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看王文理师生很快进入角色,老师用心,学生勤奋,李煦和着实高兴。为此事,李煦和张秉善又喝了两回酒。李煦和也曾想把王文理拉入酒局,无奈王文理说他烟酒不沾,李煦和只得作罢。

    转眼半年过去了。

    李煦和又去独山寺了。

    独山寺主殿结构已建好,屋顶琉璃瓦已铺装结束,内外装修及神像雕刻,安装工作已全面展开。有慧兴大师盯着,独山寺一事,他李煦和完全可以把心放稳在胸膛中。

    六安州知州庞伟庞大人遣来当差的,要李煦和隔日到知州衙门去。

    “庞大人传唤一介草民,”李煦和问,“何故?”

    “庞大人未说究竟,本当差只管传令。”

    “好,好吧。”李煦和说,“差官大人复命去吧,小民明天面见庞大人。”

    闻见李煦和叩首问好声,坐在太师椅上的庞伟微微睁开眼,半晌才稍稍欠欠身体,懒洋洋地说:

    “看座吧,李老绅士。”

    “谢大人。”

    “李老先生,”庞伟顾自品茶,“毛坦厂一别,已有时日,敢问李老先生别来无恙?”

    “托大人洪福,小可一向安好。草民这厢再给大人请安,向大人致好。”

    “和你一样,一向安好。”庞伟这才示下给李煦和端杯茶水。“六安这地界好啊,风雨顺调,岁月稔熟。更神奇的是这个地方温湿调剂,米、面养人,直可以让人病疾不生,廷年益寿。”

    “大人署理六安,对属地褒扬有加、怜爱刻意。”李煦和还真渴了,他美美的喝着茶,三、五口之后,李煦和抬起头,发挥着庞大人的话题,“就说大人赐下的这杯茶吧,这不仅解渴、生津,更为神奇的是,它更能润肺养心啦。”

    “在理。”庞伟也来了兴致,“就说本官吧,原本非六安人,自从为官六安,便吃惯了六安饭菜,喝惯了六安茶,而且是一天都离开不得。说句笑话,本官若官交好运,得以升迁外调,本官还真的舍不得这方山水、这多物华呢!”

    “大人啦!”李煦和说,“大人您恋这方山水,也就造福这一方百姓了。敢问大人唤来草民,有何吩咐。”

    “李老先生,”庞伟转动着眼珠子,“新近有没有去京城啊?”

    “新近在家穷忙,无有闲暇。”

    “皇上有无召见?”庞伟拱手示敬。

    “无有召见。”李煦和说,“只有草民心头切切意念重重,经常梦见皇上。想当初,皇上在大别山区执金戈、骑铁马、呼风唤雨,那一幅幅峥嵘气象让我任凭怎么都是无法忘却的。”

    “不必忘,那也不该忘呀!”庞伟说,“凭本官的第六感觉,朝廷尚还有倚重李老先生的。”

    “倚重于我?”李煦和指着自己的鼻子,“大人说笑了,说笑了。当今大明,已成大国天朝,社稷安如泰山,百姓安居乐业,鞑子业已宾服。有像大人您这样的肱股干臣,乡野小民绝无须作为。像我已这把年纪,做做营生、享享浅福,教子怡孙,颐养天年,足矣!足矣!”

    “知足便得乐,”庞伟说,“这也是人生一境界。其实,老先生境界高,胸装—万水千峰。”

    “大人啦。”李煦和不知道庞伟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一番话足以让他额头冒汗了,“大人您过奖,过奖了。折煞草民了!”

    “李老先生真的不必谦卑。”庞伟说,“本官所言,句句顶真。李老先生,今天本官请你过来,是一个阶下之囚要见你。”

    “阶下之囚?”李煦和满脸愕然,手端茶杯,不自然站起身来,“要见我?”

    “然也。”

    “谁?”

    “毛坦厂原统卫刘犯心怡。”

    “刘心怡!”李煦和大惊失色,捧在手中的茶杯掉落地上“啪”的一声,摔得粉碎。“他,他,身犯何法?”

    “刘犯心怡身犯重法!”庞伟死死地逼视着李煦和失惶的双眼,“本官稍作审理,已审出其三大罪状。”

    “罪已达三宗?”一直站着的李煦和满脸痉挛、全身颤抖,“能否,能否问问是哪三宗罪?”

    “对你说说也无妨,这其一是屯兵自重,图谋不轨。”

    “啊!”李煦和再次愕然不已,心想,仅此一条足以身首异处,抄家灭门了。

    “其二,辱没使命,不务正道。”

    这一条,李煦和能建构起联想,他的家人刘心怡见大明皇上已坐稳江山,见基本做到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他已经没把主要精力放在养军马上了,他正在忙着为毛坦厂转型。这当然可以定义为不务正道,当然可以定义为辱没使命。

    “那,”李煦和不想再问下去了,突然,他一转念,庞伟知道刘心怡刘大人对李煦和不错,可是李煦和毕竟是平民之身,官场上的事与他何干?刘心怡身犯律条,庞伟有什么必要告诉他李煦和呢?这里面的文章大了,想到这,李煦和必须要多一个心眼,必然要刨刨根了,“他还有第三条罪状吗?”

    “有!”

    “敢问是什么?”

    “贪渎无度,中饱私囊。”

    这一条罪状,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去理论的。李煦和一直站着,他不知道他能说什么,他又能做些什么。

    庞伟走下太师椅,他走到李煦和身边,很刻意地看了看地上碎了的茶杯瓷片。

    “可惜了的,”庞伟说,“那可是正宗的景德官窑瓷。罢,罢。”

    “草民失礼。”李煦和说,“草民给大人您赔个不是。”

    “茶杯摔碎了,亦或是本就该摔碎。”庞伟说,“刘犯心怡也算大明显官,本不该知法犯法。”

    “他......”

    “李老先生,见李煦和整的满脸通红,蠕动的嘴唇半天蹦出字来,庞伟提示,“李老先生是否想问,他,也就是刘犯心怡还能否觅得救命之‘药’吗?”

    “是的,是的。”李煦和赶忙承认,“请问大人,他还有救吗?”

    “谁能救他?”庞伟慢慢地踱了回去,坐上了椅子,“兴许吧,只有他自己能救自己。”

    “大人!”李煦和的心里多多少少有点底细了,“敢问大人,大人唤草民前来,一定是有什么吩咐的吧。”

    “聪明,甚至可以说是睿智。”庞伟说,“本官非但勤政爱民,对下属也是关爱备致、责罚苛刻。像刘心怡这样的官吏,身犯律条,本官自觉平素里对他可能是有所放纵,现如今在痛心疾首之际,也在思考如何救他,至少要为他减轻罪责。”

    心如火烧的李煦和越听越明白,他不想和庞伟再兜圈子,他使出激将法。

    “官场之事料草民也无可作为,草民......”李煦和做出要挪步离开的架式。

    庞伟又一次走到李煦和面前,说话时,几乎将脸贴上李煦和的脸。

    “你去看看他。”末了,庞伟补了一句,“你俩之间。交情应该浅不了。”

    庞伟安排,牢头引路,李煦和很快走进了关押刘心怡的牢房。

    “大老爷!”刘心怡一下子从铺有稻草的地上站起,“您怎么来了?”

    “刘大人。”李煦和一把抓住刘心怡的手,“你怎么啦?”

    “大老爷!您怎么知道我在这里?”刘心怡瞪大眼睛,“是谁让您来看我的。”

    “是庞伟庞大人呀。”李煦和说,“是庞大人让我来看你的。”

    “庞大人?”刘心怡转动着大眼珠子,“他让您来看我?”

    “你犯了什么法?你是怎么被关到这里的?”

    “不知道。”刘心怡一脸诚恳,“是庞大人要卑职前来复命,连庞大人的面都未见上,就被庞大人下了大狱。

    “庞大人提审你了?”

    “没有啊!”刘心怡说,“我自觉莫名其妙,想找个人问问也遍找不着。”

    “可庞知州那里已列出了你三大罪状?”

    “三大罪状?”刘心怡一脸惊悚,“哪三大罪状?”

    “你不知也罢,也罢。”李煦和松开刘心怡的手,“这事着实蹊跷。刘大人,你暂且沉住气,待老朽我慢慢从中周旋,慢慢从中看出个所以然来。”

    李煦和刚从监狱出来,自有府衙相告:

    “李老先生,庞大人备午饭,邀您共进午餐。”

    餐间,庞伟一言不发,装出一副万端深沉的样子,李煦和也不言语,但他却装出有重重心事故意做出样子让庞伟看。

    吃罢饭,庞伟就着餐桌剔着牙,自有衙差收拾好餐桌,送上茶水。

    “谢谢大人给草民如此高的礼遇,”李煦和说,“更要谢谢大人的,是大人让草民去看囚犯刘心怡。刘心怡大人在犯案之前,与草民是有过密交往。”

    “噢,”庞伟剔完了牙,“本官做事高明,对本官给刘心怡定的罪,刘犯认罪了吧。”

    “草民不知。”李煦和说,“草民未将大人给刘大人定的罪名告诉刘大人。”

    “这是为何呀?”庞伟问。

    “大人,官场之事,草民不便多嘴,”李煦和决定把楔子打牢,“再说,大人没给草民授权,草民不敢僭越,不敢造次。”

    “噢,”庞伟第一次开了笑脸,“姜还是老的辣呀。李老先生,本官就要处置刘心怡了,本官既然唤你前来,就没把你当作一般的平头百姓,是要来听你的高见。”

    “高见不敢。”李煦和赶紧蹬鼻子上脸。“作为一介平民。小可是否有权说说对此人此事的看法。”

    “但说无妨。”

    “庞大人啦,自您主政六安州以来,包括小可在内的全数六安百姓、无一不感受到了您的官德,您的政德。百姓喊您‘青天’,窃以为此不为过,您以您的为官智慧,厚德载物,为六安百姓撑开了一片蓝天。”李煦和先给庞伟戴上高帽,“大人,恕草民不恭,给刘心怡开出的屯兵自重,图谋不轨的罪名,着实让人立即胆散魄飞。依我对刘心怡的了解,他对皇上铁胆忠诚。草民敢以项上人头作保,刘心怡绝对不会有谋逆之心。”

    “噢!”庞伟表现出一副有兴趣的样子,“愿闻其详。”

    “原由却也简单,当今皇上乃明君圣主,当初他挥臂一呼,万千民众揭竿而起,在解万民之悬的同时,也将刘心怡及其全家族从鞑子的铁蹄下解救出来,对报恩都报不过来的人来说,焉有谋反之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