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再见唐朝 > 第三十五章 陈大德出使高句丽,李世勣治并州败薛延陀

第三十五章 陈大德出使高句丽,李世勣治并州败薛延陀

    唐朝初年,地处东北一隅的高丽气焰十分嚣张。隋丽战争中,高丽抵挡住隋炀帝的三次讨伐。为了炫耀战功,高丽用隋朝阵亡将士的尸体,“积尸封土其上”,筑成“京观”。此次做法,颇有向中原王朝示威和挑衅的意味。同时,高丽加紧了南侵新罗、百济的步伐。

    新罗、百济不断遣使入唐,状告高丽封闭他们的道路,不允许他们回朝廷,屡次侵略他们的国家。虽然新罗、百济的壮词有些夸大其词,但也说明了高丽有侵占称霸朝鲜半岛的野心。

    唐朝承隋末乱局而定,建立之初,国内满目疮痍,急需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唐高祖李渊为了稳定统治,顺应民意,暂无用兵海东之心。

    但唐高祖对高丽称臣于隋,却又傲慢不恭,抗拒隋朝伐罪之师一直心存芥蒂。因此,唐朝君臣也非常关注高丽的动向。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奉行铁腕政策。唐朝大军东征西讨,平定四夷,威震四方。唐太宗早有收复辽东故地,稳定东北边疆之志,况且高丽气焰依旧嚣张,是唐朝的潜在威胁。

    唐太宗已将高丽列为军事击打目标,只是时机尚未成熟。

    唐朝初年,唐朝与高丽的关系十分不稳定。

    公元640年,陈大德受唐太宗之命,出使高丽,一方面持节答谢高句丽太子桓权入唐,改善双方关系,一方面觇国虚实,为日后唐朝出征高句丽做好情报准备。

    陈大德不辱使命,缓和并稳定了唐丽关系,并著有一部史料价值极高的《奉使高丽记》遺世。

    贞观十四年(640)末,高句丽荣留王派太子恒权入唐朝贡。陈大德以“迎劳使”的身份,从长安风尘仆仆地赶到柳城,迎接入唐的高句丽太子恒权,随即出使高句丽。

    陈大德于贞观十四年(640)十二月乙卯在柳城,贞观十五年(641)八月乙亥(10日)返回洛阳,核其道里、行程及陈大德在高句丽境内游山玩水,无所不至的情况看,陈大德并没有送高恒权入京后再赴平壤,而是径直由柳城入高句丽。

    陈大德奉命出使高句丽,因为有双重使命在身:持节答谢和觇国虚实。他亦不敢掉以轻心,进入高句丽境内,便留心观察高句丽的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

    为了不引起当地人的警觉,陈大德自称雅好山水,乐此不疲。所到之处,他将随身携带的绫罗绸缎送给当地负责接待的官员。

    高句丽人本就对强盛的唐朝倾慕向往,对其使者陈大德自然礼敬有加。加之陈大德出手阔绰,各地官员对陈大德更是不敢怠慢,热情备至,亲自为其向导,带领陈大德遍游高句丽名山大川,并详细为其讲解。陈大德以游山玩水为名,详细考察了高句丽历史地理以及民族风俗。

    陈大德的高句丽之行,除完成自身的考察任务外,还激起了生活在高句丽汉人的思乡之情。陈大德在游历高句丽山川古迹,徜徉于乡间道里时,遇到了很多因隋丽战争而滞留在高句丽的汉人。

    他乡重逢,这些隋人尽述离乡之殇,“自云家在某郡,隋大业末,因平壤败,遂没于此,高丽妻以游女,子孙盈室,与高丽错居,殆将半矣。因谓亲戚存不?大德给之曰:‘汝之亲属悉无恙。’莫不垂涕而去,更相告示。数日之后,大德在途,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田野。“

    所过之处,越来越多的隋朝故人闻讯赶来,眼含热泪目送陈大德。这种无法割断的血脉相牵的中原情结,为陈大德了解高句丽的国情、隋朝故人的思想动态、生活质量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陈大德的出使,在高句丽产生了轰动效应。上至国王下至黎民百姓均以此为幸事。

    当陈大德行到距离平壤尚有五十里之遥时,道路两旁挤满了高句丽男女老少,夹道而观,欲睹唐朝使者的风采。

    及至陈大德出现,道路拥堵不堪。高句丽荣留王对陈大德的接待更为隆重,陈列兵马,盛装款待。“馆侯之勤,加于常数。”

    对陈大德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寥寥,除了奉使一事外,再无其他记载可寻。但仅出使高句丽足以令陈大德名标千古。

    同年,李世勣立下赫赫战功,他治并州败薛延陀。

    徐世勣后改名李世勣、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本为曹州离狐人。隋朝末年,迁居到滑州卫南县。

    徐世勣家本是富豪。史称其“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徐世勣与其父徐盖都是乐善好施之人,救济贫苦人,不管关系亲疏。

    武德二年,徐世勣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封魏国公)已经归附大唐,如今这里的人民土地,是属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献出它们,就是借主人的失败得利,自己为自己邀功,用来求取富贵,是我认为耻辱的。现在应当一五一十地记录州县的名称数量和军民的户口,全部报告魏公,让魏公自己献给朝廷,这样就是魏公的功劳了。”

    他于是派使者致信李密。

    使者初到朝廷,李渊听说徐世勣没有奏表,只写信给李密,颇感奇怪。

    待到使者把徐世勣的本意告知李渊,李渊才大悦道:“徐世勣感怀主人的恩德、推辞功劳,确实是纯臣。”

    下诏封他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封莱国公。又加授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并被赐姓李氏,“附宗正属籍”,再赐良田五十顷、上等宅第一所。徐世勣自此改名李世勣。

    不久后,李渊命李世勣统领河南、山东的军队抵抗王世充。

    晋王李治遥领并州大都督,李世勣行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李世勣在并州十六年,百姓拥戴,突厥也因为世勣镇守并州而不敢犯边。

    太宗夸耀李世勣之威胜过隋炀帝所筑的长城。

    贞观十五年十一月,太宗以李世勣为兵部尚书。

    他尚未赴任,正遇上薛延陀真珠可汗派其子大度设联同同罗、仆骨、回纥、靺鞨、霫等部族,领军二十万南侵突厥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

    思摩率部众进入长城,退守朔州,并派使向唐朝告急。

    十一月,朝廷命营州都督张俭统率所部直逼薛延陀东境。

    李勣被授为朔州道行军总管,率步卒六万、骑军一千二百人屯驻羽方,与灵州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凉州道行军总管李袭誉等分兵抵御。

    大度设率三万骑兵追击突厥不得,却遭逢李勣所率唐军。

    大度设大惊,急忙自赤柯泺北撤。李勣挑选所部及突厥的骑兵共六千人,穿越直道、白道川,在青山追上薛延陀军。

    大度设在诺真水勒兵备战,战阵横亘十里。突厥骑兵先与之交战不利,大度设乘胜追击,射死唐军战马众多。李勣命骑兵下马,持长槊直冲,大破薛延陀军,斩首三千余级,俘获五万余人及马一万五千匹,大度设独自逃走。

    李勣回师定襄后,又与州兵夹击叛乱的突厥思结部,俘获其百姓一千余口以及众多马、羊。战后,李世民封李勣的一个儿子为县公。

    唐小天对李勣赫赫战功表示肯定,对唐太宗说道:

    “陛下,如今有李勣这等有勇有谋的武将,和房玄龄杜如晦这等文官,武将出兵在外打仗守护边土,文官帮助朝廷出谋划策,何愁王朝永续?”

    唐太宗也大喜,大办酒宴,犒赏三军。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