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从李非凡书房传出的琅琅读书声,被李煦和认定为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师生相处十分融洽,李煦和真真切切地觉得,这个先生请对了,那个曾几何时视读书如有梗在喉的家伙,竟然被这位教书先生调教得如此顺溜。现在的李煦和有足够的理由期待李非凡在科举考试中考出好成绩,甚至是创出奇迹。

    每个礼拜天,休假回六安城的王文理都被李煦和送出老远。这不,李煦和又在送王先生了。

    “其实,”王文理感喟,“东家与我之间的交情可谓君子之交,每个礼拜天都相送,每个礼拜一都相迎,其实大可不必。”

    “先生教犬子殚精竭虑、费尽心思。”李煦和说,“这一礼拜一回的迎送在礼数之内,老夫岂敢不为?”

    “在结识大老爷之前,”王文理和李煦和边走边聊,“其实,在下是很自负的,自以为学富五车,教书育人之才高起八斗。甚至私下里打过小九九,想自己在百年之时,力争可以与有学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至圣先师比肩。”

    “那有什么不可的。”李煦和说,“以先生之才学和作为,攀上孔老夫子是完全有可能的。”

    “笑话,笑话。”王文理摇着头,苦笑着,“孰不知,东家既是财富上的大鳄。看东家以聪慧的大脑和勤快的双手积累下如此宏博之财富,在心跳的同时,本人也觉得脸臊。真应了那句话,人比人,气死人。本以为,在下身外无长物,肚中有货,可孰料,东家却胸有锦绣,却是一位铁肩道义、妙手华章之人。对东家所著《稣山滴漏》,在下早已垂涎,期待着有朝一日,一睹为快。黄口白牙,不奢谈也罢,不奢谈也罢。”

    “先生。”走到十字路口,李煦和停住了脚步,“小可在此与先生作别,并想与先生相约,礼拜一晚,先生在安顿好犬子后,我想与先生作一次长谈。”

    “可以,”王文理问,“但不知是哪方面的话题?”

    “就谈功名,就聊科举,望先生不吝赐教。”

    “东家客气,回到寒舍,在下将围绕此话题做些功课。”

    礼拜一晚上,李煦和将王先生请进自己的书屋,亲手奉上一杯香气蒸腾的瓜片茶。

    “科举制度,古时没有。”看来,王先生确实做足功课,“那时国家需要人才怎么办?主要靠举荐,举荐分他荐和自荐两种,自荐,被重用进而有大作为的毕竟很少,毛遂自荐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历史个案,无法复制,更不可能广而推之。”

    “那主要就靠他荐了。”李煦和说,“‘他荐’又有哪些说道呢?”

    “‘他荐’既是无奈之举,也有诸多先天不足。有举荐权的人有限,毕竟只能是达官显贵、名门望族。被举荐者条件,以及通过举荐而踏上仕途的过程都存在随意性,有无一定之规之弊端。就说被举荐者的条件吧。‘德’为最主要条件,当然这本身没错,但德高望寡无法量化,另外,过度重‘德’轻‘能’,致使许多被举荐之人往往能力低下,政绩平平。”

    “那么科举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从大隋开始,大隋一统天下,社稷呈现葳蕤蓬勃之势,朝廷以及地方各级需要大量官员。可是那时,大批士族已经式微,再造大批士族的条件已瓦解土崩。选择官员的空间已经显得十分逼仄。大隋王朝只能开科考试,海选天下贤能之士登堂入室,为官作宦。”

    “大隋开此先河,”李煦和说,“人读史书,知道隋朝也是二世而亡,存在的时间很短暂。”

    “到了大唐,科举得以舒筋活络,蓄势发展。尤其是在武皇朝代,科举已登峰造极,后世只能望其项背。”

    “那么,在科举考场上一定发生不少故事吧。”

    “那是一定的。”王文理说,“由于科举是通往高官厚禄的一条捷径,无数有钱有权但读不好书的读书人便悬以重赏,无数无钱无权,善读书,有学识的‘替考者’便应运而生,他们铤而走险、赴汤蹈火,将严肃的科场作为大显身手,大赚银子的绝好舞台。提到科场‘替考者’就绝不能漏掉唐朝诗人温庭筠。他多次为他人代拟策赋,据《唐书》记载,唐宣宗大中十二年那场科考,考官安排他坐在帘前考试,由考官直接监视。考试时,只见温庭筠奋笔疾书,不一会就交卷出场了。考官事后才知道,‘乖占授者已八人’,就是说,温庭筠在他眼皮底下已经顺利帮八个人完成了试卷。”

    “没想到,写得了那等绝美诗赋的大诗人,”李煦和觉得很有意思,“竟还有这般手段。”

    “这帮捉刀之人还有一个别样的称呼。”

    “什么称呼?”

    “叫‘枪手’。”王文理说,“史上最著名的枪手当是司马相如。”

    “说来听听。”

    大名鼎鼎的《长门赋》,就是“著名枪手”司马相如的著名篇章。西汉武帝时,皇后陈阿娇被贬至长门宫,终日以泪洗面。遂命心腹携重金向大文士司马相如求代做一篇赋,请他写自己深居长门的闺怨。受人钱财,替人消灾。司马相如遂作委婉凄楚的《长门赋》:“是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

    陈皇后欲借文人笔墨,感化君心,命宫人日日传诵,希望为武帝所听到而回心转意。尽管《长门赋》当属千古佳文,却最终未能奏效。陈皇后更加伤心不已,不久香消玉殒。

    听完这个故事,李煦和唏嘘不已。

    原本属于本职工作,却要通过雇请“枪手”来搞掂,对当事者本人,能瞒得住一时,终究瞒不了长久,一旦“纸包不住火”,双方当事人要么“英名”被毁,要么会受到严厉处分。王文理说:

    “后周广顺元年九月,中书舍人刘涛受命起草公文,却私下里让儿子刘顼捉刀代笔,结果不仅降职,而且连累了儿子,刘顼时任监察御史,捉刀代笔事件发生后,也被朝廷报批并降为复州司户。”

    “看来,”李煦和说,“替考也好,代笔也罢,非但无益,甚至有可能惹祸上身。”

    “所以,”王文理说,“我一以贯之地告诫学子,要刻苦读书,科考靠的是自己有真本事,钱财再多、家门权势再大,切不可有雇人代考之非分想法。等自己有学问了,定不能为贪钱财,替人考试。这已经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事了,它已触犯刑律。”

    “这就对了。”李煦和赞同先生对学子的要求,“先生对犬子的要求请更加严格,不能让他有投机之心,取巧之意。先生您一直带着学子参加科考,它是怎样的一条脉络啊?”

    教书先生王文理慢慢地说开来: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在省城举行,会试和殿试在京城进行,考试地点一般大都远离学子家乡。一般三年考一次,所以,临行前,一定要把该带的东西带充分。带些什么呢?

    一是墨斗笔。墨斗是科举的专用笔,笔头有个椭圆状储藏盒,能够储藏一些墨。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在字数上有相当的要求,所以要是带的墨不够的话,可以临时把墨斗里的墨挖出来备用。

    二是赶考书箱。科考的题目一般限定在“四书五经”中。考生基本上要对“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备上一只书箱,藏些书还是很有必要的,书箱要做到精致小巧,底板要有夹层,可以把自己贵重物品放进去以备不时之需。

    甚至还有“夹带”。虽然官府严查作弊,甚至还有严酷的惩罚措施。但往往也挡不住学子对诱人的功名利禄的向往。考生往往把“四书五经”等考试用书字变小、书压缩、缝进衣服,藏在鞋底,甚至绑在头发里带进考场。

    “对于科场作弊,”李煦和说,“老夫也是早有耳闻,甚至已经演变成了作弊文化了。”

    “可不是,”王文理说,“本人对作弊之风深恶痛绝。此风一旦盛行,轻则毒害学子心灵,重则流弊社稷。”

    “是啊,”李煦和说,“社会流弊,咋一看,都是过街老鼠,说来奇怪,个个不齿、甚至人人喊打的龌龊之人不齿之事却怎么也革除不绝,譬如赌博,谁都知道那是宵小之人为之,谁都知道到头来都是输家,却蜂拥为之;再如狎妓,谁都不屑,可自古以来,妓院却从未消失;还有如您说的考场作弊,与其非得到科场作弊,为何不在平素里备加用功呢?”

    “诸多世事都如此,道不明,说不清。”王文理说,“东家心刚气正,光明磊落,完全不用东家言明,东家强大的气场已向在下传递了足够的正能量。非凡不进考场则罢。非凡一旦走进考场,必然已是饱读经书,满腹经纶,必然是一脸阳光,满身正气。”

    “好!好!好啊!”李煦和连声叫“好”。“饱读经书、满腹经纶、一脸阳光、满身正气。这十六个字正是老夫对非凡一辈子的讲究。先生、大先生、王大先生,从今日起,老朽就把非凡托付与您,无关时间长短,无关功名利禄,非凡只要达到这十六个字,非凡此生足矣。”

    “受李大老爷重托,”王文理也在掏心窝子,“在下一直诚惶诚恐,现在看来,为父者,开明豁达,品高德重,为子者,心田柔弱似水,对知识渴望至极。话说到这个份上,为师我也把自己逼上了山墙,非凡将来学业大成,飞黄腾达,应是自然而然。万一有所闪失,那我王文理则颜面尽失,甚至罪责难当。”

    “哪里哪里。”李煦和说,“先生言重了言重了。先生,小可知晓先生为文也是了得,不但立意高远,而且字通文顺,佳句连连。小可的系列杂说《稣山滴漏》已有雏形了。不知先生能否在闲暇之时,随便翻翻,若能上先生法眼,望先生不吝赐教,大笔斧正。”

    “李大老爷,您谦虚过度,着实让在下承受不起,”王文理说,“早就听说大老爷您的系列政论《稣山滴漏》,在下早已垂涎,早就想先读为快。快快请上,好让在下读它一通宵。”

    “您这一说,”正捧来装文稿的箱箧的李煦和两手停在空中,淡淡一笑,似乎开着玩笑,“老夫突然觉得双手捧着的文稿重千钧,我几乎要捧它不动了。”

    “无妨无妨。”王文理也笑意盈盈,他伸手敏捷地捧过箱箧,庄重地放在自己面前桌面上。”

    “说实在的,”李煦和说,“这是老夫的拙作第一次示人,心中不免忐忑。罢,再丑的媳妇也是要见公婆的。好在我是让先生看,王大先生,你就权当是又一个学生交上作业,您修改,您斧正。”

    “我视贵作重比金银。”王文理将双手放在箱箧上,“我这就拜读,这就拜读。”

    李煦和发现,王文理房间里的灯亮了一夜。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