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少君很温柔 > 第五章:周峰

第五章:周峰

    周峰,字伯年,自小读书识字,后跟大儒郑玄学习经传。

    周峰祖上家世显赫,高祖周荣曾任汉章帝、汉和帝两朝尚书令,与庐江周家同根同源,只是他祖父是庶子出生,未能承袭家业,被分为旁支,祖父过世,父亲早亡,之余母亲与小妹相依为命,周峰不谙世事,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被人吃了绝户,三代家业一朝丧尽。

    熹平五年,关中蝗灾四起,地里庄稼颗粒无收,流民满地,伏尸白地,命如草芥,夫妇相食,易子而烹。

    周峰四处奔波,最终投告无门无奈只能带着母亲与小妹南下,准备投奔主家。

    只是千里迁徙哪有那么简单,流民四处都是他又带着两个妇孺,刚开始上路还有一个忠仆跟着他们一起上路,后被流民裹挟,流民太多忠仆一次外出打水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周峰带着母亲和小妹被裹挟着南下,流民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每经过一座城池,流民队伍就会停下来,向城中官吏寻求庇护,有时能等来一些粮食救助,一些身体强壮的青壮也会被世家大族留下,但大多等来的都是官军的驱逐,辱骂,有更甚者就地格杀,越到南方,能要到粮食的几率越来越小,流民的队伍开始分散,每日都有人饿死,妹妹与母亲的身体越发瘦弱,身边的人看自己妹妹的眼神越发火热!

    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绝望的活着,他可以在母亲与小妹的眼神中看到死志,每日都活在这样的人间炼狱,周峰第一次对自己所学的圣人之学产生了怀疑,这是一种无力的愤怒,无能的煎熬。

    直到他遇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他的出现救了他一家三口的命,他收留了所有的流民,不是只要青壮的收留,是所有的流民。

    安置好母亲和妹妹,周峰决定独自一人上路去投奔主家,只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他连主家的门都没有进去,甚至连个能做主的管家也没能见到。

    回到扬州,已经是一个月后的事情,少年什么也没问,好像提前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他的妹妹已经被安排进了私塾,教庄子上的女孩识字,他也被安排进了另外一个私塾,教三百多青壮读书识字。从,从此他就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

    后来庄子上周边多了许多奇怪的房屋,庄子也越来越大,收容的流民也越来越多,周峰的学生也从青壮换成了幼童。

    一日回家母亲对他说,少君和匠人们研制出了新的纺织机,以前五个人一天的量,现在一个人都可以做完,周峰觉得都是些,奇技巧淫上不得台面,在他心里依然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一家人好不容易团聚了,周峰也觉得最近少年变得有些奇怪,有事没事都来找他,总说些莫名其妙的话,听的周峰一头雾水,听着自己的抱怨,母亲沉默了许久,才对他说道!

    峰儿,少君今年才十五岁,你痴长他十岁有余,你不如他多噫!说完就径直回了自己的房间。

    看着母亲关上房门,小妹才对他说道!阿兄!

    我们在庄上也有些时日了,少君是个宅心仁厚的性子,外面的世道一路走来你也亲自经历过,这世道连血脉都靠不住,我们这样的家庭靠自己很难再出头了。

    母亲知道你心气高,看不上朱家的小门小户。但有些话说出来怕伤到你。

    少君是在挑人呢!庄子越来越大,少君身边能用的人不多,所以希望能从你们这些先生们中挑一些能用的人,你要是有想法可以适当表现一些自己的想法。

    周峰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他当然看不上朱家这样的小门小户

    母亲和妹妹是对的,经过一些试探,先生的人数越来越少,少年也没有再出现过。

    周峰谈不上什么失望,他只是暂时住在这里,得与失他看的不是很在意,

    又是半年过去,隔壁几个院子来往的人更多了,马车络绎不绝的送来一车车泥土,又拉走一车车柳框,周峰依然重复着教受着不同的学生。他自己都不记得这是第几批人了,只有每天早晨的孩童是固定的。

    来到这里已经一年有余,周峰一家终于分到了独立的院子,傍晚周峰再次回到家里,小妹现宝似的拿出了件玉制茶杯。

    母亲!少君和瓦匠改制了窑炉,烧出的瓷器和白玉一样光洁,说着就将茶杯递到周母手上。

    周母看着手中的瓷器,又轻轻的放在小妹手里。

    哎叹一声!什么也没说就回了自己的房间。

    小妹见母亲走了,又将手中的杯子放进周峰手里,阿兄!这东西可以让朱家飞黄腾达,朱家家主被举孝廉,走入仕途是板上钉钉的事,再加上这瓷器,不出意外,超过周家只是时间问题!

    母亲不想让你为难,小妹也相信“阿兄”能出人头地,只是我们现在寄人篱下,少君也不曾苛待我们,相反还给了我们诸多礼遇。

    周峰的心没有像以前一样平静,这一年来他虽然一直都在教学,但是他的眼睛不是瞎子,但是他看不懂少年在做什么,家中豪富确从来不去花天酒地,他有一对貌美丫鬟,却每日都和一群泼皮待在一起,。

    他对每一个人好像都是一视同仁,孩童和他嬉闹他陪着,妇孺递给他的吃食他接着,最卑贱的工匠活他也能亲自上手

    庄子上的土地上很少种的有庄稼,这么多人却从来没有缺过粮食。

    他也和同僚谈论过这个庄子的一切,说过一些大逆不道的话,也有人猜想过他到底收容了多少流民,从每个人教过的青壮相对比,上万人是肯定有的,归根到底,大家都是服气的,如此小的年纪,能在天灾面前施以援手,救助难民不分老弱,这份仁心,就是他们这些读书人拍马难及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