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武侠仙侠 > 中孚 > 第十章

第十章

    汴阳西郊,有群山层叠环绕,中间的长陵江呼啸而过,正值大涝。

    这江水自西向东,从那汴阳城前分出几道支干,漫出万里云泽。

    那重重山峦北,有山名曰:

    “阳熙”

    阳熙山脚,山间石阶下,张老道带着徒弟和一小儿蓦然出现在此处。

    这地儿有濛濛小雨,空中遍有阴云。浓绿林叶簌簌,伴淅淅沥沥的水滴迎风斜斜滑落。地面泥泞,小滩小滩的水流从一级级石阶跌出,顺山势而下。

    张老道身上微尘不进,滴水不通。领着二人迈上石阶。

    王棣牵着何祥的手腕儿,把这恍恍惚惚的小儿也纳进灵力的包裹,免得他着病。

    没走多时,冷风混杂着泥土和树叶的气息在何祥鼻间窜过,令他回了神。

    看这雨丝如幕的山林道,何祥惊惧地凑到王棣身边,小声道:

    “哥哥可知这是何地?”

    王棣面目暗沉,慢慢摇头,一字也不想说。

    见王棣这副毫不在乎的模样,何祥心底打鼓,又不敢离了他,怕独自一人迷在这老林里被大虫吃了。

    张老道在这时回过头来,缓缓道:

    “此地是汴阳西北的阳熙山,上头有道观。”

    王棣想到大亨仙人,朝他师傅问:

    “可也是仙家所在?”

    “不错”

    张老道回过头,继续往上走。他步履平稳,大有举重若轻之感。石阶上汇成的小水潭在老道脚下毫无波澜,仿若从上飘去一般。

    师傅的步伐快了几分,王棣也拉着何祥追上,他们踏上不少水坑,裤脚都被溅湿。

    大约走了三百级阶梯,有人声窸窣短急,再几步,上方骤然空旷。

    面前约有五丈高的大殿中,个个衣衫褴褛的人或坐或卧,有几名道士挨个施粥。

    殿中沉香古木,供圣贤祖师,香火袅袅。是积善积德,福泽后代。

    烛光明火列供奉两侧,把里面照个透亮。

    而大雨倏忽倾盆而降,雨幕中的道观模糊些许。随着张老道愈发接近,有一小道士撑油纸伞从观中跑来,带着三顶斗笠。

    “老人家快些戴上!我带你们进去避雨!”

    这小道士把斗笠递去,却听老道回说:

    “不必,些许小雨还近不得贫道。”

    小道士定睛看时,这三人竟体生灵光,阻风挡雨。才发现遇了真人。

    他手头纸伞在水中摇摇欲坠,就看老道朝他轻拍,小道士目眩神迷下,便又站在了道观内。耳旁还有真人余音:

    “贫道带徒儿来访此地正主。”

    再看时,三人已经没了影踪。

    身边师兄忙过来询问:

    “小鑫,你怎么突然跑出去了,身上都湿了不少。”

    小道士茫然地看着师兄,道:

    “又遇着真神仙了。”

    观外,张老道领着徒弟走向道观大殿左侧,那本是厢房墙壁的地儿却突然虚幻起来。

    待张老道一步迈上,那幻影便如泡沫般乍消,露出条和方才无二的石阶。

    这阶上竟未有丝毫雨水,干燥一如往常。

    王棣郑重地跟着师傅走上石阶,旁边的何祥好奇地左顾右盼。

    这石阶上空有灵光阵阵,隔了万千雨水。

    正往上走着,王棣突然感到一股压抑的气息从师傅身上发出,绕过他笼罩上头的阳熙山。

    这感觉仅持续了数个呼吸,便消弭无踪。

    他们三人沿石阶往上走,阴云密雨浮在举头三丈之上,阶梯一望无尽,似有通天之长。

    可没过多会儿,张老道身前便突兀出现一处宽广平台,上头有两道士,一个是瘦矮较年轻、一个是身型中等,面上诸多老态。

    两人见面就拱手拜道:

    “见过老前辈。”

    张老道慢慢“嗯”了声,算是答应了。

    两人起身,那瘦矮道士嘴上有一横胡子,说道:

    “贫道姓昆,名存真,乃是阳熙派第七代弟子兼长老。这位是我师弟,姓周,名德州,也是长老。”

    话毕,两人再拱手再拜。

    张老道便说道:

    “贫道姓张,散人修士。这位是我徒儿,姓王。这小童姓何,名祥。”

    听完,这两人便起身领着张老道与王棣二人进入道观。

    这眼前的道观与先前也是一样,高约五丈,内里供奉摆设全无变化。

    若真要说个不同之处,便是那大殿后院,有几股浓郁的灵气直冲天际。

    两个长老把三人带到左边厢房,有一张方桌,坐塌四个。

    他们张老道请到西边的座位,待老道坐下,王棣拉着何祥站他身后侍立。静等片刻,这厢房中又进来一位银发老人,佝偻拄杖,望之约古稀年岁。

    这老人在北边坐下后,另外的瘦矮道人才坐在南边的塌子上,他师弟则面朝张老道坐下。

    几人坐定,那位驼背的老苍先道:

    “前辈大驾,有失远迎。鄙人小观里,不知哪儿与前辈有什么瓜葛?好先呈出来有话头讲。”

    张老道笑说:

    “不过是带了徒儿来认个熟,今后几载时光少不得来串门。”

    那南向坐的老人听罢,便是拱手,道:

    “贫道姓杨,名怀泽。乃大亨阳熙山阳熙派宗主。今日前辈莅临,蓬荜生辉。”

    张老道摇摇头,把王棣从身后拉过来:

    “老道姓张,一介散人,听不得那些没用的。这是我徒儿。”

    王棣便是拱手深揖,讲道:

    “小子姓王名棣,见过各位前辈。”

    阳熙派的三人见王棣样貌堂堂、丰神俊秀,便连连点头,纷纷赞曰:

    “真乃天生灵慧的小郎君。”

    张老道哈哈大笑,让王棣坐在身旁,随后正色朝那三人问:

    “这大亨连年大灾是为何?”

    那身型中等,相貌平平的老态中年道士周德州不明其意,看向他师兄。

    昆存真按按自己唇上胡子,说不出话来,只能再望向宗主。

    这驼背的杨宗主闭目扶桌长叹,说道:

    “我生一百四十载,十一年前首回遇了这大灾,延续了两年。之后便如疥癣之疾,在大亨各地持续几年,如今又成了大灾。”

    张老道沉思良久,说道:

    “可发现有魔道中人?”

    杨宗主皱眉思量少顷,又摇摇头:

    “首次大灾时,我游遍大亨各地,未发现什么异常之处。想这洪涝旱灾或许是生民过多,扰了天地灵机所致。”

    王棣听此急忙发问:

    “可能救?”

    这杨宗主苦笑一声,回道:

    “贫道如今是筑基后期修为,面对一城大小的旱灾尚且不能短时缓解。纵是整个大亨明面上的十几筑基修士耗尽气力,能才堪堪使一郡之地有个几天的雨露吧。”

    张老道也跟着讲:

    “为师如今的修为,也只能使两郡干旱之地有几日小雨,或是将雨停了。把那大江导易却是不能行。”

    王棣眉目凝重,拱手朝他们伏拜:

    “求救民之法。”

    那杨宗主轻呵两声,缓缓说:

    “救不得天灾,只能在天灾消散后止止人祸。一日有天灾,人祸便不消停。”

    他转目望向窗外暴雨,紧接着讲:

    “贫道左思右想,想这天灾兴许就是为了耗损生民。毕竟天地资源有限,养不活无数黔首。”

    说完,这老头自己都觉得好笑,又恰有两个小道士送了些茶水来,他便自个儿倒上一杯,像饮酒似的饮尽。

    那周道长站起身,双手执壶倒了五杯茶水。

    何祥站在王棣身后,听得瞠目结舌,双腿发软。他不敢有一丝动静,屏息凝神,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记下来,好也能变成神仙飞来飞去。

    杨老头儿手撑拐杖,浅抿一口茶水,朝张老道问:

    “老前辈,您看我还有再进一步的可能吗?”

    张老道凝目扫他两眼,便说:

    “你年岁已高,筑基也是下等,又没蓄满灵气。这筑基尚有一段路,何谈金丹?”

    这老苍灿然一笑,退了两步,俯身叩首。

    “晚辈知晓。”

    王棣这时觉他身上满是暮气,看上去寿不多了。

    昆道长与周道长也跟着俯身下拜,默默无言。

    王棣双手捧起茶杯,小酌一口,霎时芬芳浓郁,满口余香。还有股灵力从喉舌喷涌,奔向四肢百骸。

    阳熙派三人继而挨个起身,桌上沉寂,都品起茶来。

    待张老道抿完茶,便张口讲来:

    “贫道师徒二人欲往汴阳小住,今日访了诸多道友,劳几位以后照看。”

    杨宗主知其意,便使唤昆道长:

    “存真,去备上车马!”

    然后对王棣说:

    “今后王小哥儿可常来阳熙观顽顽。”

    张老道代徒弟点点头,起身带王棣离开,三位道长一齐拱手,王棣也深揖还礼。

    何祥魂惧心怯下只当自己是无影无息的魂儿。默默屏气跟着王棣走出厢房和大殿。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