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孙一菲是卷绕岗位甲班的,她工作十分积极,口碑颇佳,人长得也漂亮,后面排队的大有人在,纤维厂的大多数女孩子都有了男朋友,可孙一菲还在那里无动于衷,她好像在等一个人。

    三班倒乙班接甲班,我们虽然是一个岗位,但每天能解触的时间,也就交接班的那几分钟。

    甲班交班时设备擦得十分干净,连我们班的崔师傅都夸赞她们,这让我在交接班的时候,不自觉的多看她们几眼,时间长了就是不看,那个姑娘的两条大辫子也会在眼前飘荡。

    几天后干活没注意,手被刀割了一个口子,到医院缝了几针,虽无大碍,可班是上不了,在家休息工友们陆续来看我,孙一菲和她的小伙伴们也来了,走后我问妈妈:“那个双眼皮,大眼睛,梳着两条大辫子的姑娘怎么样,”妈妈说:“很好。”

    有了妈妈的首肯,这等于扫清了一道障碍,因为妈妈的老观念时不时地跳出来,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理解不理解都得理解,这次轻松过关,看来她真的喜欢孙一菲。

    一天我邀请孙一菲一个人到家里来做客,她真的一个人来了,往日的小伙伴一个都没带,自打进屋坐在炕沿上她就不自在,连呼吸都有点不正常,手足无措的样子说明她知道,我邀请她来是什么意思,她等的就是这一天这个人。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我们确定了恋爱关系。

    一年后辽化上马,LN省各有关老厂派员作为技术骨干支援辽化。

    当时锦城合成纤维厂负责辽化纤维一厂,不过没有人愿意去,甚至达到了谈辽化色变的程度。

    我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去辽化,据我了解,我们车间年轻人中结婚有房子的人不多,而且多数都是在房前屋后盖个小棚子,算是有房子了。

    即便离开父母,辽阳离锦城也不是很远,怎么把他们吓成这样呢?

    锦城人的特点,年轻人的脑袋里装的都是老观念,即使现在亦如此。

    反正我认为去辽化是好事,书记劝我不要去,说在长一车间有前途,这一点我不否认,可房子问题,书记是如何都解决不了的。

    我妈也不同意我去,不过这次我没听她的,我是非去不可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导,她有点开窍,尽管不高兴可还是同意了。

    我去辽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孙一菲的妹妹,她面临着初中毕业后的去向问题。

    当时孙一菲的弟弟已经下乡,如果孙一菲去辽化,就等于她父母身边无人,这样她妹妹就可以留城了。

    其次我笃定辽化的房子一定很好解决,大工业不会不把职工的生活问题放在第一位的,偌大的工厂,职工没有房子住,生产就无法进行,生活设施一定会和厂区建设同步进行的。

    我们现在的一间房里住着六口人,弟弟当时在部队,如果复员回来住哪里,我要结婚住哪里,在锦城合成纤维厂我要分到房,那真可是猴年马月的事。

    结婚就有房子是那个年代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愿望,是第一幸福的事。

    再有就是我喜欢轰轰烈烈,辽化的建设,一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宏大场面,全国第一个大规模引进的外国技术和设备,大工业新高度,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那里一定是我施展拳脚的地方。

    后来的一切证明了我当时的所有判断都是正确的。

    人生的道路上,能不能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十分重要,他决定着你的人生走向,是幸福是苦难,常常在一念之差,聪明的人能够透过黑暗看到光明,透过迷雾看见康庄大道。

    后来因为辽化投产,锦城合成纤维厂倒闭了,几乎全员下岗,人们后悔当初没去辽化。

    锦城纺织厂也有支援辽化的任务,和纤维厂的人一样,没有人愿意去辽化。

    纺织厂的詹师傅,一家四口人,在锦城住在一间日本人盖的公棚里,为了房子他们一家来了辽化,在辽化他不仅收获了一套一室半的房子,还成了设备保全技术骨干,工资也是水涨船高,很快高出锦城时一大截,唠嗑时总说来辽化是他一生中最英明的决策。

    在锦城纺织厂像詹师傅一样住在公棚的人很多,可他们宁可一家人挤在一间房子里,就是不愿意去辽化,可见家乡观念在锦城人心中有多顽固。

    马腾去辽化的原因是他的父母在大连,辽阳离大连近一点。

    辽化纤维一厂新招来的知青由锦城纤维厂负责培训,我去辽化得到厂部批准后到纤维厂的辽化办工作,负责接待来报到的辽化纤维一厂新招来的知青。

    几天后又带他们去上海学习,原计划三个月,不过才一个多月我就被召回来了,让我立即到LY市辽阳招待所报道,报到后才知道要去大连学法语,带薪上学,不错,上大学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心里甭提多高兴了,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着实让我兴奋了好几天。

    原来,根据合同辽化在设备安装和试车期间,要有大量外国人来华,其中大部分是法国人。

    引进的项目中,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技术和设备,现有的英、德、日、意,葡萄牙、西班牙语的翻译基本满足要求,但因大部分是法国人,尽管能找到的法语人才都调到了辽化,可离需要相差甚远,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抓紧时间培养,距大量需要法语翻译还有两年多时间,只要努力还是可以的。

    学生一部分是辽大俄语专业毕业生,大约二十多人,另一部分就是从有经验的工人中选一批,工人挑选的标准除了政审合格外,按现在的说法还要颜值高,也是二十多人。

    辽大毕业生在大连外国语学校,以前大连外国语学校没有法语,为了辽化增加了法语系,从此现在的大连的外国语大学有了法语专业。

    工人部分去了大连辽宁师范学院外语系,也是临时增加了法语专业,两个班一个党支部,我是书记。

    当时,还有两名中学同学在大连上大学,一个在辽宁财经学院,一个在大连理工学院,还有一位同学被选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

    大连靠海边一带比较平坦,其他部分就都在山沟里了,辽师就在大连的一条叫马兰的山沟里,学校的规模还是可以的,有一些俄式建筑,背靠着山,山上有果树,整体环境给人的感觉还是很舒服的。

    学习自然很紧张,况且法语比英语难很多,英语一年可以做简单的导游工作,可法语不行,一年能张开嘴就不错了。

    法语的语法很复杂,有太多英语语法里没有的东西。

    比如法语的名词,不光有单复数,还有阴阳性的变化,名词前的冠词,后面的形容词,也要随着名词的单复数和阴阳性的变化而变化,有些形容词阴性和阳性根本就不是一个词。

    法语的代词不仅多,而且也有阴阳性单复数的变化。

    法语的动词变位没有人说过能变出多少种来,当然记住口语里常用的变位就行了,不过即使常用的变位能背下来也得真正下点功夫,所以中国人学法语出口即错,比英语难多了。

    辽师学生食堂很大,摆满了长条桌长条椅,主食基本全是玉米面窝头,副食就是白菜汤了。

    食堂的秩序不是太好,有三个学生,记不清是哪个系的了,十分讨厌,常常在食堂里耀武扬威,有点让人看不下去,不久这里就发生了惊动了大连公安局的食堂大战。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