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诸葛凉的悲催人生 > 第九十七章 死亡(番外)

第九十七章 死亡(番外)

    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89年),徐州的琅琊郡阳都县。

    诸葛珪病故,没有多久诸葛亮的母亲章潸潸也因为相思郁积而死,大哥诸葛瑾于洛阳求学返回,埋葬父母与诸县境内的一处故地,名曰大峰山。

    结草庐而居,于山中守孝。

    时诸葛瑾年十五岁,还是穿越者的诸葛亮八岁,大姊诸葛殊十七岁,二姊诸葛铃十二岁,三弟诸葛均还是个五岁不到的小屁孩。

    此时的诸葛玄还在荆州辅佐刘表,至于诸葛珪的托付信件也是送走没有一个月,这年头中原是乱兵横行,葛亮估计没有个一年以上根本就送不到叔父诸葛玄的手上。

    若是送信的仆人死了,这信也就那样了,以后估计再也没有三顾茅庐之类的事发生了。

    阳都县县尉乃是诸葛亮的舅舅章衍章世达,诸县原本是徐州琅琊郡的地盘,后来又被划入了青州地界高密郡,此刻的琅琊郡为琅琊国。

    琅琊国移都开阳(今临沂老城),领13县,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杀琅琊王刘熙,国除为郡。所以此刻琅琊王乃是纯真的汉室宗亲,不巧的是被某穿越者植入了。

    诸葛亮的另一个舅舅便是在琅琊王府上做从事,叫章宪章休元,所以有两位舅舅帮衬着,日子虽然是困难也能够过下去。

    时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后将军袁隗表举郑玄为侍中,他以居丧为理由而拒绝出仕。

    高密县在汉末三国时期出现了郑玄这样的儒学大师,恰好的是诸县和高密县交界处有一南山,或是因为山水怡人,故周县大族多葬过世先辈于此。

    故而诸葛亮一家守孝的茅草屋能够一眼看到郑玄所在的茅草屋,郑玄屡拒征辟,其间除避乱于徐州外,大多在家乡隐居,聚徒讲学,专心经术,著书立说。

    他的弟子遍于天下,多有人自远方而投至门下,如赵商、崔琰、公孙方、王基、国渊、郗虑等即为著名者。他的学生常常超过千人,为一时之盛。

    恰诸葛家三兄弟也成为了其中之一,在守孝期间,忌参加婚礼、谈婚论嫁、拜年、贺寿、串亲、访友、参加联欢、穿红艳衣服,保持低调,但不代表不能看书学习。

    每日清晨于父母墓碑前跪拜后,吃素食后前往郑玄处求学听讲玄学经典,先秦诸子等。

    大姊诸葛殊自然就担当起了主要照顾弟妹的职责,古代的孩子非常的容易早夭,此时诸葛均不过五岁小童,出了诸葛瑾年满了十五岁外,其他的谁可以说他是孩子。

    应该说这几兄弟能够完全的保存下来,诸葛殊可以是居功至伟的,特别是对于最小的额诸葛均来说,故而后来三弟诸葛均与大姊诸葛殊最是亲近。

    相反葛亮到是和二姊诸葛铃更加亲近,其实主要的原因是房间不太够,本来就是在山上搭建的茅屋,就连吃的都是山下送上来的。

    一共就四间茅屋,一间作为厨房和洗浴用的房间,大姊和诸葛均住一间,基本上还是小屁孩的葛亮自然是和二姊一间,大哥单独一间,同时也作为书房使用。

    诸葛玄为刘表的属吏,当年刘表但单骑荆州事,就以玄为使者联络荆州大族。

    这也是玄与荆襄大族关系非常好的原因,后诸葛殊嫁于蒯祺,二姊嫁于庞山民,诸葛亮娶黄月英才是结果。其次是玄乃表之心腹。

    后刘表娶蔡瑁之妹为妻,正是在荆州站稳了脚跟,以荆州蒯家为相,如蒯良、蒯越二兄弟,以蔡家为将,蔡瑁张允二人,以及蔡中蔡和。

    地方上则是任命黄家为重镇太守,如黄祖的江夏太守,庞家则是没有出仕,不过也能够让刘表在荆襄站稳了。

    在一年后诸葛玄收到了诸葛珪的托付信。

    此时奉刘表之命出使汉廷传达荆州概况,出发前获知堂兄诸葛珪病逝,向刘表请求完成使命之后赴泰山照料诸葛圭的后事,获刘表准许,任务结束后赴徐州照顾诸葛圭的遗孀及子女。

    东汉末年的青州乃是黄巾军反复的大州,先是曹操手底下的第一桶金青州兵,此后也是出现了黄巾围北海等,一直到魏明帝曹叡当政时期,青州在当时的青州刺史王凌的治理下焕然一新。

    所以从黄巾起义开始这长达五六十年时间青州都属于为归附的混乱状态。

    董卓之乱时,曹操在陈留起兵。曹嵩不肯相随,带着少子曹德(又作曹疾)到琅邪避祸,眼下曹操已经是兖州牧,曹嵩准备前往投奔。

    居住在山上三年守孝期也快要满了,此刻正好章衍章世达为诸葛亮兄弟送生活物资上来。

    诸葛瑾说道:“有劳舅父亲自送来!”

    “不必在意!吾这做舅舅自然是应该多照顾些,吾收到了玄的书信,说是已经进入了徐州,想来一月只能就能够到这儿!”

    “只是希望叔父平安到这儿!”

    “亮儿?”章衍奇怪的问道,这一家子都是已经遇到了,大妹和二妹在做饭,最小的诸葛均也是站在一旁奇怪看着章衍。

    诸葛瑾不由解释说道:“二弟在不远处开辟一块菜田,这出门还没有回来呢!估计也不知道舅父到来,瑾这就叫幼弟前去叫他!”

    诸葛瑾正想让诸葛均小跑着去叫诸葛亮,章衍却是说道:“亮儿也不过是十岁年纪,何以种菜呢?应当以学业为重才是!”

    诸葛瑾听了到是笑着说道:“学业之事二弟自是上心,再有就是二弟的学识不在瑾之下,这也不太好劝!”

    “哦,正好我们一起看一看如何种地来着?”章衍听了诸葛瑾的话,不由来着兴趣。

    “舅父稍待!”诸葛瑾对大姊诸葛殊说了一声,才是带着章衍向着诸葛亮开辟的田园而去,其实也不算是诸葛亮干的这活,反正守孝的这段时间也闲的无所事事。

    菜园子就成了大家的活动场所之一了,勉强也算是躬耕生活了。

    走过了一小段距离,就发现了某人在除草松地,手里还拿着一把小号的锄头。

    “这便是二弟了!”诸葛瑾指着葛亮说道。

    不过章衍注意到了旁边竹子架起来的出水口,问道:“这水从何处来?”

    “此乃南山之北溪水,用竹子为管道转至此处。”

    经过一提醒,章衍呀看清楚了竹子间是一节一节的连接起来,由于竹子天然的一头大一头小,只需要用木棍打穿竹节就是天然的管道。

    唯一的缺点就是只能往下,而且还是得比较平缓才行,故而远处能够看到个别的地方有高高的树干支撑,不过南山北面的溪流瀑布处,却是要比南山之南的茅草屋要高上许多。

    “此乃是亮之举?”

    “正是!”诸葛均也赞同的说道。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