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万年文脉莽昆仑 > 第25章 都江堰

第25章 都江堰

    战国时代,秦王朝自商鞅变法开始,农耕和战争结合,日益强盛,统一天下的雄心逐年倍增。“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一直成为秦国的战略思想。然而,得蜀之后,如何合理利用成都平原又成为一个难题。因为成都平原西侧一条岷江由北向南流入长江,河床落差极大,在岷江出山口到成都这段仅一百余里距离,而落差却达到二百七十多米,可以说岷江在这里就是悬河,夏秋雨水季节,常常发生洪水泛滥,淹没成都平原,然而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往川西流去,成都平原时常干旱,同样农作物颗粒无收。为了改变成都平原这种旱涝无常、灾难频发的局面,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后人称之为都江堰工程,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林龙一听说都江堰这边要做水利工程,便向荀子辞行,离开了稷下学宫,毛遂自荐当上了李冰的副手。小时候林龙曾经和爸爸妈妈一起参观过三峡大坝风景区,面对宏伟壮观的工程震撼不已,跟林虎一同向爸爸妈妈说出了理想,立志做一位科学家,也要建成令人羡慕的工程,虽然两人上学时总爱贪玩,早已把理想抛诸脑后,但现在有机会参与都江堰的建设,他可不能失去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李冰、李二郎和林龙三人每天乘着竹筏,由岷江出山口顺流而下,测量岷江的流水量、流速、含沙量、地形、落差等,了解岷江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还纵马奔驰在成都平原上,察看整个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有了半年时间的实地考察和数据资料积累后,大家开始制定方案。

    太守李冰先发言了:“我们在湔山(现在叫玉垒山)这边开一个口子,开渠往东南方向引水到成都平原,这样一来岷江水一分为二,可以解决成都平原的旱涝问题。”

    林龙点点头说:“我赞成太守的想法,只是——”

    李冰问:“林龙,有什么想法?直接说吧。”

    “湔山开渠也难以控制水流量的大小,要是能控制雨季和旱季流向成都平原的水量就更好了。”

    “嗯,这是一个好建议。有什么办法吗?二郎,你说说看呢。”

    “父亲,儿臣尚未想到什么好办法。”

    林龙指着地形图说:“这里是岷江出山口的第一个拐弯点,是不是可以利用呢?”

    李冰也盯着地形图陷入沉思。过了许久许久,李冰兴奋地说道:“我们可以在拐弯点开始设置中间堤坝,把岷江一分为二,一部分沿着原来河道流向长江,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外江,一部分穿过湔山口流向成都平原,把它叫作内江。外江浅而宽,内江则深而窄,这样一来内江河床底则枯水季六成水往湔山口流,反过来,遇到洪水季外江河床宽则六成水在主河道泄洪,如此四六分,可平潦旱也。”

    “可是内江窄,泥沙容易淤积,如何处理?”二郎又提出了难题。

    “林龙,你有什么主意?”李冰问道。

    “我也注意到这一点了。”林龙指着地图说“在这里设置中间堤坝,头部位置正好处于岷江中游第一弯的末端,我们可以利用弯道流水离心力作用的自然规律,表层清水流入内江凹岸,低层泥水流入外江凸岸,这么一来估计八成泥沙排向外江,二成泥沙排向内江。”林龙说。

    “嗯,林龙观察得仔细,说得蛮有道理。”李冰表扬了一番,继续说:“好!就这样决定了,现在正值枯水季节,大家分头行动。林龙你负责开凿湔山,二郎你负责修筑中间堤坝,我任总指挥。遇到困难时大家聚在一起商量处理。”

    林龙领着二百号人去凿山开渠,但是一上手就遇到困难了,原来这湔山全是岩石,利用大家手里拿的长锸和铁锤开凿何谈容易啊!大家拼命忙乎了半天,也不见成效,大家的信心和斗志瞬间降落下来。

    李冰到实地察看,一时也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对林龙说:“看来需要一锤一锤、一锸一锸地弄啊,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吧。”

    林龙领着大家辛苦了半个月,进展甚微。

    “哎,要是有炸药就好了。”林龙心想着,可是这是战国时代,哪有炸药啊?!林龙取出了月关宝盒,说:“宝盒宝盒,帮帮我出出主意,我该怎么办?”

    镜面上出现几个字:“学以致用”。

    嗯?学以致用?哎真怪以前学习的时候吊儿郎当的,好了,书到用时方恨少!

    林龙想着想着,不知不觉太阳已经悬挂在头顶,阳光直射下来,送来几分暖意。

    嘿!有了,热胀冷缩!

    林龙命令大家先火烧岩石,然后再往上浇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岩石多处裂开了,再用长锸和铁锤开凿起来就容易些。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五六年的千锤百炼,终于在湔山开凿出一条长80米,宽20米,高40米的河渠。这个口子挺像玻璃瓶口,大家把它叫为宝瓶口。李冰又命人在宝瓶口后面的平原上开凿了两条渠道,把岷江水引到成都平原,从此成都平原上生机勃勃,万象更新。

    另外一边,二郎也绞尽脑汁想了许多办法来修筑分水堤。可歌可叹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大家因地制宜,物尽其用,采用当地比较多的木头、竹子和卵石,编制竹笼,在里面放满卵石,一层层垒砌在一起,用木桩做围护和地基加固。经过七八年的不懈努力,八百号人终于修建起二里多长的分隔大堤。

    被大家称为“湔堋”的水利工程胜利完成了!

    几年运行下来,湔堋起到了很好的防洪和灌溉作用,航运业也没有耽搁,木头等材料源源不断地水运到成都城,李冰等人甚是欣慰。然而,有一年夏天,巴蜀地区持续暴雨,形成了百年一遇的洪水,漫过宝瓶口的山顶,成都平原又是一片汪洋,百姓损失惨重,叫苦不迭。

    李冰立刻派人把林龙叫回湔堋。

    “我们必须解决遇到特大洪水的问题。林龙,你有什么建议?”李冰开门见山地说。

    林龙想了想,说:“我们在宝瓶口前面设置一个二次泄洪口,师父你看可以吗?”

    “嗯,你继续说下去!”

    “在宝瓶口前面的中间分水堤上再开一个宽一些的口子,河床高度比内江的河床高六尺,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从这个口子上溢出,再汇合到外江主河道去,如果碰到特大洪水,这个口子甚至可以溃堤,以保障宝瓶口的水量不会超过上限。因为这里形成一个弯道,具有凹岸冲高,凸岸排淤的规律,且宝瓶口断面收窄,形成回流,如此一来,泥沙就会从这个口子甩出去,排到外江去,达到二次泄洪排沙的作用。”林龙解释说。

    “妙妙妙!”李冰大加赞赏。

    “呵呵,师父,我也是向您那里取经来的。”林龙笑着说。

    “龙啊,你真会学以致用啊!”

    至此,整个无坝排水,自动泄洪、自动排沙、自动灌溉的水利工程形成了。

    由于中间分水堤的头部像只鱼头,因此,大家把它形象地称为“鱼嘴”。最后增加的二次泄洪口因为具有飞沙走石的作用,被大家称为“飞沙堰”。湔堋也经历了多次名称变更,直到宋朝才定为“都江堰”,并沿用至今。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和土木工程史上的杰作,顺应自然、乘势利导,完美地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也是中华万年文脉上的一颗璀璨的星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