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秦楚汉堕 > 第十一章夏家诸人

第十一章夏家诸人

    在与夏令的谈话中搞清楚夏氏大宗的家底实力后,夏元对接下来的谋划已经有了腹稿。

    想要扩充实力有所作为,就得对自家的势力有个清晰的了解。

    而通过夏令的表述,夏元对本宗,也就是大宗已经有了大概的印象。

    当然,夏氏除了夏元他们嫡系一脉的本宗外,另外还有两支小宗。

    其中有辽西狗泽都的辽西小宗,与辽东无虑都的辽东小宗。

    狗泽都的辽西小宗,与无虑都的辽东小宗,皆属于庶出旁支,平时皆听命于夏元所在的襄平大宗。

    夏元所在的襄平大宗,虽然在人口上没有另外两支小宗的人口多,但大宗的综合实力却比小宗的实力强盛的多。

    像在官职爵位上,大宗家主的官职一直都是世袭辽东郡左司马一职,在整个辽东郡武官序列仅排在郡尉之下。

    放大到整个辽东文武序列来看,也就郡守、郡尉、左司徒这三人的官职权责比夏元大,其他人都排名在夏元之后。

    而两支小宗他们的世袭最高位,也顶多就是都一级的都尉与都司徒或都司马罢了,连都令都做不到。

    除了大宗在官职权责上比小宗高了两级外,在爵位上,大宗家主世袭上大夫之位,而小宗也仅仅是世袭中大夫与五大夫罢了。

    不仅在权利以及政治地位上小宗弱于大宗,就连家族资产方面小宗也不如大宗。

    像夏氏大宗不仅有夏邑这种完全自治的领地,更有一千多户庶民替大宗耕种土地。

    土地方面大宗有近十万亩之多,其中良田有三万亩左右,山林牧场七万多亩地。

    而两支小宗在土地上加起来也仅仅与大宗持平而已,可以说光大宗一脉的土地就是两支小宗的总和。

    在武备方面,小宗与大宗更无法相比了,大宗拥有自己的小型铁矿,铜矿、以及五百多人的工匠,替大宗制造武器铠甲农具陶器等。

    更有门客、家臣、弟子、隶臣等五百多人的私人武装力量,如果进行扩充的话,仅仅一千户庶子就能替大宗扩充一千多私兵。

    如果大肆募兵的话,大宗瞬间就可拉起一支数千人的队伍。

    这样的实力不要说夏氏的两支小宗了,就是放眼整个辽东郡来看,除了靠前的田、宋、鹿、秦这几家可以做到外,其余几家郡望也没法做到这种程度。

    也正是因为大宗的实力强,所以夏氏大宗能让两支小宗心甘情愿的俯首听命。

    同样也正是因为了解辽东各郡望家族的实力,夏元才敢有恃无恐的提议由各家自行募兵的计划。

    只有整合整个辽东各家力量,别的夏元不敢保证,但拉出几千精锐之师还是没问题的。

    或许他们对付如狼似虎的秦军力有不逮,但用来兵变突袭燕王的一众残兵败将,还是大有可为的。

    想到此处,夏元瞬间心神大定,抛弃了之前的患得患失后,决心一定,夏元便转头注视着一众庶出弟兄道:

    “诸位叔父和余子们,可知我今日召诸位前来所谓何事?”

    余子,乃是当下社会对庶出弟兄的称谓,而如果是嫡子的话就应称呼为宗子或当室。

    当下大堂内,除却夏元汇报家务的家宰夏令外,夏家其他几个能说上话的人也是齐聚一堂。

    其中跪坐在夏元面前的几位弟兄中,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的老大夏乌,乃庶母王氏在公元前254年所生,比夏元大十三岁,为人处事正直,广受夏元等诸多弟兄爱戴。

    坐在右手第二位,生的眼如丹凤,眉似卧蚕,唇口方正,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之人,正是夏元同辈中的老二夏雅。

    老二夏雅是庶母蔡氏在公元前252年所生,比夏元大十一岁,为人孤傲暴戾,细长的丹凤眼总给人一种残暴嗜血的阴森之感。

    所谓相由心生,老二夏雅因时常虐待打杀隶臣下人等,故风评不好,不受众兄弟待见。

    老三夏束面圆耳大,鼻口方直,络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乃庶母刘氏在公元前251年所生,也仅比夏元大十岁。

    或许是因为还没长开的原因,显得身材脸颊圆润,性格刚毅,说一不二,因平日里的沉稳不和群,与众人的关系倒也不好不坏。

    老四夏晃是庶母白氏在公元前246年所生,比夏元大五岁,性格开朗狡黠,身材高大威猛,面色威严,不威自怒。

    老五也就是夏元他自己,是主母曹氏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夏元一母同胞的姐姐,早已经嫁人,也就不算在此列。

    老六夏乞乃是夏元的同母弟,生的眉清目秀,面白无须,是曹氏在公元前239年所生,比夏元小两岁,属于嫡次子。

    夏乞性格温文尔雅,喜儒家各类章典礼乐,有谦谦君子之风,皮肤白皙,体态修长,是不可多得的美男子。

    目前除了这几位夏元同父异母的年长兄弟外。

    其他的女性姐妹以及年幼的弟弟们因暂时还太小,或女性身份原因,参与不了这等家族会议。

    除却夏元的几位同胞弟兄外,在场的还有夏元的五位叔父与两位堂兄。

    其中四十许岁的夏道为夏元大父,年岁同许的夏通为夏元伯父。

    同样四十许的夏蓟为夏元仲父,三十许岁的夏魄为夏元叔父,年纪最小的夏黎为夏元季父。

    夏元父亲一辈,除了老大夏道为庶出外,其他几个兄妹皆为嫡出。

    夏父夏禾为嫡长子,夏通为嫡次子家族排行老三,夏蓟为嫡子三子家族排行老四。

    夏魄为嫡四子家族排行老五,夏黎为嫡五子家族排行老六,夏姬也就是夏元的姑妹为嫡女,是老幼。

    看得出来夏元父亲他们一辈血脉很单薄,并不昌盛,一直到夏元一辈才真正的开枝散叶,人口繁衍昌盛起来。

    除了两位叔父外,堂兄中的夏汗乃夏元大父夏道所生长子,公元前242年生人,比夏元大一岁。

    夏尹乃夏元伯父夏通长子,公元前241年生人,与夏元同岁。

    在座的夏乌、夏雅、夏束、夏晃、夏乞五位同胞兄弟,与夏道、夏通、夏蓟、夏魄、夏黎五位叔父。

    以及夏汗、夏尹两位堂兄,共十二人与夏元一起组成夏家的最高决策层。

    夏元的几位叔父与兄弟其实早在到来之前,就已经猜到了夏元叫他们来的意思。

    毕竟昨夜郡廷发生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根本没有秘密可言。

    在昨夜郡廷议会散去不久后,凡辽东有能耐的人,能知道的都已经知道了廷议期间发生的事情。

    所以刚才夏元询问夏令府中事物的时候,已经心知肚明的十二人,皆不发一言,静静等待接下来的下文。

    果然,在夏元与夏令交谈过后,便与他们说起了此事。

    听到夏元问他们可知叫他们此聚会的含义,在坐的十二人中与夏元同辈的七人皆互相对视一眼,尔后齐齐看向夏道、夏通等在场辈分最高的人。

    在几个小辈的注视下,五位叔父互相看了看,尔后齐齐示意由夏道先说。

    得到众兄弟的示意后,夏道也不扭捏作态,略微思考些许,便对视夏元道:

    “优子今日召集我等前来,是为昨夜郡廷之议吧?”

    “不错。”夏元表情微笑,声音淡淡地说道:“这么说,大父也是知道了郡廷之议?”

    闻言,夏道抚须嘲讽此事道:“这种事情瞒不住的,郡廷中的事物,就跟那筛子一样,一有点风吹草动,立即满城皆知。”

    夏元闻言,觉得不无道理,颔首认同道:“大父言之有理啊,就郡廷的事态,想要保密,确实是太过妄想。”

    夏元言罢,扫视一圈跪坐的众人,沉吟一二后,便开口道:“既然诸位已然得知,那不知如何看待此事呢?”

    ……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