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黄连果 > 第三十二章|积肥

第三十二章|积肥

    白鹤塘村,说来有一个传奇故事。传说很早以前有位陈姓员外他在凤凰山脚下买下一片平整的土地,能栽种水稻,遗憾的是缺少水源,要等天下雨才理水插秧。即使栽下去,一个月不下雨稻便干死了。人们把这种田叫“靠天田”,栽稻十年九不收,最多只能种些五谷杂粮,收入甚微。

    员外常为此纳闷犯愁。他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发现美丽的凤凰山脚下有一股清澈的山泉潺潺地流过,而下面没有储水库把它拦截住,让它白白地淌走了。

    为了改良这片土地,员外叫他的佃农们在山泉下方挖掘储水库。每年入冬便挖,也不知挖了多少年挖成一个塘,并筑了一条高高的拦水大坝拦住了那山泉。挖掘的土运往数十米的地方堆积起来便成了一个墩。

    后来发大水灌满了塘,形成一片水域。从此栽稻不缺水了,给员外带来很大的收入。

    以后该塘长年满满的水,微波荡漾、水草茂盛,引来了很多白鹤鸟在塘里觅食、繁衍。久而久之,人们就叫它“白鹤塘”;挖掘的土堆积的墩叫:“白鹤塘墩”。

    员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天生不聪明,读书读不进,先生叫他朽木不可雕也。但是他身体健康,壮实得如一头牛,是块种田的料子。于是分家时员外把这片田地分给了老大。

    老大在白鹤塘墩旁盖起了房子,种这片田地。也不知种了多少年,他的子子孙孙化成一个村,这村便叫“白鹤塘”。“白鹤塘墩”叫起来坳口,后来人们便叫它“大墩头”。这就是村名的来历,以后陈氏家族一直在此繁衍、生息。

    该墩坐落在村中偏东侧。高高的,圆圆的,形如一只大馒头。鸡鹅鸭上不去,很干净。没有栽树,光秃秃的,长满了一层厚厚的牛皮草,绿油油的、软绵绵的。夏天晚上没有蚊虫,不管是东南风或西北风都从这里吹过。随着缕缕的风带来一阵清爽怡人的香气,使人陶醉。乘凉人登高望远,心旷神怡,留恋忘返。因此大墩头是村民们纳凉的好去处。每年农历五月至八月,当夕阳西沉,夜幕降临之际,人们便三五成群地来此乘凉。有的携带一片垫子或一块布,往草地一铺,侧身而卧,惬意地闭目养神,随着鼾声去了梦乡;也有人躺在草地上眺望夜空,在那满天闪烁的繁星里寻找牛郎星和织女星座,追述着牛郎织女的故事;或者逍遥地唱起那顺口溜:梭梭星,扁担星,离开扁担十粒星------”

    来的人多了便聚在一起天南地北的闲聊、说笑话、讲故事、猜谜语、谈恋说爱;或拉家常:谁家娶了个好媳妇、谁家添了个胖孙子等等,各种奇闻趣事都可以在此听到;也有放牛郎躺着愉快地唱山歌,什么“十二月望郎”、“孟姜女寻夫”等等,唱得津津有味,歌声嘹亮;也有些孩子捉迷藏,互相追逐,累得呼哧呼哧直喘粗气;稍微安分一点的孩子则昂首张嘴,听大人讲那些神奇而有趣的故事。若讲到聊斋那样的鬼呀、怪呀,直听得毛骨悚然,没有大人送,他们是不敢回家的。

    大墩头西边山脚下有一块大草坪,大大的,平坦的,长着绿油油的牛皮草。早年曾在这里放过电影、演过皮影子戏、木偶戏;也来过说打鼓书的、卖梨膏糖的、耍猴的、玩把戏的;春节里龙灯、马灯也都在这里玩。这里是白鹤塘村的一块风水宝地,天然的娱乐中心。近年来大队里有什么集体活动也都在这里举行。

    白鹤塘素来是个穷困村,经济一直搞不上去,村民生活水平提不高,这成了王光勤的心结。他和这里人有缘,人在东夏而心却日夜牵挂着白鹤塘,总想放弃自己的幸福生活回村和大家一起改变这穷困面貌。

    现在他回来一年多了还是找不到致富路。最近通过积肥、吃半夜餐、挑脚等事,他悟出了一个道理:这些只能隔靴搔痒,根本不能解决穷困问题。没有肥料靠捡鸡屎那不行?“靠天田”没有水栽稻也不行;贩卖毛竹赚点儿钱更不行。这些都是老牛拖破车,蜗牛行动改变不了穷困面貌。

    夕阳坠入迢迢星海,晨光穿透茫茫霞天,日月交替,时光流年,消耗着人生有限年华,能不着急么?!一天,他向大队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要彻底改变穷困,必须改变生产模式,实行新的产业化。”

    大队长说:“王光勤,你的想法很对,我来发动群众讨论。”他特地在大墩头草坪上举行群众大会,发动群众听取王光勤的改革方案,要大家展开讨论。

    王光勤在会上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说:“社员们,我们单靠这块黄土地,抱残守缺,用老一套方法默守陈规种着,今年翻过来,明年复过去,收入甚微。一直是老牛拖破车,一年不如一年,是混不出明堂来的。再这样下去,家家将一直为柴米油盐操劳揪心。要想富起来,我们的产业必须转形,寻找一条新路子来改变穷面貌。我提几点供大伙讨论:

    其一,那些‘靠天田’既缺水又缺肥,往往灌浆时没水,收些瘪稻有何用?不如改种苎麻、甘蔗、药材等经济作物或许能赚钱。听说栽苎麻当年就有收益,第二年每亩就能收到几千元。而且有行商上门收购,不愁销路。这样“靠天田”不就变成了“致富田”了吗?把仅有的肥料加在有水的田里栽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粮食不就补上了吗?

    则第二,我想开荒种茶,把那些废弃的荒地、柴山都开垦过来种茶。皖南山区春来早,气温适宜土质好,种茶是最好。茶树是多年生植物,一次栽种多年有收入,一年更比一年好。种茶是一条很好的致富路。

    则第三么,栽毛竹。我想把那些荒山坡、山坳、杂树林慢慢地变成毛竹园。毛竹靠天生长好管理,几年就有毛竹卖。我们这里靠江苏近,出售容易。再不用千里迢迢挑脚贩卖了

    因地制宜两手抓,向水田要粮食,向旱地要钞票,使穷山富起来。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靠着这片黄土地就伸手向它要黄金。有潜力不挖,捧着金饭碗去讨饭,未免太愚昧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下面群众沸腾了,议论纷纷,只听到很多人喊:“好好好,王光勤,我们跟着你干,改革创业,利用这块黄土地脱贫致富!”

    只见陈山林高喊:“我们大家凝心聚力,如火如荼干起来,用呐喊声来叫醒这块沉睡千年的荒山,让荒漠变良田!”

    山橄叔、陈大伯几位老人却唠唠叨叨:“嘿!别做你的春秋大梦吧,异想天开!山沟沟是穷人窝,千年穷坑,你还想翻身发财?真是痴心妄想!”

    很多小队长也犹豫不定,他们觉得肩负着百号人的吃饭担子,种植问题不敢随便更改,说:王光勤,你讲的好是好,你有几成胜算?”

    “八九成。”

    大家异口同声说:“哟,有这么大把握!我们干!干!”那些渴望过上好日子的社员们,被王光勤的热情和急切的心所打动,迫不及待地要跟他干。

    大队长听王光勤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还是将信将疑。有些顾忌,保守,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大胆地干起来。只说:“我同意。但是,苎麻苗、茶苗、毛竹秧、化肥等从哪里来?成本又从哪里来?”他觉得困难多多,前怕龙后怕虎。

    山林说:“我们大家集资,众人拾柴火焰高。”

    王光满说:“我们实行股份制,有条件的拿钱来入股,没条件的打工。”

    大队长却不太信服,只趁机说:“那就在你们三队先搞个试点吧,我们拭目以待,好的话我们来堆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吗。”

    “好好好,我们三队首先干起来再讲,大家回去集资。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三队社员齐心协力。就此决定在三队搞试点,开弓没有回头箭。

    三队社员开会讨论集资事,王光勤爽朗地说:“集资不行,目前大家经济都有困难,家里‘三盏白灯挂’哪来有钱集资?再讲投资有风险,我不能做害群之马,让大家担当这个风险,出了问题我对不住大家。成本大家不必担心,这第一次投资钱我一人来。胜败是兵家常事,风险我一人杠,不成功便成仁。”

    “不行,不行,怎么要你一人担风险?拖累你,不行!”

    “没有关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算我向大家献上一颗真诚的心。我出钱,大伙出力,干起来再说。”

    三队长说:“那就太难为你了,我们算是向你借贷,搞成了如数归还。好,说干就干,劳动力由你光勤调配。”

    “好,就这么定了。”

    王光勤高兴地回家把此事告诉了黄竹林,竹林也拥护改革。但是,提到钱的事黄竹林死活不答应,她嚷道:“我这点儿积蓄是我多年来的血汗。我平时再苦再难都不敢动用,要留着供子孙们读书、成家用。这是家底,怎么能胡乱花掉呢?”

    “你知道吗?大家创业有困难,凑不到钱。我们先拿出来垫一下,算是帮上大家的一个大忙,度过难关。雪中送炭解决大伙的燃眉之急,也算是救助别人,积德行善吗?”

    “那也不行,小俊上大学月月要寄钱,出了纰漏我不能叫孩子回来不读书!这个风险我担当不起!”

    “我的决心大于一切,意志坚定。多少家庭在苦难中煎熬着,我要竭尽全力帮助大家,要他们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不,你是在学‘光爷’陈文福,纰漏鬼,有钱不载财,挥霍完了当穷光蛋!”

    “不,陈文福是吃喝玩乐,乱花钱。我是创业投资,正经事。钱要用在刀刃上,要把死钱变活钱,‘守财奴’没有意思。”

    “你固执,败家子!你以为你是齐天大圣,能唤风使雨?失败了怎么办?谁来怜悯你?”她没有松口。

    “我不要别人的怜悯,只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

    外面有人知道了,指责竹林是利己主义者,不愿为集体办事。但是,好好想想,两人各俱理由,作为家庭生活的妇女,黄竹林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三餐茶饭,四季穿衣,五谷不足,六亲要认,一户人家拉开门来过日子,天天要用钱。也许男人不知柴米贵贱,家妇是难当的,维持一个家庭生活也确实不容易;而作为急公好义,创业心切的王光勤,他的举措也应该得到支持。

    黄竹林始终不答应。王光勤只好讲那句掏心窝的话:

    “我的好妻子呀,当初我们浪迹萍踪,无家可归。是干妈,大哥,村长和白鹤塘的父老乡亲收留了我们。蒙难时刻遇恩人感激涕零,曾说过,‘没齿难忘’!我们现在还有齿,你怎么就忘了呢?”

    说到这里黄竹林沉默不语,情绪有些波动。王光勤继续攻势,说:“那一年王涛儿被歹人绑架,在万分危急之中是村长带领乡亲们慷慨解囊,全力以赴营救孩子。祠堂里借钱、慕捐人排队,感人的情景犹如在眼前。我俩跪着誓言:‘大家的恩德,没齿难忘’。今天大家有困难需要我们帮忙,你却不愿,这良心上说得过去吗?”他说到苦处有些哽咽,两眼通红,挤出了泪水。

    这一件件一桩桩痛苦的往事不堪回首,是铁打的心肠也软化了。黄竹林想通了,一扫多日来的阴霾,变得豁然开朗。她猛站起来带着灿烂的笑容,说:“白鹤塘人对我恩重如山,我要知恩图报,扶贫济困,义不容辞!钱,拿出来,帮!帮!”

    谢天谢地,成功男人的背后必须有个好女人支持他。竹林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她最终答应了,慷慨解囊,全力支持。

    “这就对了。”王光勤高兴得蹦了起来。

    1960年秋末秋收结束后,三队社员在一片爆竹声中开工了,大家踔厉风发,热火朝天地干着。一个九月,一个十月就开垦了六十亩荒山,使这块沉睡已久的废山坡,苏醒在山间。

    紧接着王光勤又带了几个青年人去江苏青山茶场学习栽茶、采茶、做茶的技术,并带回来两千多元的茶苗、茶种和磷肥。回来后集中力量栽茶,他手把手地教社员栽,一颗一颗地栽,一分一亩地把关,很快六十亩地的栽茶任务完成了。如此神速,全大队人刮目相看。

    但是,山橄叔和陈大伯还在唠叨,说:“多好的柴山呀,全是多年生的硬杆子茅柴,一年要砍几千斤柴草卖钱,现在有个屁吧!出了个败家子,连烧饭的柴火都没了。”

    老年人顽固不化,抱残守缺。光勤劝道说:“老叔子哟,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穷则思变,欲将穷山变富山,今后有更值钱的东西卖钱了。”

    紧接着王光勤又带领大家栽苎麻。很快把所有的“靠天田”全部栽上了苎麻。并及时施肥、管理,长势喜人。第二年秋收苎麻就卖到三千多元,茶也有少量收入,社员们尝到了甜头,高兴极了。

    队长说:“把这些钱先还王光勤吧。”

    而王光勤忙说:“不不不,先给社员分红,竭力提高大伙的积极性。”

    第三个任务是栽毛竹,每年入冬以后,王光勤又带领社员在那些废山坡、山坳上栽毛竹。年年栽,几年功夫就栽种了几十亩毛竹园。

    就这样,原本只有两毛钱一天的工资,改革后的第二年就分到一块五角,第三年就分到三块三。以后肯定一年更比一年好,三队社员非常高兴,劲头更大了。

    这个爆炸性的消息轰动了白鹤塘全大队,全体社员摩拳擦掌,都要求跟三队学习,栽茶、栽麻、栽毛竹,走致富路。

    第三年大队长兴致勃勃地把王光勤调到大队做技术员,从此全大队社员凝心聚力,开展栽茶、栽麻、栽毛竹工作,干得热火朝天。几年后白鹤塘的柴山和草木不生的黄土地变成了郁郁苍苍的千亩茶山、一块块苎麻地和一片片毛竹园,长势喜人。

    为了配套生产,王光勤又建议大队长办起了“白鹤塘制茶厂”,自产自销的茶叶慢慢进入了市场,销路好极了。从此白鹤塘村旧貌变新颜,农民变成茶农,穷山变成富山。工资不断提高,村民们逐步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好日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白鹤塘的脱贫做法给皖南山区树立了榜样,大家一齐凝心聚力栽茶栽麻,如火如荼地大干了起来。几年功夫皖南山区出现了一片片郁郁苍苍的茶山麻地,茶花飘香弥漫着每一个乡村角落。这里很快成了AH产茶基地,上好的皖南白茶、碧螺春、炒青等销往全国各地,给皖南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收入。皖南山变青了,水变绿了,人忙碌了,村变富了,农民生活提高了。

    王光勤投资改革成功了,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黄竹林一颗空悬的心落地了,也感到兴高采烈。

    王光勤自1959至1977年整整在这块黄土地顽强地奋斗了18年,他带领大家用智慧和力量,使这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为白鹤塘的乡亲们找到了致富路,彻底改变了那里的落后面貌。表现了他知恩徒报与亲人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思想和鞠躬尽瘁的精神。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