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母亲的礼物 > 孝之难——知难而进

孝之难——知难而进

    有人和我说陪伴老人应该也很容易。我问他怎么个容易法?他说老人需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呗。我问他老人需要什么?他说吃喝呗。我说可不是这么简单。他反问我老人都需要什么?我说一般情况下,老人有如下需求:一、生活照料。包括吃喝拉撒、洗洗刷刷、柴米油盐等等,得使老人能舒适地生活。二、精神慰藉。包括和颜悦色、亲情交融、听老人唠叨、和老人唠嗑等等,使老人不孤独寂寞。三、适当的活动。这类活动需要我们引导、配合、帮助、设计。四、提升自信。得想办法让老人有价值感、成就感、自豪感。五、防病治病。应及时准确地发现老人身体的细微变化,如有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

    我们陪伴老人的目的是满足老人的需求。要满足老人的需求,首先得全面地了解老人,如老人的经历、性格,心理状态、身体状况、精神需求等等,只有全面地了解了老人,才能理解老人,才能包容老人。否则的话,可能就会矛盾不断,一脸茫然。结果只能是被动地应付。不论什么事,一旦是应付,就做不好了。

    陪伴老人,往往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所做的都是生活中平凡的琐事,而且是默默地做,重复地做。

    陪伴好老人之难:

    1、难在时间:老人需要照料之时,子女往往正处在为工作而努力、为生活而奔波的壮年阶段。他们有好多事情要做,这都需要时间,而老人需要的是长久的陪伴。这本身就是矛盾,需要艰难地抉择取舍,因为鱼和熊掌难以兼得。我女儿以前就和我爱人说:“人家老爸经常陪孩子,我老爸成天陪我奶,就是不陪我们。”我爱人对女儿说:“奶奶都卧床了,不能独立生活,你爸是奶奶养大的儿子,他应该陪奶奶,等他有时间了,一定能多陪你。”女儿说:“那时我可能就长大了,就不需要老爸陪了。”听了她们娘俩的对话,我心里也五味杂陈。这些年,爱人从没因为我陪伴母亲耽误家事甚至放弃仕途而跟我红过脸。我是既感激她的理解和支持,也感觉委屈了女儿。2020年9月25日女儿出嫁了,婚礼上,当我把女儿的手放在女婿手中的刹那,突然百感交集地意识到女儿已不再需要我的保护和陪伴了。我怅然若失,深感无法弥补对女儿的亏欠。这十多年来,我有好多事儿想做而做不了,比如,做了多年的律师工作我放弃了,县里调我任政府法制办主任也被我婉拒了,我们没有分身术,所以在时间上很难。

    2、难在心甘情愿:照料好老人的生活,这是简单动作默默地重复做的过程。比如老人尿频、尿急、尿失禁,每天十几遍甚至二十几遍,我们不仅要帮,而且要端、倒、刷、洗……,哪是一种事情呀,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重复做——几千次、几万次、几年、十几年。陪伴老人不需要理由,如果偏要说理由的话,那理由只有一个:他们是养育了我们、牵挂着我们、爱了我们一生的老人。

    陪伴照料好老人,这也是我们内心的需求,但往往被浮躁和疏忽所掩盖。在老人离开我们之后,这种需求时常会撞击我们的心灵,但为时已晚,空悲叹。

    陪伴照料好老人,不是给别人看的,如果给别人看,那就是应付;也不需要表扬,如果追求表扬,那就是表演;更不能和兄弟姊妹推诿分责,推诿分责,那就是不担当。表演、应付、不担当,不仅待不好老人,而且让老人失望、心寒。

    慰藉好老人的精神,就像是哄孩子,需要的是细心、用心和耐心。只有细心,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老人灵魂深处的渴望;只有用心,能才找到切实可行的慰藉老人心灵的好办法;只有耐心,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养老人的精神。

    孔子有个学生,他抱怨着跟孔子说:“守孝三年不合理,应改为一年。”并征求孔子意见。孔子问他:“守孝缩短为一年,你觉得心安吗?”那学生说:“安那。”孔子说:“安,那就一年。心不甘情不愿,守三年又有什么意义呢?”陪伴老人也一样,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没有时不我待及时陪伴的紧迫感,没有以老人幸福快乐为自己幸福快乐的感恩心,就不可能长久地陪伴好老人。陪伴照料好老人,需要的是不求回报无怨无悔的心甘情愿。

    3、难在和颜悦色:我们都有家庭、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都有七情六欲,在工作和生活中还有很多烦心的事儿。在这种情况下,能长期陪伴老人就很不容易了。当老人和我们唠叨的时候,当老人按他们几十年前的经验管我们、指挥我们的时候,当老人大小便失禁、屋里臭气熏天的时候,当老人一个劲儿喊饿却不吃东西的时候,当老人莫明其妙地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当我们在陪伴老人过程中不被理解、甚至因被误解而蒙冤受屈的时候……我们有多少人能理解老人、包容老人而做到和颜悦色呢?所以孔子告诉我们“色难”。慰藉好老人的精神,必须得升华自己、破解“色难”。

    4、难在忍受苍凉:老人像孩子,但又与孩子不同。孩子幼小时不会走路,在我们精心呵护下很快会走了,能跑了。而老人本来能走路,可我们侍候侍候却不能走了,卧床了;孩子吃饭靠喂,他成长着,很快自己能吃饭了。而老人本来自己能吃饭,在我们照料过程中,却渐渐靠喂了;孩子不懂事,一点点变得聪明伶俐了。而老人很懂道理,慢慢地变糊涂了;抚养每天成长的孩子,我们始终怀揣着的是憧憬和希望,而陪伴日趋衰弱老人,我们感受到的往往是无奈和苍凉……

    5、难在持久:多少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发过“孝”的誓言。可现实却是“百日床前难有孝子”——陪伴老人,说说容易做好难,偶尔容易长久难,承诺容易兑现难,许愿容易还愿难……

    母亲不能自理之后,在陪伴她的过程中,我也遇到好多的难。比如晚上,母亲尿频尿急,每次都得把她抱到坐便椅上,稍不及时,就尿床了,就得换洗;母亲又多痰,一听到咳痰声,我马上得用面巾纸去接;每天深夜,尤其是后半夜,母亲经常喊饿,听到喊饿,我就赶紧起来给她弄吃的,几顿得根据她的需求,没准;晚上十一点之后,母亲心脏难受,痛苦地呻吟,不能躺下睡觉,直到凌晨三四点钟她才能安稳,我才有睡觉的机会。我的睡眠情况也不好,躺下挺长时间才可能睡着,刚睡一会,天亮了,又得起来做饭……而且她管事、唠叨、经常莫名地发脾气、闹情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要说不难,那不是真话。不仅难,而且是很难很难!陪伴好一个失能老人,其难度远胜过抚养一个孩子。

    在陪伴母亲过程中,我每个夜晚的睡眠时间都不足两三个小时。苦点累点都不怕,但我以前得过肝病,而肝病又最怕熬夜和上火。对此,我也有些恐惧。如果身体因此出现了重大问题而倒下了,那不仅陪伴不了母亲,也对不起妻子和女儿。我曾经也想雇个保姆,但母亲坚决不同意。那时我认为母亲的时日已经不多了,趁她还在,我要兑现当初许下的善待母亲的愿。我就想,人终有一死,但我要力争让母亲油干而灯灭,决不能灯灭而油没干。我就默默地给自己定了位:保姆,家庭医生,心理医生。后来我身边的朋友看到我消瘦、憔悴,纷纷善意地提醒:“你这么干,身体就垮了,不行就雇个保姆呗。”我说:“这么干,我身体可能会垮;不这么干,我内心承受不了。”接着我又加重语气说:“二选一的题,我只能这么干。”这些年我都不敢体检,因为一旦查出了问题,我是住院还是不住院?如果住院,那母亲该怎么办?如果不住院,这又增加了我的精神负担。我就想:母亲是爱我的,她只是通过特殊的方式让我体验生活并思考和感悟人生,从而有所作为;母亲决不会让我倒下,老天也不忍让我倒下。就是这种坚定的信念,让我平安地度过了漫长而艰难的岁月。当然,我也不是凭天由命,为了预防身体潜在的危险,我每天都喝“灵芝孢子粉”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如果不尽心尽力地陪伴母亲,我也能找到一大堆“理由”,但唯一逾越不了的,是灵魂深处那道看不见的良心的关。

    据我观察,老人有一个普遍现象:用一个字来说,是“作”;两个字来说,是“闹腾”;三个字来说,是“折磨人”;四个字来说,是“没事找事”。但这都是表象。其本质原因是老人已回归成孩子了,这主要是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变化使然。当然,也和老人的经历、性格、认知等等有关。如果不了解老人的这种变化,就不能理解老人,更难以包容老人。如此的话,往往会矛盾不断,结果是老人伤心,子女抱怨,劲没少费,事倍功半。

    有的人充满抱怨地说:“老人太折磨人了”;有的人很羡慕地说:“有老妈真幸福”。这时我就能作出判断:说老人折磨人的人,他的老人尚在,正处在艰难期;说有老妈真幸福的人,他的老妈应该是不在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老人在时,许多人只感受到陪伴老人之难,却忽视了亲情的温暖;而老人不在之后,只想起了亲情的温暖,却忘记了陪伴之难。其实,陪伴老人,尤其是陪伴不能自理的老人,既有忙碌的辛苦,也有自豪的欣慰,既有太多的无奈,也有亲情的温暖,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有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确是一种实际。而在生活中,我的感受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山未在心中。若是胸中有成竹,慧眼岂能被迷雾?

    如果我们当下不理解老人,等我们老了的时候,或许自然就理解了。但为时已晚,空抱憾。这种憾一代代轮回,岂不可悲?

    父母包容“七岁八岁讨狗嫌”的孩子很容易,但子女包容老人却很难。难易之间也可以转换:如果能把老人当成孩子,那么在陪伴过程中,好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就简单了。

    历朝历代,有好多文字都是讴歌母爱的,我还没看到有一本书是弘扬母爱的。倒是看到了一些弘扬孝道的书籍,比如流传已久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孝》。

    对于《二十四孝》中的一些故事,像“卧冰求鲤”、“哭竹生笋”、“扼虎救父”等等,虽然配有生动的图画,但我是怎么也看不懂,横竖都想不明白。

    还有《增广贤文》中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好多理论型的专家、学者都用这句话劝勉人,以致童叟皆知,耳熟能详。

    “羊羔跪乳”,这种现象属实。但羔为什么跪乳?是报恩吗?对此,我也是心存质疑,就费了些功夫观察:羊的腿比较短,是站着哺乳;乳又大,身体下面的空间小。而羔的腿却相对长,它站着吃不到乳,卧着也吃不到乳,只有前腿跪着才能吃到乳,故而跪乳。这应该是羔生存的一种方式方法,是天性使然,难以推断为报恩。

    至于“乌鸦反哺”之说,我反复看了纪录片《动物世界》,现代设备并没有捕捉到这样的镜头。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圣人早就告诉了我们:孝,是人独有的行为。

    路遥说:“故事可以编,但生活不可以编。编造的故事再生动也很难动人,而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哪怕未成曲调也会使人心醉神迷。”梁晓声在《人世间》中也有一句话:“凡是在虚构中张扬的,都是在现实中缺失的。”“虚构的张扬”不仅不能感染人,还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很难起到“弘扬”的作用。

    我很纳闷:民间有那么多真实感人的孝道故事,为什么就没能登上大雅之堂?

    我有克难秘诀,它适用于想陪伴好老人,但又对陪伴老人过程中的种种难有困惑的人。我的克难秘诀,可用三句话表述:

    1、珍惜老人留给我们的最后时光。今日脱下鞋和袜,明日不知穿不穿。当初我选择陪伴母亲的时候,母亲的身体已风雨飘摇。我认为母亲随时都可能离开,过了这段时间,就永远没有陪伴母亲的机会了,我得珍惜这最后的时光。我就是抱着这种心态陪伴母亲的。十几年过去了,母亲仍然安康!于是,我懂了: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2、把老人当孩子。一个母亲能使10个孩子快乐地成长,可10个子女未必能陪伴好一位母亲。为什么呢?因为母亲把孩子当孩子,而子女把母亲当妈呀。这些年,我在陪伴母亲过程中所做的,无非就是“亲、摸、闻、逗、喊、玩”等等。通过长期的实践、思考、总结,我就想,如果把母亲当妈,那么我永远陪伴不好母亲;如果把母亲当孩子,那我就能油然而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怀,就会有足够的理解和包容。而理解和包容,这是照料好老人生活、慰藉好老人精神的法宝。

    3、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陪伴好老人绝不是简单的事,这是个系统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忍耐、需要坚持、需要理解、需要包容,既要顺其自然地耐得住寂寞,也得心平气和地解决各种麻烦。这是一个自我克制,自我修炼的过程。这些年,当我感觉难以忍受的时候,就想想母亲以前对我的恩情,想想自己的使命,想想唐僧师徒取经历经了多少艰难险阻。这么一想,我内心就平和了。

    珍惜最后时光、把老人当孩子、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是我十余年实践、思考、总结、感悟出的克难秘诀。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