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往事:风动秦关 > 第015章:少年心事

第015章:少年心事

    麋松怀中的布包,分量轻飘飘的,若有若无。那里面是他的身份证明,一枚魏国谍闻司颁发的厉风间谍令牌,月牙形的片状青铜之物,约莫鸽子蛋大小,一直带在身边。

    麋松回头再望了眼军营,马上要告别这一切了,这些曾经熟悉之极的场景,忽然感觉又陌生起来。他心中顿时涌起一种即将叛离故国的凄凉之感,此举乃是步族叔麋芳的后尘,但明天终究会来到,他将迎来全新的生活。

    辕门旁,麋松果然见到蒋平率领一百士兵等候于此,骡子拉着三个平板车。那位年轻的医师樊攸也在一旁,背着药篓,手上持着药锄。

    众人见到麋松到来,列好队形,随着蒋平一声呼哨,便向着远处的村庄迤逦而去。

    在遥远的天地交接处,灰黄黯淡的巨大云团正在缓缓升起,风势亦随之渐渐转大,这预示着可能有一场沙尘暴即将来临。

    原本从汉中来运粮部队今日就计划返还,但出于安全考虑,只能留待明天再作决定。

    当然,姜维也临时推迟了霍承、傅丰和公孙福的秘密行动,尽管两百人的精壮士兵已经由傅佥挑选了出来,随时可以整装待发。

    时交申时,那少年公孙福独坐案前,翻阅着竹简,那是一部《左氏春秋》,传说此书是当年关羽在行军之时的必备读物。

    经过一番沐浴更衣,现在又换了一套新衣裳,公孙福的精神更见健旺。实际上,这只是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三天而已。

    然而,直到此时,那少年的神智却并没有完全恢复,或者说他的记忆还处在严重缺失的状态。

    公孙福?字小明?并非这位少年的真实姓名。至于宣称自己是赤松子门下弟子,那纯粹是杜撰之言,只是用于妆点门面,以增加一些高深莫测的神秘主义色彩。

    名字只是代号,一切都要从新开始。公孙福对此很坦然,丝毫没有恐惧之意。

    这个新营帐,虽是临时收拾出来的,但妙在更加隐秘,可以做到独处。而且在帐外,还有几十名手势长枪大戟的精壮护卫,至少个人安全得以保障。

    昨夜的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算是公孙福来到蜀汉的第一场遇险。初来乍到,就有人意欲加害,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世道?幸亏转移得及时,否则就要去阴间领盒饭。

    公孙福只得在心中安慰自己,毕竟处在战争岁月,人命有如草芥一般,极不值钱。周围潜伏着各种危险也很正常,不过需要时刻加以提防罢了。

    公孙福所提出的“兴汉三策”,似乎是一个已经构思了许久的策略,但它究竟是怎么来的?连公孙福自己也说不太清楚。

    在不停喝水的同时,公孙福努力搜寻过往的生活片段。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竟然仍是那一声地动山摇的巨响,它久久充斥着他的脑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魔力。

    沿着模糊而渺茫的影像,公孙福又努力拾回了一些记忆。火药爆炸产生的强烈冲击波,自己的身躯被高高抛在半空,脑中嗡嗡作响,双眼金星乱冒。然后,一阵前所未有的晕眩,如同黑色的龙卷风将他吞没。

    经过反复思量,公孙福终于确定了一件可怕而离奇的事实。某一天的某个时辰,他来到自家的烟花鞭炮小作坊,不慎遭遇明火而发生爆炸,待到重新苏醒,便已身处另一个世界。这便是少年所能厘清的整个事件始末。

    名字?年龄?籍贯?家庭?学历?那些重要的记忆如同草叶上的露水,在烈日炙烤下已经完全蒸发,似乎没有留下丝毫的痕迹。

    因此,公孙福之前的人生经历,就只剩下一片空白。他仿佛是一个新生婴儿,赤裸裸的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上。

    想到此处,公孙福忽然被一种莫名的孤独感所包围,他觉得有些落寞,心中酸楚,险些掉下泪来。幸好老天爷仁慈,并没有抛弃他,那些从学校里获得的文化知识,还在大脑中清晰的保存着一些零星的片段,这大抵也救了他一命。

    当时,在意识到就要被拉去砍头,公孙福便急中生智,说出了那个千古流传的经典名句:“奈何妄杀壮士?”。

    前有西汉韩信,后有大唐李靖,皆是依靠这句豪言壮语,而在临刑之前逃出生天。如今它再度显灵于自己身上,这算是何等的幸运神咒。

    那天在中军大帐里,当被姜维问及名讳,少年只能信口雌黄,编造自己姓公孙名福,道号海蟾子,是赤松子门下道士,被师父以缩地之法送入军营,前来辅佐大汉。

    姜维自然不知道面前这位少年的真实底细,是否与海外修道人士有关?至于这个赤松子是不是当年留侯遇到那位神仙,也无从考证了。

    姜维但见少年目光真挚,不似虚妄作伪之徒,不由得相信了几分。接下来,公孙福就将“兴汉三策”和盘托出,听得众位将领目瞪口呆。

    建立敌后根据地,打游击战争,这是公孙福所能想到的最好方法。当然,他懂得如何配制和使用黑火药。

    地雷战的故事,革命连环画,甚至相关的真实历史资料,公孙福都曾经仔认真研究过。出生在三代经营烟花小作坊的家庭里,他从小就具备超强的动手能力,他甚至能够完美复制他爷爷当年打野猪用过的老式土枪。

    在姜维的面前,公孙福还亲手绘了几张图纸,给大家讲解火药的原理,在战争中的使用方法。尽管这些武将和文人听得似懂非懂,但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却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来。

    果然,在天水郡的董亭西南郊外,公孙福用事实证明了地雷作为新式武器的可靠性,在伏击战中收获了奇效,具备相当大的杀敌威力。

    姜维本想带这位神秘的少年回到成都,让他在军械营培训一批工匠,把所谓的火器批量生产出来,以最快的速度装备到军队之中,然后再对曹魏发动又一次大规模的凌厉进攻。

    然而,目前的蜀汉内部却弥漫着浓重的厌战情绪,皇帝刘禅对以姜维为首的主战派似乎已经不太信任。当然这与宦官黄皓的话语权日渐增长,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是在大将军费祎被刺杀之后,蜀汉朝廷对于那些魏国的投降过来的人士,或者像公孙福那样突然出现的身份难以探究的神秘人物,统统抱以强烈的怀疑态度。

    因此,皇帝刘禅采纳了侍中董允奏折里的建议,以后俘虏或获得这两类人,必须进行严格审查,并给予至少为期半年的隔离安置。

    可以想像,一旦姜维把公孙福带回成都,基本上就等于是送这位少年去关禁闭,白白浪费半年的时间。与其如此,还不如当机立断,让公孙福去实践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构想。

    时间不等人,现在的胆子要再大一些,步子要迈得更开一些。当公孙福的眼神与姜维接触之时,他们感受到的是彼此间一种毫无保留的信任。

    想到此处,公孙福心中涌起一股油然而生的豪情壮志。既然人生已无退路,何不顺势而为?身在此时此地,金戈铁马、建功立业,不失为一个完美的选择。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