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马桶秀才成长录 > 第三十二章 运河的纤夫

第三十二章 运河的纤夫

    “铁柱,他们都是出苦力的,拉一会儿就出汗,汗水一浸,纤绳再磨磨,衣服穿不了一天就会被磨坏,穷苦人哪儿来那么多衣服?”

    正好经过的刘五解释道:“后边跟的女人,一般是某个纤夫的老婆,见得多了,也就不害羞了。”

    “纤夫的老婆又不拉纤,跟着干什么?”铁柱又问道。

    “拉纤是个苦力活,不能少了吃的,要不然没力气,她们要背着吃食,不能让男人饿了肚子。”

    刘五说道:“有时候哪个纤夫累得受不了了,她们也可以顶替一阵,让男人歇口气。”

    “那她们拉纤的时候穿衣服吗?”铁柱好奇问道。

    “当然也不穿。”刘五说道:“不过这种女人比汉子还汉子,没人会笑话她们。”

    这年头对于贫民来说衣服是很贵重的,很多人只有一件衣服,一直从春天穿到冬天,破了就补一补。

    有些穷苦人家,一大家子人只有一两件衣服,谁出门谁穿,不出门的人就躺被窝里。下地干活也要起早摸黑,不是因为勤快,而是因为没有衣服,天黑的时候别人看不见。

    纤夫的衣服损坏太快,只能光着,要不然挣的苦力钱还不够买衣服的。

    “他们拉一天纤,可以挣多少钱?”张晨问道。

    “这个不好说,路好的地方,一天二三十文,一些难走的路,价钱就高一些,最高的时候能拿到七八十文。”

    “这么高?”铁柱惊讶问道。就连张晨也有些意外。

    纤夫这么挣钱吗?

    要知道他给牛铨五百文的月薪,牛铨都嫌烫手。

    “七八十文是最难走的那段路。”刘五说道:“那一段全是水流湍急的路段,更别提纤夫还要拉船了,每年死在那边的纤夫数都数不过来。”

    “这样的话,人家就是在拼命,的确应该给多点工钱。”张晨认同的点点头。

    “一天四十文,我也愿意拼命。”铁柱眼中全是羡慕。

    但是很快,他就不再羡慕了。

    木船往前走了几里,到了一处山谷。

    两侧的山峰向内收缩,宛如葫芦中间的细腰,近百米宽的嘉陵江,在此处窄了一小半,水流也变得格外湍急。

    而且两侧的山崖格外陡峭,几乎呈垂直状。

    虽然这段山崖只有一百多米宽,但是悬崖上连立脚的地方都没有,纤夫们怎么把这么大一艘船拉过去?

    “这怎么过去?”铁柱问出了张晨心中的疑问。

    “你看着不就知道了?”刘五却卖起了官司:“看完之后,你就知道他们为什么一天可以挣三四十文了。”

    铁柱见刘五不说,也懒得追问,趴在甲板栏杆上,好奇看着。

    到了距离山谷还有几百米的地方,纤夫们找了水流不算急的地方停了下来,把纤绳栓到树上。

    一直跟在后边的两个妇人马上背着箩筐上前。

    纤夫们从箩筐里拿出硬邦邦的谷子饼,从江里舀碗水,就着江水啃饼子。

    趁着纤夫们吃东西休息,两个妇人从箩筐里拿出两盘麻绳套在脖子上,走向悬崖。

    其中一个妇人搓了搓手,开始攀登。

    悬崖极为陡峭,妇人灵活的和猿猴一般,借着石头缝和一些凸起的石块,向斜上方前进。

    在船上的张晨不由为她捏了一把汗,前世他在网上看过不少攀岩爱好者拍的视频,但是从来没有亲眼见识过。

    山崖上的石头被江水溅起的水花打湿,很多还长了青苔,看起来就滑的很。

    这个妇人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就这么赤手赤脚地往上爬。

    难度系数比训练室那些布置好的崖壁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妇人速度很快,纤夫们吃完一个饼子,她已经爬到了悬崖中间的位置,距离水面足有二十多米高的地方。

    在这里,有快石头大概凸出来一米多,形成一个不到两平方的小平台,算是个不错的休息点。

    妇人在小平台上深深吸了几口气,然后把背着的绳子取下来,一头栓到石头上,剩下的扔到水里,顺着水流漂到下游。

    等在下边的妇人从水里捞出绳子,栓到树上。

    拉了拉绳子,确认已经栓牢,第二个妇人右手抓着绳子,也开始攀登。

    有了绳子可以借力,第二个妇人爬的比第一个还快。

    “她们这是在干什么呢?”张晨指着悬崖问道。

    刘五不搭理铁柱,却不敢不回答张晨,笑着解释道:“纤夫们有力气,却不够灵巧,妇人手脚灵活,身子也轻,她们爬崖做个缆绳,这样的话,纤夫们就可以拉着绳子翻过这一段最难走的路。如果没这个绳子,这群男人至少得死一半在这里。”

    “原来是这样。”张晨看着悬崖上被磨得发亮的石头,问道:“看起来每年从这边走的船不少,官府为什么不打几个桩子,留一段绳子呢?这样的话,就不用每次都找两个妇人冒着摔死的风险爬悬崖了。”

    “以前官府弄过,可是留在这里的绳子没几天就会被人偷走,”刘五叹了口气:“官府换了几次就不管了。”

    额······这年头对于一些贫民来说麻绳也是贵重物品。

    一百多米长的粗麻绳,偷走卖掉的话,足够一家三口人吃一个月饭了。

    就在张晨和刘五聊天的时间,两个妇人已经在平台汇合。

    两人说了几句话,第一个妇人就从第二个妇人脖子上取下绳子,一头栓到石头上,另外一头系到自己腰上,开始了后半段的路程。

    后半段需要往斜下方前进,视线受阻,比上去的时候更加麻烦,妇人这次没有追求速度,爬的小心翼翼。

    还好,妇人应该经常攀爬这段山崖,对于哪里可以下脚非常清楚,中间虽然滑了两下,但最终还是安全落地。

    把拴在腰上的绳子解下来,栓到树上,简易的安全绳就算做好了。

    第二个妇人没有跟着她过去,而是返回了纤夫们休息的地方。

    纤夫们也站起来,从箩筐里又拿出一大盘鸡蛋一样粗的麻绳,领头的纤夫背上麻绳,抓着绳子开始攀岩。

    剩下的纤夫也从原先的纤绳上解下自己的套绳,跟在头领的后边。

    果然和刘五说的一样,男人粗手粗脚的,攀岩的过程中,好几次有人滑倒,幸亏右手始终抓着绳子,要不然就掉到湍急的水里去了。

    耗费了半柱香时间,所有纤夫终于攀过悬崖。

    领头的纤夫从背上取下麻绳,往前跑了几十米,找到一棵大树,把绳子在树上绕了两圈,然后把剩下的部分扔进水里。

    粗麻绳上挽着一个个疙瘩,当绳子顺着江水流到纤夫们落脚的地方之后,纤夫们就把绳子捞上来,把各自的套绳,系到疙瘩下边,然后又把纤绳扔进水里。

    “他们这在干什么?”铁柱挠挠头,问道。

    “这一段路太危险了,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他们要把纤绳接长一些。”刘五解释一声,提醒道:“你们扶好了,千万别掉下去。”

    张晨赶紧抓住面前的栏杆。

    绳子顺着江水,流到了之前休息的地方。等在下边的妇人从水里捞起绳子,系到原先的纤绳上。

    确认绳子系紧之后,把拴在树上的绳头解开。木船立刻顺着江水往下漂。

    只不过没漂多远,就被纤夫们拽住了。

    纤夫们边唱起号子,边拼命拖着木船前进。下边的路虽然不像悬崖那样无处下脚,却也非常狭窄,很多地方只能放只脚。

    纤夫们几乎是匍匐在地,手脚并用,脸色狰狞的扣着石头前进。

    当船只被拉到水流最急的窄口的时候,两个妇人也把箩筐放在地上,匆匆几下脱掉衣服,加入了纤夫的队伍。

    妇人长期劳作,皮肤和那些纤夫一样黝黑粗糙,但是身材却很好,铁柱在船上看得津津有味,张晨心里却没有任何杂念,心里莫名其妙想起一篇曾经学过的课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当时看着插图上的画面,张晨和同学还讨论过,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人能吃下这种苦。今天真正见到了纤夫,张晨才知道,世间的苦难,比他想象中的更多。

    对于两个妇人,张晨也只有尊敬和同情。

    但凡有其他办法,哪个女子愿意来做纤夫呢?刚开始的时候,她们一定也很害羞吧?

    一直以来,张晨都是个自私的人,穿越过来之后,一开始心里也没想着造福天下什么的,只想自己先过上小康生活就行了。

    哪怕在萍庄开办作坊、窑厂,也不是真的想改变村民的生活,而是想利用他们赚钱。

    但是在这一刻,张晨内心有了一丝触动,第一次升起了以后如果有能力,帮帮别人的念头。木船一点点往前挪,缓慢的穿过狭窄的山谷。

    河面重新变宽,岸边的道路也变得好走起来。妇人们这才松开套绳,回去穿上衣服,背着箩筐跟随队伍。

    “张先生,前面几十里都是好路,船走得稳,您该学着骑马了。”

    刘五牵着两匹战马,上了甲板。

    “没问题。”张晨和铁柱的眼睛全都一亮,跃跃欲试。

    哪个男人不喜欢骑马呢?何况马匹是这个时代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早晚都要学。

    刘五给他准备的是一匹温顺的小母马,等张晨爬到马背上之后,又教了他一些基本要领,然后就牵着小母马在甲板上来回溜达。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