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回忆我的父亲母亲 > 第五章 拜观音求子

第五章 拜观音求子

    三十里路,他们足足走了有五个小时,我的外婆虽不算清朝时期典型的裹脚女人,但她也受过伤害,脚不大不小,走起路来一叠一叠的。三十里路,父亲照顾她们,紧一阵慢一阵,走一回歇一会。

    进入村子,老老少少一片喜庆。新中国成立了,农民翻身做主人,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望。走过村畔,看见的人都要指指点点,互相打探哪里来的标致媳妇。父亲走在前面,步履匆匆,非常自豪,他迫不及待想把好消息告诉奶奶,新的婚姻法颁布,他们不再在乎世俗的眼光。走到家门口,父亲让他们母女暂时停下脚步,热情洋溢介绍了一下土窑洞的基本情况,然后请她们进入家门。

    “娘,儿子回来了。”父亲刚进门就大声喊起来。

    奶奶听着嘈杂的脚步声,还有女人的声音向她问好,顿时激动的不知怎么好,从炕檐下来,空中挥舞双手寻碗倒水。我妈赶紧一步向前,握住奶奶的双手,恭敬的扶她坐下。

    父亲简单介绍了事情的经过,外婆和姨姨坐在看上休息拉话。父亲和母亲忙着做饭去了。

    几年来,这个家父亲一人耕种十多晌地,庄稼五谷俱全,糜子、谷子、黑豆、小麦、荞麦、豌豆,样样都有,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父亲里里外外一把好手,我妈也丝毫不落下风,两人你追我赶互相比拼厨艺,不一会的功夫,热腾腾的面条便端在长辈们手中。父亲擀面,母亲切条。父亲修土豆,母亲切成块。他们的举动逗乐了姨姨,奶奶虽然看不见,听见众人欢快的笑声,也是乐呵的直拍手。她好多年没有这么开怀大笑。

    晚饭吃了面条。明天早上吃什么呢?父亲思来想去,决定吃油糕和捞比较好。他在软米缸里舀出来二升软米,用冷水浸泡了三个时辰。晚上快要睡觉的时候,把米淘了出去。第二天天还没亮,公鸡刚打鸣一次,父亲从被窝爬起来,在碓臼上一搥一碓的将软米捣烂,用箩子筛下细面,粗的再一搥一碓的捣筛,如此反复几次,二升米终于捣成了细绵绵的软米面,然后又在锅里熬成了糕,卷成了大约六七厘米的扁圆卷子,凉冷了用刀切成一厘米厚的片子。铁锅倒入黄油,用烈火烧热油,放入糕片,滋啦啦响一阵,翻面再继续,香喷喷的油糕就这样炸出来了。和捞是用荞面,放入少量的榆皮面,用温水和软面,然后在锅上架起和捞调子,将面放入顶部的圆筒,挤压成面条,每挤压出一段用剪刀剪断,和捞掉入温水中煮熟。

    吃油糕和捞是对客人最好的待遇,而是预示一切顺利,高高在上,捞到一切如意想得到的东西。

    那天下午,父亲回来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村里人都知道了。来往的人一拨走了,又来一拨。这是农村多年来的风俗习惯,谁家能引回来个媳妇,不仅这家脸上有光彩,全村人也高兴。听到父亲一个人出去不声不响的引回来三个女人,哪能不惊讶感叹呢?家家户户大人小孩来看个究竟,在情理之中,既看到了新媳妇的容貌美丽,又可打问一下亲事成了没有。

    父亲不厌其烦一一给说明了情况,并指了哪个是他的老婆,哪个是丈母娘,哪个是老婆的结拜姐妹。全村人在高兴之时,称赞父亲很了不起。为什么称赞?为什么了不起?在当时,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老祖宗的规矩是“天下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男尊女卑等好多旧的风俗以及习惯势力,及其男女女授受不亲的思想影响了几十代中国人,封建思想侵化了人的头脑和行为。

    第二天吃罢早饭,父亲引着三个人登门去大哥、二哥家拜访了两位兄长和嫂子。又到自己的十多晌地里逐一看了,据父亲讲那年的庄稼长势良好,打的粮食三年也吃不完。

    又住了两天,外婆和姨姨由父亲送回了各自家中。

    当时,我们村方圆百里之地,几乎没有一个像父亲自谈自荐,自恋自娶将老婆带回家的。人们无不为父亲这个大男人冲破旧的束缚,不遵从任何礼节而赞叹,竖起大拇指。

    父亲和母亲就这样结成了夫妻,那时候人穷,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邀请双方亲人吃了饭,做了见证,他们的婚事就成了。婚后,父亲、母亲、奶奶三口之家小日子过得非常圆满,我的奶奶虽然双目失明,可纳鞋垫的大针和缝衣服的小针,都能摸着将线穿过去,纳出来的鞋底、鞋帮,缝出来的衣服和好眼力的女人没什么两样。也就是说,分不清哪是奶奶缝制的,哪一个是明亮的大眼睛媳妇做的。奶奶就是裁剪不了衣服,鞋底和鞋帮缝合不在一起。奶奶不仅会缝新补烂,还会生火做饭,她摆好的米面油盐酱醋必须原地不动,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变地方。只是她的手法比较慢一些,寻什么东西,做什么活揣揣摸摸一会才能进行。

    自从母亲来到这个家,给奶奶减少了不少的家务事,好多任务就由母亲去完成。

    儿子找下媳妇,奶奶的一块心病也去了。三口之家的小日子过得还算美满红火。可两年过去,三年到来了,奶奶还是抱不上孙子,她老人家的多次督促,父亲和母亲出面请神官下马,上庙点香磕头,可就是生不下,奶奶盼了一年又一年,心想难道我就是这个命吗?两个儿子仅剩一个,二十多岁好不容易找到媳妇,还不会生养,我真的要断子绝孙吗?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父亲不信神,不信鬼,更不听老者告诫他什么子续出在坟地上,家旺出在宅子上的那句话。

    可是,他还是会犹豫,会怀疑自己的判断。新中国,共产党教育要有新思想,那些迷信思想不应该存在,可难道两口子不会生孩子真的于家中那块坟地有关系么?父亲思来想去,是我家的坟地有问题,要不换块坟地吧!父亲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也是病急乱投医,实在想不出解决办法,只能轻信老古人的话了。正月里,闲着没事,父亲转遍村子的每一块土地,每一个山山峁峁,最终选定圪针弯,那里是一个风水宝地。他又不放心,请来了阴阳先生,去那个地方看了看,老先生说很好,没问题。父亲才下放心来。

    不料这一年秋天,奶奶病逝了。奶奶年年盼,日日盼,抱孙心切如焚,可五年过去,奶奶等不得了,因病不辞而别,离开了人世,享年55岁。在安葬奶奶的同时,父亲让村上人将我爷爷的尸骨也从老榆皮鄢列祖列宗的坟地迁到了圪针弯,同奶奶安抚在一起。

    第二年正月,父亲母亲一起去神木城看正月十五的红火热闹。

    正月十五,县城内有扭秧歌、踩高跷、耍狮子等一系列活动,这是神木人的传统节日。每年的正月初八初九开始,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晚上方可结束。距离县城五六十里地的大人小孩,都盼望着要在这几天进县城看这热热闹闹的场面。

    父亲是一心一意去看热闹的,可母亲和他的想法不一样,决定去二郎山求神,不相信自己没有生儿育女的命。

    今年的二郎山庙会,神木城街上肯定热闹得不得了。他们赶着骡车,大清早从枣树坬出发,赶在中午前到达二郎山桥头,那里有一大片空地,熙熙攘攘挤满从各地赶来看热闹的人。四周红旗招展,人们喜气洋洋,经过几年的发展,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人都能吃饱饭,白面也成了餐桌上的常客。逐渐到了傍晚,太阳还没有完全落山,夏季的白日较长,此时的阳光已失去了正午的温度,变得有些慵懒,缓缓西沉。一不留神,天已经收起最后一丝余光,城市顿时笼罩在朦朦胧胧的灯光之下。街道上人嚷熙熙,完全不像八九点的模样,小商贩们在路旁叫卖,人们拖家带口的欣赏夜景,或者去二郎山烧香拜佛,期盼未来事业顺风顺水,家庭和睦。一年一度的二郎山的庙会有巨大的吸引力,这天所有的目光都聚焦二郎山。大人,小孩儿喜气洋洋地出来赶会赶集。

    二郎山大桥人挤人,他们彻底见识到什么叫做人山人海,虽然每年都会经历,今年的触动却特别强烈,人人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大家都喜笑开颜,口口声声的嚷着,小孩子手里拿着玩具。大人们则要照顾小孩儿,不时的还要打招呼聊天,大家摩肩继踵穿过二郎山大桥,去爬二郎山。

    二郎山被称为“陕北的小华山”,在窟野河的西岸垂直拔地而起,像一把刀一样插在窟野河、秃尾河会流之间,造就了神木独特的自然景观。关于二郎山的得名,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有一个传说认为是为二郎山是天神杨戬的头。然后,他的身躯就是天台山。还有一个传说认为沙漠来了一只骆驼,喝光了河里的水,依然没有解渴,后来它渴死了驼峰就化做了现在的二郎山。第三个传说是根据二郎山庙的碑文记载。在明正统年间,由于人们条件很落后,治理不了水患,就借助神灵的力量来治理。由此人们就在山上修了二郎庙,而这个山就被称作二郎山。这些神话传说有一个共同点,都反映了古时人们朴素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神木地处陕北,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神话传说恰恰是干旱和水涝的体现。

    二郎山上有许多殿、庙、亭、阁,比如地藏洞、总兵祠、聚云堂、浩然亭、朝仙洞、养真洞、古沸洞、观音阁、二郎山庙等等。这些庙洞堂依山而建,布局合理,有些墙壁上还有壁画、碑石和题记等,这些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每年的庙会,人山人海,还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就是为了能够一睹二郎山的风采。

    母亲背着父亲和庙梁单岔的两个姐姐,独自去买了一大包香、黄纸,登上二郎山,给大小庙宇点了香,磕了头,又走到供奉王母娘娘的庙里,跪下来点香,烧了表,看着王母娘娘那慈祥的雕塑面孔,母亲诉说了自己当童养媳受尽折磨,十八岁死了父亲,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稳定的家,可五年下来生不下一个儿子和女儿,祈祷王母娘娘保佑她生儿育女,并许愿一定感谢娘娘的大恩大德、大慈大悲。随即,给上了一元布施,作为对娘娘的忠诚与信赖,并用娘娘身边放的红线,栓了经过一炷香时间镀金的黄标揣在身上。怀着迟疑、盼望的心情走下二郎山,到了县城找到父亲和我的二姑、三姑,一起回到了单岔。回到家后,将在二郎山王母娘娘塑像边镀好的黄标和红线一起用红布包好,缝成三角形小牌子戴到身上。

    说来也奇怪,自从二郎山祈祷王母娘娘回家后不久,母亲就怀孕了。

    一九五七年十月五日晚上十点左右,一个幼小的生命降临了。父亲一看是个男孩,高兴极了。如同我爷爷看到我父亲出生时的心情,对等待母亲生养的外婆说,起个什么名字比较好。外婆说,你们看吧。母亲接着说,这个孩子是我在娘娘庙上栓的。说着让外婆将衣服上的红布三角牌摘下,并说,当时有个照庙的老人说了,只要孩子生下来,就把这个牌子在水中丢掉。父亲一言不发,心想不一定是我倒坟地,列祖列宗保佑来的,可心里高兴地是,不管怎么来的,孩子正是我的亲生儿子。

    外婆将牌子递到父亲手里,那就叫栓林吧,父亲说。母俩都同意了这个名字。这个栓林就是我的名字。父亲为我起了这么个寓意深刻,且有点土气酸气的名字,我后来想也有其一定的含义。栓子表示在娘娘庙栓来的,是夫妻俩日盼夜想的结晶。林字大哥的儿子叫林林,户家二哥的儿子叫文林,那我的儿子就叫栓林,不是挺好的么?

    儿子有了,两口子的日子过得更加圆满幸福了。

    又过了两年的,一九五九年生下了我的弟弟,取名卡林,四年后的一九六三年腊月生下我的三弟,名叫凤林,后来有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娴娃。四个孩子,两个大人的六口之家,日子由原来的幸福美满变得不安静起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