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李煦和瞻眼看准了,来人是毛坦厂统卫刘心怡。

    见李煦和从屋内走出,把马僵绳头窝在手心的刘心怡抱拳当胸,这位黑坳坳的汉子一脸阳光,话音粗朗:

    “大老爷,您的家人毛坦厂统卫刘心怡这厢有礼了。”

    李煦和没有还礼,他扭头对跟出大门的慧兴大师说:

    “大师您听,这位喊我大老爷、自称是我的家人的施主却是大名鼎鼎的毛坦厂统卫刘心怡刘大人。”

    “施主万福!”慧兴施礼。

    “给大师还礼!”刘心怡赶紧还礼。

    “不知是那阵风把刘大人吹来独山寺?”李煦和说,“噢,我忘了介绍,这位是高僧大德慧兴大师,他是来复建独山寺的。”

    “小可有礼!”刘心怡再次弯腰施礼,“复建独山寺,无量功德。大老爷,我去麻埠街家里了,说您老上独山了,这不,我就赶来了。”

    “有事?”李煦和说。

    “没什么大事。”刘心怡说,“按照您的指点,毛坦厂正在往一条街的方向发展,我已经将五显河疏浚好了,五显河的码头很快也要开建了。”

    “刘大人勤政,”李煦和说,“毛坦厂如能开市,刘大人首功。”

    “不敢贪功。”刘心怡用手揉了揉正在摇头晃脑的马,安抚一下马的情绪,“围绕毛坦厂那一条街的产业布局,我想再听听您的高见。”

    “您看,”李煦和乐嗬嗬地对着慧兴大师说,“我也为人师。”

    慧兴笑而不语。

    “大师,复建独山寺,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想。我可以去现场看看吗?”

    “施主请便。”

    刘心怡将马拴好,大步走进营造现场。李煦和老远地看见他径直走到正谈得水都泼不进去的王庆利和朱来安身边。三个人竟然毫不生分,交头接耳地谈论起来。足足有一袋烟功夫,刘心怡走了回来。

    “大老爷,”刘心怡问,“您现在回不回麻埠街?”

    “刘大人舍福,”李煦和说了,“我岂能不回麻埠,我一定得在家中为刘大人做个东道。”

    “大老爷客气。”刘心怡说,“东道倒未必,欠缺我一顿喜酒却是事实。大老爷,你怎么回府?”

    “我有轿子。”

    “那您先启程,我暂在这里稍作盘桓,一个时辰后赶到贵府。”

    从独山寺到麻埠街,走轿要一个时辰。李煦和回到家,擦洗去灰尘,刚把刘心怡和自己的茶水沏好。刘心怡便走进门来。

    “刘大人,”李煦和让座,“水尚烫嘴,您慢用。”

    “大老爷,有件事情您做得输理。”

    “什么事情?”

    “大公子娶亲完地,这在老李家也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作为一家人,“刘心怡拉满弓似的,“你说什么也得给我下个帖子,我好来见礼、讨杯喜酒喝?”

    “心怡,你怪罪老朽,说对也对,说不必也不必。”李煦和说,“我是一张喜帖未散、一桌喜酒未摆啊。”

    “这是为何?”刘心怡的茶杯停在嘴边,张惶着一双大眼睛,问道。

    “您用茶,”李煦和说,“当今皇上主张,并屡赐敕令,官府都不许有丝许浪费奢靡,老夫一个平民,岂敢铺张、岂能张扬?”

    “说的倒也是,餐桌上最多只能有四菜一汤,您这婚宴着实也没法摆呀。”刘心怡喝口茶,把茶杯放在茶几上,“那,我来看看洞房,见见新人,给这一对新人几句祝福总是应该的吧。”

    “心怡啊。”李煦和嗬嗬地笑了。“干脆叫你‘心细’算了。您的浓情重意我们心领了,只是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我家诚儿做了上门女婿,新房在他岳丈家。现在这一对新人啦正在他岳父大人家度蜜月呢。”

    “啊!”刘心怡的双眼瞪得老大、嘴巴张得更大,半天没缓过神来,待他缓过神来,嘴里便念念有词,“祝福新人,祝小两口恩恩爱爱,幸福地久天长。”

    “谢谢!谢谢!谢谢我们的一家人刘心怡大人。”

    “大老爷,”刘心怡喝了几口茶后,“我有一个问题请教,战乱年代,人们希望能够平安,这转眼间就到了太平盛世,人们追求的是幸福。这绝对没错,可我不太明白的是,怎样才能打开幸福之门?”

    “你看,我的心怡真爱琢磨啊,”李煦和把杯在手,稍作沉思后,说,“我对这个问题还真动过一番心思。我个人以为,打开幸福之门有四把钥匙,这就是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爱,行中有善。”

    “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爱、行中有善。”刘心怡粗大的手猛然拍击茶几,“大老爷,您说得对,说得好,说得在理!我记住了。”

    “刘大人,”李煦和说,“关于毛坦厂成街、成市以及产业布局的事我记得已说与你听。毛坦厂背靠大别山,有无穷无尽的山珍和有再生功能旺盛的竹木资源,毛坦厂尚有良田万顷,稻米飘香,刘大人您要做无非是三大文章,第一就是疏理、整治好五显河;第二是刻意培养一大批手艺人和商人;第三呢,您要引导,要拉一帮人身体力行地构建一条合理的、并且可以自动修复的产业链条。”

    刘心怡洗耳恭听,他眯起泛着美意的双眼。许久许久,他站起身来,踱着方步,双手不停地比划着:

    “现在,我们眼前,画面壮阔,气象万千。毛坦厂大街已经形成,毛坦厂,店铺林立,大街上人头攒动,码头上万商云集,五显河舟楫熙攘……”

    李煦和站起身来,走到刘心怡身旁,他紧紧地抓着刘心怡的臂膀,不无激动地说:

    “有您这样勤政为民的好官,这幅蓝图,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变成现实。想想都让人激动。在那茅草遍地的荒滩野岭上,一座重镇将横空出世,万千百姓将蒙恩被泽。”

    刘心怡喝了酒以后,满怀着对未来憧憬的心情回到毛坦厂。

    送走刘心怡,躺在床上的李煦和怎么也睡不着,尽管身体疲乏,可心脑却非常活跃:

    朱来安虽瘦小枯干,可他对相面真有一番研究。在他的那个行当,应该是很有能耐的,有如此能耐之人,为何偏偏栖身麻埠小街?为何却如此落魄,这果真是“命”?他真的受到王庆利欺负?王庆利从一个小混混变成一个大作为的人,这个变化所用的时间是不是太短了?这个“速成班”的主办者是谁呀?朱来安到独山寺真的是散散心,找感觉,唯一的主题恐怕是找王庆利的吧,他和王庆利之间是否一直在演“双簧”,最为蹊跷的是,慧兴大师似乎是自天而降的天外来客,他说受命皇上,要为大明王朝打造一处“秘密”的栖身之所。刘心怡应该是他们八杆子都打不到一块的主,可刘心怡到独山寺并不是找他李煦和的,分明是去找朱来安、王庆利。不对!

    李煦和一个激灵,猛地翻坐在床上。他猛然觉得,刘心怡找的人应该是慧兴大师,刘心怡先卖个关子跑到施工工地找王庆利和朱来安说话,然后转身把李煦和打发下山,他和慧兴大师就什么话都可以说了。

    他们究竟说了什么?

    李煦和感觉周边正在织一张网,谁在指挥织这张网呢?是皇上?也许吧,只有蛟龙才能在大海上掀起这么大的动静。

    对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好像不只是屁股底下的这张床,李煦和越想越觉得茫然。

    天一放亮,用过早饭后,他一个人一路紧走,走上独山寺。

    “不服气还真就不行。”李煦和喘着粗气、抹着汗珠,对迎上来的慧兴说,“人啦,都会认为自己行,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我还认为上一趟独山寺,还不照以前一样,轻轻巧巧,来去自如。”

    “怎么啦?大老爷如此感慨!”

    “老了。”李煦和苦笑了一声,“连独山寺都上不动了,看来,这把骨头就快要交差了。”

    “太过悲观!”慧兴说,“您这不是上来了吗?来,进屋喝点茶解解乏。”

    李煦和坐上板凳,双手接过慧兴递过来的茶杯,等把一杯茶喝完了,才觉得稍稍缓过劲来。

    “大师,”看着慧兴正在往茶杯里倒水,李煦和开始找话题了,“那天跟大师叙话,讲着讲着就把话题给讲岔了。”

    “大老爷您今天接着讲。”

    “是这样的,人啦,是念旧情的。没见到皇上这么久了,心里头就越发惦记。”

    “那是一定的。”

    “最让老朽我惦记的是皇上的身体。我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就在那瞎捣咕,您想啊,皇上自小就受苦,甚至一连好几天,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打小就亏了身体。后来当皇上了,身边一下子围上来一大帮御厨,御厨是干什么的,不就是把最有营养的、最好吃的东西捞过来做给皇上吃吗?这一通补呀、而且是天天补、月月补、年年都在补,这不是大补呀,这是恶补啊!”

    “大老爷说的意思老衲听懂了,你是担心皇上的身体。老纳观察皇上的身体,恕个罪说,皇上非但有一帮御厨,后宫里头还有一群嫔妃呢,那都是毁筋销骨的勾当,指望皇上身体万全,那也只能是指望了。”

    “皇上没对您说他身体方面的事吧?”

    “大老爷笑话了,老衲早已出世。”

    “得罪得罪。”李煦和冷了一会,“大师,承蒙您不看外小可,把那张画像让我看了,我当时就感觉有些面熟,回家后再一寻思,发现好像是我家二儿子。”

    “像您的二儿子?”慧兴说,“您是在说笑吧。”

    “跟大师您,岂敢说笑?”说话时,李煦和一直在耐心细致地观察慧兴,他发现慧兴大师一直气平如水,面部表情几乎没什么变化。

    “大老爷莫不是想让儿子当和尚吧?”慧兴永远是一副不动声色的样子,“再说了,老衲怎么能把您的儿子收来当和尚呢?”

    “那又有什么不可?”

    “不可。青灯黄卷,终生事佛。这是一种修行,既修前世,也修来生。”

    “我儿子也应该修行啊?”

    “他前世业已修行。”

    “大师您怎么知道?”

    “前世若不修行,能降生您家?”

    “降生在我家还有什么说头吗?”

    “父母慈祥、家道殷实、身心无羁、舒展成长。”慧兴说,“这齐天的宏福,非修行,不可得。”

    “看来,”李煦和说,“大师在这件事上,一定要拒我于千里之外。”

    “阿弥陀佛。”慧兴执手当胸,“贫僧岂敢,贫僧岂敢。”

    “大师,想信老朽是捧着一颗心来的。”

    “老衲不带半根草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