那边是真穷啊,我们村里很多孩子,现在穿得衣服,有些都是孩子母亲当初出嫁前的衣服改的,一个礼拜,很多都吃不起一次肉,每次做菜用油,都要小心翼翼。

    村里的房子,大多都是土砖房,红砖瓦房,那都是富裕人家。

    本来我以为村子里穷,是因为交通不便利,然后这些年,想了不少办法,加上我们当地也在争取,终于获得了一笔经费,把路给修了起来。

    但是村子里,还是穷。

    我就在想,穷的根本原因,还是没有自己的产业。”

    赵宏图也没有去过李金德老家,也不清楚具体的情况。

    但是看李金德的家里条件,应该还是不错的。

    没想到他们老家那边,会是他嘴里说的那么贫困。

    李金德也没有要赵宏图回答,继续说道,“我了解过和华远集团建立合作的那些村子,现在家里条件,都真不错。”

    他是特地去了解东赵村和三元朱村的情况,那边村子的情况,真是好的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

    家家都是万元户。

    一个农民,家里条件比京城很多人家家里都好。

    都是红砖房,面积也大,比京城那几十平米,挤上一大家子。

    可要强多了。

    而且电器齐全,自行车、摩托车,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

    有的人家,甚至还买起了拖拉机。

    比他这个大干部的条件都还好。

    也许,小康就是那样吧。

    因此,李金德得出来一个结论,一个地方想要发展好。

    最终还是要靠产业。

    要想脱贫,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合理地开发矿业,有计划地进行能源建设,发展交通运输业。

    这些方法确实很见效。

    赵宏图也认可。

    但赵宏图觉得,一个地方要想真正永久的摆脱贫困,人是其中的关键。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