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红楼梦解析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思考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思考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思考

    “义利之辨”向来是儒家的一个大命题。

    今天我们广泛提到的儒家的“义”,更多的是指向“舍利取义”这种完全忽视个人物质利益的义。这种义利观发轫于孟子,到董仲舒时完全成熟——“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但是,早期的儒家义利观不是这样子的。孔子的义利观是“重义轻利”,也就是说,早期的儒家义利观中还是有物质考量的。

    问题就来了,那到底什么叫“义”呢?什么叫“利”呢?如果“义”的原则也要考虑物质收获,那你凭什么说你追求的物质收获就是“义”,人家所追求的就是利?对不对,我们都有对物质收获的考虑啊。

    你不能说君子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人,而且他家都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人,然后全家喝风。那倒简单了,只需要不同季节朝着不同的方向,全家张开嘴,一会儿就饱了。那不行啊,对不对。我还要安顿父母啊,安顿家人啊,对吧。

    那就涉及到问题了,都有物质收获的考虑,那怎么这个就是义的原则,那个就是利的原则呢?这里的关键点就在于搞清楚“利”这个字在这里的意思。比应得的部分多出来的,才叫“利”。也就是说,当你追求的是比应得的部分多出来的时候,那叫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利”字也可以理解为占便宜。

    问题又来了,那我应得的部分是多少?儒家有个“分位说”,就是一个好的社会一定是分位清楚的,就是你这个位置的价值是非常清楚的。也就是说起码的公平分配原则是很重要的。那不管你要多少,你只要事先设定了自己停下来的点,起码你还有一个停下来的地方。但是,如果你追求的是比应得得部分多出来的部分,那这个就是没有止境的。

    所以,从根本上讲,“义”和“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义”是知止的原则,“利”是不知止的原则。知止和不知止,是分辨义利的关键。

    这里还要注意一下,完全不讲义利之辨是肯定不对的,但把义利之辨完全对立起来,也是不变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大体方向上是对的。但你肯定不能完全按这个来办事。举个例子,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什么?是义的原则还是利的原则?当然是义的原则,但如果我们说百分百不可能收获,那你还瞎耽误什么功夫?不过有些时候倒是需要这样的“傻瓜”,明知无望却仍苦苦努力,这便是晨门讲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易经》讲,“利者,义之和也。”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恰如其分,这个利,可以解释为“幸福”。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