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第二天一大早,李煦和帮着庞伟将宣讲桌摆到古楼大街边。

    “你应该往街心来一些,摆到街头巷尾怎么可以?”李煦和一边往桌面上摆放法律书籍,一边对木呆呆站在一旁的庞伟说,“大街上人多,才有可能有更多的人来听你讲解。”

    “大老爷,”庞伟一副慵懒不堪的样子,“非得宣讲不成?”

    “这是必须的。”李煦和说,“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庞伟,这最后一里路,如果没走到,那么有法律没有法律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最后一里路,”庞伟嘟咙,“就是我的事?”

    “就是你的事!”李煦和斩钉截铁,“当初,你的上司将《大明律》送上你的案头,人家完成了最后一里路,你没有细读,没有铭记。如若不然,你现在还是可以颐指气使的堂堂知州大人。既然你已从神坛跌下,而且是脸先着地,你就完成你的救赎吧!”

    “大,大老爷。”庞伟迟迟不想坐上李煦和已为他放好的凳子,“我,我我真的不想干这事了。”

    “真的不想?”

    “真的不想。”

    “罢、罢、罢。”李煦和站起身来,“老夫这就请皇上收回成命,你庞伟还是回到监狱里去吧,等到秋天,绑赴刑场,开刀问斩。”

    “不!”庞伟嚎叫一声,一屁股坐上凳子,他的肥大的、苍白的脸抽搐了好一会,等他平静下来以后,他又出幺娥子,“大老爷,不是我不想宣讲,这实在是没有人听呀。”

    “我在这里,为你解决两个问题,”李煦和说,“一是为你喊来听众。另外一点,来什么人,老夫就让你讲什么律条,你讲的律条一定要有针对性。老百姓听了,要觉得有用。”

    有李煦和现场组织和劝说,太阳上到三竿高的时候,庞伟的宣讲桌边,已围上了四、五十人,庞伟按照李煦和划定的律条,宣讲起法律来。就这样,李煦和做通了老百姓的思想工作,老百姓对宣讲法律的庞伟不再鄙视,再没有人向他吐唾沫、向他扔砖头了。前来听他讲法律的人越来越多。在六安城讲了几天以后,李煦和带着庞伟到镇上讲,到乡村去讲。

    “你就这样,”末了,李煦和要放手,“一直讲下去。庞伟啊,你永远要记住,这是你活命的唯一理由。”

    “大老爷,我想活命,”庞伟讲实话,“我就这样讲,如哪一天讲不下去了,我再来找您。”

    庞伟没来找李煦和,来找李煦和的是朱来安。

    在李煦和的客厅里,李煦和为朱来安沏上了一杯酽酽的热茶。

    “朱先生,”李煦和坐到朱来安的对面,“我在麻埠街上,好长时间没有见到你,有人告诉我,说朱先生到六安城摆卦摊去了。”

    “我倒是这样对他人说的,其实不是,”朱来安说,“我才不会到六安城摆卦摊呢!”

    “六安城好呀,”李煦和问,“为什么不去?”

    “我的能耐,在麻埠街还凑合,跑到六安城去糊弄,保不齐哪一天就被人将卦摊揣了。”

    “也有可能。”李煦和问,“那你上哪了?”

    “京城。”

    “京城?”李煦和说,“噢,对了,我对朱先生的上一次京城之行,至今还没道一声谢呢。”

    “有什么好谢的?”

    “你看,你的京城之行,直接改变了庞伟的命运,否则,庞伟早就是阴间一鬼。”

    “大老爷可能有所不知,”朱来安说,“对大老爷保住了庞伟的命,时至今日,坊间仍有不少微词。”

    “那是一定的。保庞伟的命,我当时就觉得非常必要,保住了他的命,人也觉得荣耀,至今觉得荣耀。”

    “可是,大老爷,”朱来安较真,“庞伟身犯重罪,按律当斩。”

    “朱先生。”李煦和打量了一下朱来安,“你先喝点水,你的法律知识大有长进。”

    “其实,大老爷啊,”朱来安慢慢地喝着茶,“大老爷何其睿智,我朱来安是心服口服了。”

    “此话怎讲?”李煦和放下茶杯,直勾勾地瞅着朱来安。

    “其实,大老爷早就察觉到,”朱来安放下茶杯,“算卦只是我朱来安的业余爱好。”

    “那,你的身份?”

    “大老爷。”朱来安站起身,在李煦和偌大的客厅里踱着方步,像是在自言自语,“我也是大别山人,我从小就觉得成为大别山人是上苍的特别恩赐,更让我感觉到人生奢华的是,有您这么一位乡党。大老爷啊,你虽不为官,却声震朝野,大老爷啊,您虽不在位,却肩负重任。”

    “来安。”李煦和踱步到朱来安身边,将朱来安按回到椅子上,双手将茶杯捧到朱来安手上,“老夫都这把年纪了,还能有什么担当。”

    喝着茶,直到喝光李煦和给他续的茶,朱来安才抬起头。

    “我从大老爷最初的睛神中,我就读出了大老爷怀疑我的身份。可是,对不起,大老爷。”朱来安说,“皇上不让我说,和慧兴大师一样,我也是皇上布在大别山的棋子。”

    “啊!”李煦和张大嘴巴直起眼睛。

    “这一切,”朱来安说,“皇上都是在为他的爱孙布局。”

    “皇上用心,”李煦和说,“何其苦也。”

    “岂止是我等,”朱来安说,“大老爷何尝不早已成为皇上这盘棋中的棋子?”

    “怎么?老夫也被圈入局中?”李煦和一直觉得自己很超脱。

    “是的,大老爷。”朱来安说,“贵千金,也就是当今燕王妃李妃不正是皇上和大老爷您苦心经营的一枚重要棋子吗?”

    “什么意思?”李煦和说,“老夫只是嫁了女儿,这里面难道还有乾坤?”

    “大老爷,可能是佯装不知道吧。”朱来安眨动着一双小眼睛,“这里面却是一篇能改变历史的大文章。”

    “愿闻其详。”

    “大老爷,”朱来安说,“大老爷您说得对,皇上用心极其良苦,为确保爱孙能继大位,更是为了爱孙能坐稳江山。皇上极尽此事,穷极此理。他认为,能够杯葛此事的仅有一人,那就是燕王。所以,皇上必须做到在神、人不知的前提下,在燕王身边安插一人,一旦燕王造次,立即置燕王于死地。”

    “可是,”李煦和说,“燕王朱棣乃皇上爱子,且战功赫赫,同样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啊。”

    “是的。”

    “老夫正是看中了这些,在皇上提亲时,才答应将膝下唯一女儿嫁为燕王妃,老夫绝无他意。为人父母,老夫愿让女儿担此风险?老夫愿陷女儿于如此不义之地?”

    “大老爷,这一切,您说的都对。但是,与对皇上的忠诚比起来,这一切,还重要吗?”

    “这—”李煦和一时语塞,他想了想,“朱先生,你刚才说,说是神和人都不知晓的绝密计划,老夫糊涂了,如果真有这个计划。你又何以知晓?”

    “大老爷啊!”朱来安说,“如不是皇上亲口所讲,来安我就是放胆臆想,这也无从想起啊!”

    “朱先生,”,李煦和说,“如此说来,肩负天任的理应不是老夫,应是先生您呀。”

    “来安岂敢。”朱来安突然虎虎地站起,从带来的布包里取出卷帘,双手捧起卷帘,正身、正色,说道,“李煦和接旨!”

    朱元璋给亲家李煦和下了圣旨,要他组建一支不小于两千人的军队,作为未来皇帝朱允炆的一支暂时还处于保密状况的御林军。这支御林军使命特殊,如朱允炆顺利坐成皇帝,在他坐稳皇位五年后,这支没有编制,甚至没有军饷的御林军就地解散,如朱允炆出现不测,做不成皇帝,这支御林军的任务就是将朱允炆接到慧兴大师任住持的独山寺。让他从此隐姓埋名,落发为僧,青灯黄卷伴其一生。

    “从现在开始,”朱来安说,“大老爷就是这支秘密军队的统帅,我,朱来安,还有一个人做您的副手,明天开始训练。”

    “明天开始训练?”

    “是的。”朱来安说,“这是皇上的旨意,皇上要这支军队有极强的战斗力。”

    “承蒙皇上信任,”李煦和说,“让我当头,老夫不推辞,可是老夫总得要招人,招到了人才能训练呀!”

    “人已经齐了。”

    “齐了?”李煦和看看左右,“在哪?那可是二千人啦。”

    “在毛坦厂,在刘统卫那里。”

    李煦和站起身,紧紧地拉住朱来安的手,“都是您一手谋划,一人促成。”

    “应该说,”朱来安也站了起来,“大老爷,李大帅也是谋划之人,而且,您早就在谋划。”

    “这话又何从说起?”

    “大帅,”朱来安说,“当初,还在复建独山寺时,你起初不解慧兴大师为什么招那么多人进寺当和尚,当你知道个中缘由,这些人都将成为僧兵时,惯于担当的您要我为您招长工,当时,你也就有在需要之时将长工变成兵士的想法。可我认定您那时的想法一定是朦胧的。现如今,您的那些长工,还是做您的长工吧。刘心怡刘统卫那里,已齐集了数百匹战马、聚集了近两千名兵士。”

    第二天天刚放亮。在毛坦厂刚修整好的硕大的校兵场上,三百匹战马匹匹膘肥体壮,三百名骑兵人人精神饱满,一人一马,一字排开。还有一千多名士兵已列好队伍。

    李煦和、刘心怡、朱来安一人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在战马迈开稳健、铿锵的步伐中,三个人将队伍细细地巡视了一遍。

    骑在马上,有刘心怡和朱来安在两边护卫,威风凛凛的李煦和作誓师讲话。

    “士兵们,今天我们在风景如画的毛坦厂校兵场誓师,标志着这支军队已经成军。作为军人,必须以服从命令,保守秘密为天职,因为我们这支军队负有特殊使命,必须以强大的战斗力为保证,强大的战斗力从何而来?只能从艰苦的操练中来。”

    操练随即开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