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秦楚汉堕 > 第十二章议论军事

第十二章议论军事

    如何看待此事?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全力支持了,正好借此千载良机进一步扩大夏家的实力。

    怀着如此想法的夏道,也不含糊,斩钉截铁的回道:“自然是抓住机会,扩大我家势力与影响!”

    “不错,机会难得不容错过!”对夏道的话,众人很有默契,异口同声道。

    见众人态度一致,夏元略显高兴,看着众人火热兴奋的眼睛,夏元微微一笑,志气昂然道:

    “既然诸位皆无异议,那大家就畅所欲言,群策群力,为我夏家的将来耀明前路!”

    在夏元确定后,坐在夏道旁边的夏通此刻开口:“敢问家主欲要扩兵几何?”

    闻此言,夏元思索了一会,开口道:“嗯……我欲扩军千人如何?”

    千人左右的军队,是夏元考虑夏家内外情况后估算出当下最合适的人数。

    军力太多,夏家负担不起,且会成为众矢之至,于夏家不利。

    军少,于大变不利,且会降低夏家在辽东的话语权,一千人不多不少正好合适。

    夏元话音落下,陪坐在诸人身后的夏元同辈兄弟夏晃就急不可耐道:“那不知经制如何?”

    这一次回答的不是夏元,而是老大夏乌抢先答道:“我等是燕人,自然是依燕制了。”

    对军事制度,夏元并没有多大的想法。

    不说当下众人已经习惯了燕国制度,贸然改变导致众人不熟悉,军队战力只会不升反降于事无补外。

    就说山东六国与秦国的军制也是差不多的,除了些许细节与军法、名称或有差别外,在基层编制上,六国与秦国一样都是什伍制。

    秦军以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五什为屯,二屯为百,五百为五百主,二五百为二五百主。

    燕军同样以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五什为队,二队为军主,五军为五百将,二五百将为司马。

    秦燕两军除了些许官职称谓不同外,在人数编制上基本都是相同的。

    其实不止秦燕两国,就是韩、赵、魏、齐、楚五国的军制与秦燕两国也没多大差别。

    战国时期社会风气都很看重实利,对虚名面子看的不是太重。

    如此就导致各国,哪怕是敌对国,他们间的任何东西都是可以互相学习借鉴的。

    从七国依次学习对方变法,到郡县集权制度,到军队编制,再到军功爵赏赐,七国该有的都有。

    无非就是你学习我,我学习你,学习来学习去,搞到最后七国的制度都差不多。

    至于为何七国制度都差不多的情况下,秦国却比其他六国强,那只能说明秦国改革的深度,是六国所不能及的。

    且秦国的内核也是与六国不同的。

    六国只是徒有其表,看似表面制度与秦国差不多,但内里的政策却与秦国大不相同,导致山东六国徒有虚名,而无实利。

    正是因为夏元明白燕国的军制与其他六国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夏元在军事制度上并没有什么意见。

    在得到夏元无异议的回答后,军事制度就这么被确定下来。

    说完军事制度,众人又探讨起武器装备一事,一支数百人部队中,配备多少弓弩剑盾戟矛戈合适,各自的比例又是多少,种种不一而足。

    同时,与夏乌进行辩论夏晃口沫横飞,一个劲的与众人阐述自己重弓弩而轻长器的理念。

    只见老二夏雅插话道:“我不赞同四弟夏晃之言,若一支什伍按夏晃所说,装备六成弓弩,四成的盾兵长兵。

    如此一来虽攻坚犀利,但防守却过于薄弱,一旦遭遇近身猪突,恐为敌所趁。”

    听闻夏雅所言,早就准备就绪的老六夏乞插话道:“二兄荒谬!

    须知若有六成弓弩,敌军打斗定然不如我,怎会让其近身猪突?”

    “不!在我看来,四兄所言不对,仲兄所言也不对,至于六弟所言更是荒谬不经!

    军阵之事,哪有绝对之事,过分依仗弓弩乃取死之道,但过分依仗长兵而轻弓弩亦取祸之道。

    两者中和方为万全之道。”这次说话的是夏道之子夏汗。

    听闻夏汗的想法,一旁的夏尹考虑许久道:“我亦赞成汗之言。

    《六韬》所言六成弓弩乃以往师旅小争所运,当下乃大争之战,以往小争之战早已不适。

    遍观秦、赵、魏、齐、楚五国哪家弓弩有过六成之说?

    各国除射兵营之外,寻常什伍弓弩手皆在二成或三成左右,各国的卫军的弓弩手倒是多些,但也不过四五成罢了。”

    “我赞同夏尹所言。”

    “我亦如此。”

    夏尹话罢,立刻博的众人一致认同。

    对弓弩手的比例问题,除老四夏晃与老六夏乞以外,其他人皆不认可春秋时期的六成比例,而是更倾向于当下主流的三成比例。

    跪坐在上首的夏元将众人的说词争论一一见闻于心。

    其实夏元内心想法与其他人一样,同样不赞成夏晃和夏乞二人的六成弓弩手之论。

    夏晃毕竟年纪小,没有过多经历,不管是对人对事都看的不够深彻,对兵书也只看了个静态皮毛,不会结合当下实际动态情况。

    至于夏乞则是个标准的儒家君子,爱儒家典籍文章更甚百家之说,《六韬》这种春秋军礼对他影响深刻,潜意识中更倾向于春秋时期的事物。

    故而夏元在夏尹说后不久,瞅着空隙一锤定音道:“弓弩一事就依夏乌、夏汗所言以三成为定论即可。”

    夏元说罢,老六夏乞还好,对于自己建议不被采纳并无多少情绪。

    唯老四夏晃年轻气盛好面子,见自己所言被其他几人驳的一无是处,顿时恼怒难当,气得手脸通红,冷哼一声,当即耍起脾性,不再言语。

    对夏晃生闷气摆情绪的动作众人都当做没看见,并不与他一般见教,少年人嘛,谁还没点气性呢。

    夏元也只是瞪了摆烂的夏晃一眼,并未小题大做去追究夏晃的无礼举动。

    毕竟都是一家人,难道还能因为这种小事去上纲上线惩治夏晃不成。

    宗族宗族,只有相互帮助团结宗族才能强大,才能一直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绵延下去。

    那种内里龌龊不断,嫡母欺庶,庶母欺嫡,兄弟不和的宗族,能叫宗族吗?

    那种毫无家风家德的宗族不过是一朝突起的暴发户而已,传承不了一两代就会分崩离析,家破人亡。

    ……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