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平行三国之奉先传 > 第031章 叔侄向背

第031章 叔侄向背

    荀彧挨个向各路使者敬酒,来到荀攸面前时,荀攸慌张起身,弯腰躬身而轻轻地向荀彧叫道:“叔叔。”

    荀彧也轻声回复:“百官之前,叫我尚书。”

    于是荀攸郑重其事地叫道:“尚书大人。”

    荀彧与荀攸的确是亲叔侄关系,然而侄子荀攸时年三十七岁,而叔叔荀彧三十一岁,整整小了侄子六岁。

    古语有言:幺房出长辈。

    在古代,有很多叔侄之间的年龄是逆相差的,即侄子比叔叔年长,是很正常的事。

    可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庭伦理,就算侄子比叔叔大二十、三十岁,侄子永远是侄子,叔叔永远是叔叔,绝不会因为年龄而乱了辈分,晚辈必须以长辈之礼见之。

    宴席散去,已是未时。

    荀彧邀请荀攸到自己府中,以叙私情。

    叔侄二人上次见面还是董卓刚入京那会儿,这一别就已经几个年头过去了,再见面时各自都多了一些沧桑。

    二人同案,相对而坐。

    荀攸先关心询问了荀彧当初留在洛阳的遭遇,荀彧却淡然笑之:“俱往矣,何须多言?”

    “叔叔之从容豁达,侄儿怕是此生都望尘莫及。”

    “文王遭禁,有周之兴;孔子厄陈,有儒之盛。无有险恶,何以定心?心定自然神闲,虽苦厄加身,不为累也。”

    “言之有理,说之有道。侄儿斗胆问叔叔,对当今天下大势有何看法?”

    荀彧低头抬眉瞄了一眼荀攸,冷冷说道:“风平浪静,激流暗涌。”

    荀攸随即笑道:“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侄儿与叔叔看法一致。当今天下,看似诸侯个个忠君爱国,实则各怀鬼胎,另有盘算。侄儿再斗胆一问,叔叔对天下诸侯,又有何看法?”

    “我久随天子颠沛,圉于关中,天下诸侯,知之甚少。”

    “或闻其名,或知其事,可试言之,权当一笑耳。”

    大概是还有些醉意,荀彧笑道:“汝欲听之,姑且言之。从何说起?”

    荀攸略作沉思:“豫州袁术。”

    荀彧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袁氏一门,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袁绍、袁术乃积祖荫而辉煌一时,然此二人刚愎自负,难成大事,袁绍已为验矣。袁术不及袁绍,志大才疏,所用非人,必将受其害也,其应将不远也。”

    荀攸问道:“所用非人?叔叔说的可是孙坚?”

    荀彧点头道:“孙坚起于县吏,长于董祸,智勇双全,虽今声名不显,乃时机未到。时机到时,彼将如蛟龙出海,直冲云霄,势不可挡。”

    听罢,荀攸暗暗记在心里,又问:“荆州刘表如何?”

    “刘景升乃英雄也。少有冲天之志,气吞如虎;初平二年,单骑赴任,州郡震怖,至今四年矣。天下动乱,荆州无恙,谁可比肩?”

    “韩馥如何?”

    “韩馥乃袁门故吏,唯袁氏马首是瞻。袁术与之不和,唯袁谭小子颇有袁绍之遗风,韩馥从之。然韩馥好谋无勇,多谋少断,无心与天下争,不足以论,随主客也。”

    “那益州刘璋?”

    “守四塞之国,独善其身,乃天之资,非刘璋之能。刘璋多疑无决,暗弱无能,致使张鲁割据而不能讨,不无论哉。”

    “如此,交州士燮、幽州刘虞又如何?”

    “此二人远据边陲,不争中原,必有自立之心,然攻而必克,战而必胜,不足虑。”

    “扬州刘繇?”

    “必亡于孙坚之手,不必说。”

    “两郡太守、大司马张杨,又如何?”

    “贪图享乐之辈,大将军从客,国家忠臣,可使为副贰,不可为先锋。”

    “那叔叔认为曹公如何?”

    “曹公?”荀彧稍作停顿,冷静地看着荀攸,稍加思索道:“曹公也可称为英雄。”

    除此之外,荀彧对曹操就没有其他评价了,这令荀攸深感意外,连连追问荀彧对他有何评价,荀彧却只是笑而不语。

    “叔叔以为曹公非济世之良臣乎?”

    荀彧不答。

    荀攸面露尴尬,而其心不甘,又说:“汝南许劭公曾言曹公乃治世之能臣也。”

    荀彧笑问:“公达何故只说一半?”

    “这……”

    荀攸本想借此拔高曹操声名,却不曾想荀彧直接让自己难堪。许劭的确曾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但后面还有一句:“乱世之奸雄。”

    这两句话各有两层意思,正面意义是在天下太平的时候,曹操可以做一个治理好国家的能臣,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他也能做一个人不敢惹的奸雄;负面意义就是曹操一个人可以左右天下局势,如果心存善念就能是治理好国家的能臣,心存恶念就是搅乱天下的奸雄。

    无论是哪面意义,对于曹操本人来说都是值得高兴的。

    只不过,在荀彧看来这却有乱臣贼子之嫌。

    荀彧当然知道曹操将是诸侯之中最强大的,但越是这样他就觉得越不安,很可能会变成第二个董卓,那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同时荀彧也恍然明白荀攸的用心了,是在一步步地诱导自己。

    于是荀彧起身送客,不愿再与荀攸聊下去了。

    荀攸面对叔叔的逐客令,面色难看,似有后悔之意,然而荀彧却不再看他,无可奈何之下,荀攸只好恭敬行礼,向荀攸告辞。

    出了荀府,荀攸依旧摇头叹息不已。

    但荀攸并没有回到驿馆,而是令车夫直接将他拉到了董昭府邸,下车向门卫通报了自己姓名后,便恭敬地立在门外等候。

    未及片刻,董昭亲自来到门外相迎。

    “不知公达夜里相访,有失远迎,万望恕罪。”

    “公仁言重,是我夜半打扰,还望你多多包涵。”

    两人寒暄几句,董昭便邀请荀攸进了府邸,到了内堂客厅,分宾主而坐。

    “深夜来访,不知公达有何指教?”董昭虚心问道。

    荀攸拱手为礼道:“昔日王必来京城,与阁下相谈甚欢,引为知音,知我奉曹公之命为使将往洛阳,特嘱咐我为阁下带来小小礼物,以念旧情。”说罢,荀攸从怀中掏出一块精致玉佩,呈到董昭面前:“希望阁下不要嫌弃。”

    董昭好玉,见到荀攸手中精致的玉佩就情不自禁地接了过来,仔细观摩起来,连连称赞道:“此真乃稀世美玉,价值连城。”

    荀攸故作惊讶地奉承道:“公仁所言,莫非过誉?王必曾于曹公帐前向诸多文武臣寮展示过,皆不以为然,只谓常品。若真如公仁所言,则我等皆有眼无珠,不识货也。”

    董昭爱不释手,盯着玉佩目不转睛地说:“非伯乐,何以识千里马?”

    荀攸暗喜:“俗语言好马配好鞍。此等宝物落入我等手中,则明珠暗投矣,若公达留之则适得其所,可谓物遇明主。”

    董昭依旧爱不释手,却摇头叹息起来。

    荀攸慌忙问道:“公仁为何无故叹息?”

    董昭强忍不舍地将玉佩退还给了荀攸,说道:“君之来意,我知之矣。”

    荀攸一脸愕然,不知如何作对。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