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诸葛凉的悲催人生 > 第二十五章 观沧海

第二十五章 观沧海

    次日早上,葛亮醒来之后发现居然和崔州平抱着,顿时就打了个寒战,慢慢挪动身体,赶紧起床。不然要是被这厮看到了还要不要做人,难道葛亮已经这么饥渴了吗?看来是应该找一个女人了,回去现代还是要等的,关键是怎么穿越的,不知道。所以很是难办。

    由于葛亮起的非常的早,只有下人在忙碌,来到庞德公家的书房,进来的时候很是吃惊,藏书的房间就是整整一套別搂,一楼是普通大路读物,像什么《论语》、《汉书》之类普及比较高的书。

    二楼并没有人看守,一时好奇,葛亮就登上梯子来到了二楼。上面大多是竹简,还有绢帛记写大的书籍,十有八九是某人当场写的真迹。看了一圈,还有羊皮卷写的书,拿出来看了看,记载的是一次朝廷派遣使者到西域的事,撰写的人是跟随使者的一个小吏。

    然后看到了两本用纸装订的书,整个书房应该就只有这两本纸质的书,保存的很完整,轻轻地打开,一共就十来张,说的是汉光武帝刘秀与皇后的一次对话。

    葛亮看着这本老旧的书,百年的历史应该是有的,说不定还是当年记录官的真迹也说不定。也是不由感慨庞德公家的藏书之多,还有就是祖上的势力。

    看了以后他娘的,得经常来才是,也不知道后来这些书到哪去了,说不定是被曹操这厮给抢走了。

    走到旁边的桌案边,看到几卷新写的竹简,拿起一卷打开,顿时有些傻眼。

    葛亮傻眼的原因是上边写的是曹操的诗《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就在这时,从梯子走上了一个人,就是庞德公。葛亮看见之后赶紧拱手行礼,“见过庞公,亮不请自入,望公勿怪。”

    庞德公笑着说:“无妨,口有什么收获吗?”

    葛亮:“曹操的《观沧海》甚是豪壮。”

    庞德公:“这也是某最近得到的佳作,既然说好,那说一说好在哪儿?”

    葛亮拱手,说:“学生就试言之了,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亮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曹操的情怀。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庞德公:“甚好,能看透彻。”

    葛亮:“望先生斧正。”

    庞德公:“在这篇上,已经不需要了,看来德操的眼光还是毒辣得紧。”

    葛亮:“亮乃小子,不足道儿。”

    庞德公:“无妨,你且看着,我取点东西。”庞德公取了一卷书下了梯子,葛亮来到了桌案的蒲团上坐着。

    一般跪坐的话,葛亮大概能坚持十分钟,之后就是怎么舒适怎么来,现在在没有人的时候就是盘腿坐着的。打开第二卷书是孔融写的诗:

    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布莫违。百姓惨惨心悲。

    这是《六言诗》,还有就是《离合作郡姓名字诗》: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峕进止。出行施张······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齐名。能诗善文,为“建安七子”之一。同时孔融还是一个故事的主角,《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

    葛亮接着将孔融的一些散文读完,就一个感觉,“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但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这些就是葛亮读着孔融写的书的一个感觉,看来这建安七子的名头也不是盖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院子里的人也是大多都起身了,众人也没有到大堂坐,都是来到了院子的外面的长长的石台阶上坐着,同时还能看东边升起的日出,虽然每个人都看过,但并无妨碍他们欣赏之情。

    葛亮则没有理会他们,不是清高,纯粹是不想写诗什么的。因为现在已经听见有人开始吟诵自己写的诗,比如“红日远山出,迎头山色红。众友奇观日,今早诗意抒。”

    因为葛亮自己可是没有什么作诗的经验,要是太烂了不太好,话又说回来,做文抄公,抱歉啊,脸没有那么厚啊。至少这是现在的想法,至于以后有没有“真香”定律的出现,不知道。

    不一会儿时间,书房又上来了一人,就是昨晚抱着睡觉的崔州平,看到这厮葛亮心里就有些触,但还是拱手见礼,“州平兄,怎地也是来躲着的吗?”

    崔州平:“非也,钧是寻孔明救急的?”

    葛亮的眼睛眨了眨,心想着这家伙不会是让葛亮给他站场子吧,“亮无甚诗才,来了也是无用,恐要让兄失望了。”

    崔州平见葛亮误会了,连忙说:“非也,乃是下山接人上山。庞山民已经去了。”

    葛亮没有丝毫的不适,说:“原是如此,那亮这就下山迎接客人。请。”

    葛亮和崔州平出了书房的阁楼,经过向下的台阶时,又向这众人拱手行礼,一边拱手一边向着山下走去。

    来到山下,看到了一小亭里坐着二人,衣服整齐庄重的是庞山民,另一个则是下人。

    拱手行礼,葛亮说:“见过山民兄。”

    崔州平说:“山民兄,山上需要人主持,这里就暂时交个钧和孔明。”

    庞山民听到山上需要自己主持,也是不迟疑,当即吩咐身边的下人,“庞朦,一会儿听两位兄弟的,不可懈怠。”然后对着葛亮们二人说道:“那兄就交给二位了。”

    崔州平说:“放心,钧会处理好的。”

    庞山民自己小跑着上了山,山脚现在也没有人来,葛亮直接在亭子的石墩上坐下,说:“州平兄,你说,如果刘荆州也来了,这件事会不会被记载史书以供后世流传呢?”

    崔州平:“要是刘荆州真来此,史书定然是会记上一笔的。”

    葛亮:“此言甚善。”

    不一会儿,远处有一辆马车缓缓驶来,来到近处,下来了一个国字脸的中年男子,葛亮是不认识的,只能拱手问好,等着旁边的崔州平介绍。

    “此乃庞统庞士元,这位是诸葛亮,字孔明。”崔州平说道。

    “见过士元兄,”

    “孔明?可是那诸葛孔明乎?”庞统转着圈看了看葛亮。

    葛亮被搞得莫名其妙的,难道这个名字有什么问题吗?

    “哈哈哈哈!山民呢?”庞统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大笑后问道。

    崔州平说:“山民在山上主持大局呢?”

    葛亮听到崔州平说眼前的这位是庞统的时候,耳朵里就是翁的一声,后面的动作都是肌肉反应,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这可是得一可安天下的人物,喉咙上下的滚动两下镇定下来,问:“敢问士元兄可是凤雏先生吗?”

    崔州平和庞士元听到之后,皆是大笑了起来,庞士元说:“然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