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英雄录 > 第六章 南华道经

第六章 南华道经

    “而咱们师门传承下来的道法绝学,便是这《南华经》了。

    除去了祖师成道之前所作的七部内篇、其余的分别是:外篇二十八,大部分是咱们师门中人所作的,祖师只做了一小部分;而杂篇十四,全部都是由后来的师门中人所做,三个部分共计四十九篇。”说到此处,林乾明显能感受到南华道士那种淡然中却夹杂着本应如此的认同感。

    “‘七七四十九’是一种大数,在咱们道门的修行者看来,‘七’就是‘道’的运行周期,所以’七’就象征着’道’的秩序。于是,这也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带有“七”的说法,如“七星”、“七元”、“七曜”、“七煞”、“七觉”、“七禁”、“七门”、“七功”、“七宝”等等……而师门中的《南华经》也正是要分为七个部分来修行,有外入内、由浅及深的来修习。”

    说完这些,便开始介绍起《南华经》的内容来:

    “由于《南华经》的内容囊括天地、五行,可谓包容世间万物!自祖师而下,便少有人能完整的修习。而后面的外篇以及杂篇,都是咱们门中先贤,为了弟子更好的研习而做。所以要修行的话这《南华经》便要从十四杂篇开始,是第一、二个阶段,再去修行二十八外篇的后面四个阶段,前六个阶段之后,你就有感受到巨大的变化,所以到了七篇内篇修习时,便会更好理解。不过也是仅此而已,要修习《南华经》内篇的话,这可能穷极一生的时间都无法真正的参透,但是如果要是能够修习成功的话,便会感受到天地、五行的伟力……”听着南华道士的叙述,林乾打心里感谢南华道士的传道之恩,这些经书内容是多么珍贵,他可以想象到这些经典如果被野心之辈得到,是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那不就以后,上山砍柴,得到《南华经》部分传承的张角三兄弟便搅动这天下风云……

    “之所以说《南华经》七部内篇,难以修习,是因为开篇第一就是《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祖师说所谓逍遥者,便是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

    当南华仙人讲到这里,林乾已经知道该选哪一部经书作为自己的命书了:他本是后世之人,却如乘风一般,从天地之中而遨游到此,挣脱了肉身上的束缚,悠游于世,来到了这东汉王朝,可以称之为“超脱万物,无所依赖”了,林乾也突然明白过来:南华道士应该早就看出他的奇异之处,所以才要收他为徒。虽然不知南华道士有什么样的目的,但是对林乾自己来说却没那么重要了,因为活命之恩是确确实实的。让林乾奇怪的是,南华道士并没有点破这些情况。

    “而第二部《齐物论》是这七篇中最丰富而且最为精短的,主要说的是,对于同样一种事物,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相同的:看到同一棵树,对于樵夫来说只是燃材;对于丹青之人来说,可能是奇秀的美景;对于诗人来说,则可能是看到的是这棵树与风雪之中傲立的可敬之处……祖师透过《齐物论》这一篇,想要化解世人对于世俗价值的盲从与执著,解开“儒墨之是非”等各种是非对立的门派论辨。祖师并不对各种事物高低或门派议论重作衡定,所谓是非更无终止。祖师认为止辩之关键,在于“照之以天”,洞澈价值与学说彼此之间相异却又相生的道理,进而消辩、忘辩。因为所有辩论的争端,都来自于世人对自我的“成心”,各派都对自己门中心法价值有所执著与默认,难以去除,根本无从建立论辩各方共同承认的前提,因而所有的辩论也无从解决任何争端。所以祖师透过忘言忘辩的进路,超越彼此相非相生的对立,依顺着万物天生的自然,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凡所存或非者,具有其对者,对者一同如阴阳之变也,乃曰“齐物”……”

    “作为《养生主》的第三篇则是强调;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这一篇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圣人不凝滞于事物,与世推移,以游其心,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的生活态度。这虽然是文惠君基本理解到的东西,也是这也超过了红尘世俗中大部分人理解到的了,但是祖师想要表达的去不止这些……

    “第四篇《人间世》则是再说人间世,即人世间,是万物所生活的地方。“人间世者,万灵生处也。”亦有人间处世之法的意蕴。

    祖师认为人要有慈悲心和责任感,而又能“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所以颜回想拯救卫国人民;而子之爱亲与臣之事君,二“大戒”也无可逃避。但是,一味直接求取“大用”,必遭横祸;一味退隐自愿“无用”,又白来这一趟,都不圆满。必须知道要“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尽人事而“自事其心”、“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因无用而大用。“因无用而大用”就是人间世合情合理的人身处世间的态度……”

    “道德内全之无形符显”就是祖师所说的第五篇“德充符”。“道德内全”之人,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德充符》中,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人,都是残障或貌丑之人,可是他们都是“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不言而教,无形而心成”之才德内全的圣人。虽然五体残障或面貌丑陋,只要道德内全,自有无形的符显,使他们成为比身体健壮、面貌美好的人更尊贵的圣人。“道不在五形或肉身”,这是《德充符》的要义了”

    “到了第六篇《大宗师》祖师则是以气化论来概括的,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祖师认为宇宙万物均同根同源于“一气”在外篇《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大宗师》:“游乎天地之一气”。大宗师是指祖师总合道宇宙生成意义的观念,意为开创、传授道理,有成就又受人尊崇的老师“师法道,故生大宗师。天地有道,顺之循之,是真人者之所谓也。”他们已经“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而且“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于万物,不为爱人。”……真人境界的描述很多,例如:“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但是真人不必“驾鹤飞升”,就能自由出入于仙境与人间,他们的言行心境是如何?说:“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所以,入于“游戏三昧”,“同于大通”,才是真正祖师所说的大宗师。”

    “第七篇《应帝王》看似谈的怎样治理“国家”,其实讲的是每个人真正修行的道!“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林乾听到此处,便听南华道人对他和颜悦色的说:“而你要做的便是在《道德经》、《南华经》、《易经》这道门三玄中,选择一部经书作为主修,而两部为辅。你的两位师兄选择的都是道德经,那你呢?”

    通过师傅的介绍林乾仿佛看到了一幅画卷在他的面前徐徐展开……

    林乾知道这是到了决定的时候,就说出自己心中早就做完的选择:“我想修习《南华经》!”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