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重回大明:百官跪求我当暴君 > 第55章 锣鼓喧天送嘉礼

第55章 锣鼓喧天送嘉礼

    即便吴瑗和郑志锐再如何眼热,杨一清都没松口,让他们当天就把匾额给抬回去。

    “三日后,我将抚恤与这御笔之宝,亲自送到二位府上。”

    “届时再请些乡贤,摆个流水席,与城中万民同乐。也让百姓能窥得此宝,感受隆恩浩荡,岂不美哉?”

    吴瑗同郑志锐琢磨,觉得也是这么个理。

    现在就抬回去,都来不及请乐户,不能吹锣打鼓满城炫耀。

    有些亏。

    不,是亏大发了!

    到底是阁老,想的就是比自己周到!

    吴瑗一扫来时的不快,笑意盈脸。

    “那就有劳杨公了,三日后,吴某在家中翘首以盼。”

    郑志锐赶忙道:“吴家与我郑家恰好是两个方向。杨公届时可切莫厚此薄彼啊!”

    杨一清笑呵呵的。

    “这个自然。我行事素来公道的。”

    两人携手离开时,都从彼此眼中看到对方的满意。

    杨一清这么安排,自然有自己的一番考量。

    天子没赐下一分一厘的实物,单单赐了一扇匾额,其中含义不言而喻。

    庶人张鹤龄、张延龄的家刚刚被抄,朝中应当是不缺钱的。

    只是天子觉着,这好不容易得来的横财,还是该用在刀刃上。

    比如……陈伦即将送来的那些。

    杨一清可是知道的,那些钱里面,不独有陈伦自己多年攒下的,还有天子暗中派了人送来的。

    短时间内,想要依靠火器仿制,压制佛郎机,其中所消耗的银钱以万计。

    天子是生怕陈伦不老实,只拿出一部分来凑数,到时候自己这里不凑手吧。

    既然如此,他就要把这事儿给坐实了。

    每家给予的抚恤,怎么也得好几车,加上匾额,再招摇过市一番。

    只要他不说,吴、郑二家不说,谁知道这是抚恤,还是赏赐呢?

    吴瑗同郑志锐是多年不中的举子,把声望、脸面看得比什么都重,他们绝不会拆自己的台。

    外人只会当做是朝廷嘉奖二族抗敌。

    到时候,不用自己上门,就会有大把的人,上赶着来找自己。

    杨一清着人又去了趟陈伦府上,催促一番。

    陈伦正焦头烂额,府内后院到处都是账册和箱子。

    还有一个用来销毁暗账的火盆。

    能叫来的,几乎都叫来了,十来個太监不断走动忙碌着。

    他们时不时翻看手中的账册,又与其他人的对应,但凡有一丝问题,都直接销毁。

    最后留下来的,就是漂亮无比,一眼望去看不出毛病来的公账。

    宫里的老祖宗发了话,这是要送去京师查的。

    陈伦这边正忙着,听见杨一清那边又催,气得朝地上啐了一口。

    “催催催!赶着找阎王爷去投胎啊!”

    但又不敢对杨一清怠慢。

    他没心情,不想出面,打发了个眼前伺候的小太监去应付。

    杨一清得了陈伦必定会三日内把钱送来的信后,就没再催过。

    反正干不好,自然有人代替他。

    陈伦这回哪怕是自己的私房不够,都会想办法把亏空补上。

    三日后,在吴瑗和郑志锐望眼欲穿的期盼下,朝廷的队伍自广州府衙出发了。

    一族五大车的铜钱,堆成了一座冒尖的小山。

    在队伍最前面的,是由两个魁梧的武夫抬着的匾额。

    杨一清还找了广州府中最好的乐户,一路跟着吹拉弹奏。

    又特地让陈伦调来一些太监,跟着绕城一周的队伍,提灯撒花。

    广州府内的百姓哪里见过这阵仗,纷纷出来看热闹。

    私塾内的朗朗读书声听不见了,因为不仅学子心痒痒,就连先生也想看。

    街边的店家同摊贩,连自家东西也顾不上,一股脑儿地聚拢在街边,看着那一车车的铜山和匾额,啧啧称奇。

    “这下吴家和郑家可算是出了大名了,上达天听!”

    “哎,那上头写的什么字儿?”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中间那个是御印,皇帝才能用的!”

    “上头描的金粉,是真金还是假的?回头要是没钱了,去偷着刮点儿下来,是不是就发了?!”

    “听说吴家和郑家打算放在祠堂里头的,到时候肯定严防死守。你要能混进去才怪。”

    杨一清坐着四抬轿,远远地缀在队伍后面。

    他听着喧闹声中,百姓们的讨论,满意地眯起眼。

    不枉他费这一片心机。

    吴瑗从早上领了消息之后,就让全家老小,穿上最好的衣服,戴上最好的饰物,齐聚门前,朝着队伍来的方向踮着脚望。

    “来了来了!朝这边来了!”

    吴瑗立马精神一振,朝身后族人严厉叮嘱。

    “都给我打起精神来!今日这样的大日子,就是再过百年,都不一定碰得上!”

    “谁要在这个节骨眼上,给我难堪,叫我下不来台。呵!”

    最后那声冷笑,叫众人打了个寒颤。

    吴宅家养的乐户,在管家的示意下,也开始了演奏。

    喧闹声越来越近,吴瑗也越来越兴奋。

    他的眼睛发亮泛着血丝,双颊通红油亮,微凸的将军肚,被束带裹得紧紧的,看起来没那么富态了。

    反倒衬出些当年的书生卷气。

    趁着队伍还没到跟前,吴瑗赶紧用丝帕,擦了擦掌心的汗。

    身后抱着孙儿的夫人低声问:“这还得多久?幺孙儿快睡着了,回头要是哭起来,可就难看了。”

    吴瑗瞪了她一眼,“难不成我去催官府走快点?妇道人家,没点眼力劲!”

    “孩子哭了就哭去,今儿是大喜日子,哭几声怎么啦?”

    骂退了夫人,吴瑗死死盯着越来越近的队伍。

    “喜报,喜报!”

    “广东省人杰地灵,有乡贤吴氏名瑗者,卫国有功,天子特赐:匾额一扇!”

    吴瑗看都没看报喜的人一眼,死死盯着他身后的匾额。

    吴瑗的大儿子见父亲失态,赶紧抓了一把备下的铜钱,往人手里塞。

    “见谅,见谅!”

    吴瑗想要上前去迎那匾额,走了几步,踉踉跄跄地就被身后两个儿子扶住。

    “爹,小心些。”

    吴瑗一扭身体,挥开两个儿子。

    一步一步地走到匾额前,两道老泪纵横而下。

    是真的……是真的!

    和自己那天看到的一模一样!

    杨公乃有信之人!

    爹!爷爷!

    你们在天之灵看到了吗?

    孙儿没能为官执政……但这御赐的匾额,是孙儿为家里挣回来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