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贞观十五年十二月十二,薛延陀遣使入见,请与东突厥和解。

    十二月十七,李世勣帅诸部与薛延陀于诺真水对峙而后薛延陀数十万大军大体撤回瀚海以北,李世勣则深入大漠百里确认其已回撤便帅军回返。

    李世勣帅军还军定襄,遇东突厥阿史那思摩部族有部众叛逃,代州兵追缴不及,及李世勣帅军还,与之夹击悉数将其诛杀。

    十二月十九,薛延陀使团拜别唐廷还其部族,皇帝在践行时道:“吾约汝与突厥以大漠为界,有相侵者,我则讨之。汝自恃其强,逾漠攻突厥。李世勣所将才数千骑耳,汝已狼狈如此!归语可汗:凡举措利害,可善择其宜。”

    长期以来薛延陀是敕勒部的一个分支,臣服于还未分裂时的突厥,后在突厥分裂和铁勒与西突厥的战争中薛延陀首领乙失钵帅部趁机独立了出来自称也咥可汗,西突厥射匮可汗时期又重新臣服于西突厥。在东突厥颉利可汗时期因与西突厥战事而又随敕勒部转投了东突厥为其臣属,此时薛延陀首领是夷男。贞观元年东突厥内乱,薛延陀和回纥、披野趁机脱离东突厥控制并打退东突厥围剿。贞观二年帝派遣游击将军乔师望率使团出使薛延陀并册封夷男为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与之结盟共抗东突厥,并派唐军给予驰援。而后其在唐军驰援下迅速吞并了敕勒部一部分部众,同时还兼并了一些东突厥部众,势力逐渐显现。

    贞观三年李靖帅唐军发起唐对东突厥之战,薛延陀积极配合李靖作战,贞观四年东突厥灭亡。薛延陀趁机吞并部分东突厥部族,成为塞北草原一股强大的力量。贞观十二年朝廷应其请求册封夷男儿子拔灼和颉利苾为可汗,并联合其对高昌和西突厥展开攻势。贞观十三年侯君集帅唐军对高昌发动战争,夷男帅部参与了与西突厥的对峙和与高昌的战役。

    贞观十三年随着唐境内突厥势力的猖獗以及薛延陀部的逐渐壮大,唐将原本安置在长城内的部分突厥部族迁出并于定襄设牙帐,使其居于漠南唐与薛延陀之间作为缓冲,唐廷派千余将士为东突厥羽翼助其稳固。贞观十五年趁唐军回撤之机薛延陀立刻发动对阿史那思摩所率东突厥的进攻。唐派遣李世勣帅诸路军在以打促和的方针下胁迫其后撤,与此同时夷男遣使言薛延陀与东突厥修好之意,朝廷便顺势答应其所请。

    十二月二十二,冬至日,朝廷上下休沐一日。寒冬时节承乾头戴幞头,身着圆领窄袖棉袍,腰系黑色革带,脚蹬高勒靴,与一众红面膛,浓眉黑目同样着胡人服饰的侍从们缓步慢行在京师南郊。承乾此时正欲往长安城附近一处乡里热闹处。眼见便是到了此地,只见人们踏地而歌,手袖相连,便歌便舞,拂袖、低头、倾鬟等舞姿自然而强烈,承乾也不自觉被感染而加入其中,有诗云:新词婉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这一年皇帝近侍整理这一年奏表少于往年,帝以之问魏征道:“比来朝臣何殊不论事!”魏征道:“陛下虚心采纳,必有言者。凡臣徇国者寡,爱身者多,彼畏罪,故不言耳。”帝道:“然。人臣关说忤旨,动及刑诛,与夫蹈汤火冒白刃者亦何异哉!是以禹拜昌言,良为此也。”

    已不再主持具体庶务的房玄龄、高士廉偶然路过北门,见有民夫似在新修殿宇,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旁,道:“北门近何营缮?”德素以实奏对之。后皇帝知晓此事,大怒,叫来玄龄几人,对玄龄等道:“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等称是拜谢。魏征闻状进奏道:“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何所谢!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皇帝知己之过而甚愧疚此。

    十二月下旬,随着政务愈发繁多皇帝精力愈发不济而时有倦困之扰,临朝之际谓侍臣道:“朕为人主,常兼将相之事矣。”给事中张行成以为:“禹不矜伐而天下莫与之争。陛下拨乱反正,群臣诚不足望清光;然不必临朝言之。以万乘之尊,乃与群臣校功争能,臣窃为陛下不取。”皇帝不置可否。

    除夕民间有驱鬼的习俗,年轻男女在这一日家家戴狰狞面具扮各种鬼神状,在傩翁与傩母的带领下围着篝火歌舞喧腾,欢笑蹦跳。皇帝太子诸王等也会与民同乐在皇城各自府邸设火山投香料,乐官会引千人入宫驱傩。

    除夕之夜,贴春书,挂桃符,燃鞭炮,庭火照映,香飘数里,家家团聚,爆竹声此起彼伏,宫廷夜宴舞乐其鸣,彩袖飘香,珍馐佳酿,欢声笑语,摩肩接踵,酒酣耳热,承乾出殿望月独饮凉意袭来不知不觉间不知何时苏氏已陪承乾多时,承乾身上多了一件大氅,承乾携太子妃便走边道“进去吧,外面凉。”苏氏与承乾顺势回到宴饮间。

    贞观十六年,元日家家宅院立竿悬幡,孩童穿彩衣,设团圆宴互贺寿礼,向长辈敬椒酒、五辛盘拜寿,于晓夜子时初刻烧帚并连苇炭以祛疾。

    每岁正旦,晓漏以前,太子诸王卿相皆桦烛炬拥马,方布象城,杂衣绣吗珂,焜耀街陌,太子诸王卿配率百僚谐门横行拜表称庆。

    正月初六诞辰日魏王献《括地志》五百五十卷。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