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武侠仙侠 > 山河英雄传奇 > 第二十二章 神兵为礼

第二十二章 神兵为礼

    “通进司是什么意思?居然连枢密院的面子都不给?”杜如海无心欣赏唐英的书法和文才,啪地一声将被退回来的呈文扔到桌子上,厉声问道。

    “据书吏的说法,是唐英唐主事翻阅了通进司历年重要的存档文书,发现此事已有先例,认为有益军国,方才发回重审。”随伺在旁的属员清楚杜大人的脾气性格,此时语声激烈,说明怒气已然压抑不住,又无法躲开,只得战战兢兢照实回答。

    “唐英,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竟敢驳回我杜如海的判文,胆子倒是不小!”与杜长峰如出一辙的三角眼眯了起来,招手让属员走近一些,低声问道,“你打听过没有,他的出身如何?后台是谁?”

    这是杜如海手下最得用的心腹员申林,因其忠谨可靠、做事勤勉,从数十名属员中脱颖而出,被破格授予了八品的司簿衔,从吏一跃成为了官。故他对杜如海感恩戴德,杜如海问的也很直截了当,不加掩饰。

    “唐英出身普通,祖上只是农户,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而已。不过,他本人读书勤勉,运气也好,二十岁出头就科举高中。因文字出众,被当时的主考官,也就是通进司丞陈世熙陈大人看中,直接就进了通进司,至今已有五年了,据说官品不错。唐英的父母已然去世,只剩下他和幼妹二人一起生活,平日里很少出去应酬,没听说有什么了不得的背景。”申林早有准备,说的极为流畅。

    杜如海对此颇为满意,有个这样的下属确实省心很多,不枉这些年对他的提拔重用。陈世熙勉强算是清流领袖,有些名望,但一来朝中并无势力,而来也快要六十五岁了,就算天子再信任,也最多就是再干个一两年就得卷铺盖卷回老家。

    如果唐英只是这个靠山,怎么敢得罪枢密院、得罪自己?莫非他就为了博个名声,而置自己的前途不顾?

    日后会有很多法子可以整治这个唐英,但明面上的朝廷体制却不敢公然践踏,也就是他的判文被退回来,就得找个人重审。那么该找谁呢,这种小事自然不能麻烦吕枢密使。

    另外两名枢密副使却都不在京师,刘长卿坐镇太原,应对这次的狄戎侵袭,顾远山则去了明州府巡视水军,所以除了今日刚刚销假回来、即将升任参政的韩秉国之外,竟然无人可以承担这个重审的职责。

    “那就去找一下老韩吧。”杜如海做事向来雷厉风行,执行朝廷的政令、上司的指示从不拖沓,这也是高层欣赏他的原因。

    “虽然我们接触次数不多,但当年他镇守雁门关的时候,后援、粮草、人员调拨都是由我具体经办,我所提出的筹款安排等事项他也从未质疑,算得上配合良好吧。让他大笔一挥帮我这个小忙应该不难。”想到此处,杜如海将早就准备好的礼盒取了出来,夹起呈文,就往西厢公房而去。

    “老杜啊,你可是稀客,难得来我的公房!”见杜如海进门,一位身高体壮、胡须浓密的中年男人呵呵笑着起身迎客,与传统的枢密院高官形象不同,目光炯炯又不太修边幅的韩秉国更像是位武将,左边脸颊上的刀疤则是血战的遗迹,也为他平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韩秉国出身于本朝最显贵的韩家,连续数代都有高官,号称“五世一品”。但他却不愿靠恩荫,以科举进入仕途,拥有十多年的领军生涯的韩秉国其实才刚过四十岁,比他对面的杜如海年轻了不少,只不过因为保养的关系,才显得两人的年龄比较接近。

    “到底是高门世家出来的人,升迁的速度不是我们这些人能比的。”杜如海心中打着算盘,并没有被韩秉国粗豪的外表所蒙蔽,“刚才他的那句话明明就是在说我只往东厢的吕枢密使那里跑。”

    “韩公说笑了!一则韩公常年卫国戍边,久不在京师;二来嘛,杜某人也惧怕韩公百战神威啊!”杜如海的反应之快可算是一流,既解释了原因,还顺便捧了一下韩秉国,说话之间就将长方形的锦盒放置到韩秉国的书案上,拱手道:“韩公不日就将高升中书省,杜某虽以不能时常聆听韩公教训为憾,但想到圣天子唯才是举、举贤任能,必能使韩公一展大才,又是不胜欢喜。故特备薄礼,为韩公贺!”

    杜如海将姿态放的极低,说话也极为讲究,让韩秉国听的极为顺耳,此时官场之中的人情往来也算是个惯例,韩秉国哈哈大笑间,随手打开了锦盒,却被其中夺目的光华闪了一下眼,不禁愣住了。

    “此乃千年前战国十大名剑中最短一把,名曰‘鱼肠’,乃铸剑大师欧冶子所铸,以锡铜为主料,经天雷一击,制成了这把剑,世人称之为‘勇绝之剑’,正好与韩公威名相得益彰,故以此剑为贺礼,请韩公笑纳。”

    “真是一把绝世名剑啊!好重的杀气!”轻抚着剑身的纹路,曲折婉转就如鱼肠一般,剑刃散发出幽幽寒光,令韩秉国手上的汗毛都竖了起来。

    “如此厚礼,价值连城,韩某何德何能,实在不敢忝颜据为己有,还请杜公收回吧。”韩秉国虽一时被宝剑吸引,但他终究也是官场中顶尖的高手,恐怕杜如海有事相求,所以要先探一下口风。

    “宝剑赠英雄!杜某一介文人,手无缚鸡之力,鱼肠剑在我手中,就如明珠蒙尘一般可惜。故此以此名剑赠韩公,只希望宝物得其主而已,杜某并无其他所图。”杜如海含笑再拜道,他也明白韩秉国的担忧,所以回应的直截了当。

    韩秉国笑而不答,只是以手指轻轻扣击剑脊,清越龙吟之声响起,余音袅袅,经久不息。他心中如明镜一般,杜如海为人心思细密,做事向来布局长远,哪怕是眼下无所求,也是为日后留一手。

    近些年朝中的党争日趋激烈,政敌之间的相互攻讦也远远激烈于建国之初,稍有不慎就是就是丢官去职,乃至性命堪忧。所以,如果在中书省有个盟友,也是极有利的先手。

    若是坚持不收,一则难免两人生出嫌隙,于自己可能不利;二则他素来喜爱收藏名家兵器,杜如海正好搔到其痒处,很难推却。

    “既然如此,韩某也就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了!”韩秉国也是爽快之人,长袖一扬,就将锦盒盖上,小心翼翼的放置平稳,可见其喜爱之情。

    见韩秉国收下这份厚礼,杜如海也面露喜色,这是他四处搜罗,用了威逼利诱等多种手段,再加上万贯重金,才从藏家手中强买过来。看来以后中书省又多一强援,自己说不定有机会一探枢密使的位置。

    “听天子的口风,杜公升迁的旨意再过几日就会明发了,韩某在此先恭喜了!到时必然备一份薄礼道贺!”拿了人家这么贵重的礼物,韩秉国自然也有投桃报李,捻须微笑道,“天子、中书省和枢密院都对杜公极为满意,我也会跟御史台打个招呼,走个形式就得了。”

    根据本朝律例,但凡升迁至二品以上官员,在旨意下达七日之内,御史台都有权举证弹劾其不能胜任,以彰显朝廷广开言路、拔擢高官周全谨慎。当今天子在位十余年,也有三五回的任命被御史台顶了回来,当事人自是颜面大失,只能自请致仕。

    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总是有备无患最好,现任的御史中丞郭怀是韩秉国的世交,若是他说句话,则这次升迁再无任何风险。杜如海闻言自是大喜过望,连忙施礼道谢。

    二人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利益交换和试探,彼此都很满意,又说了几句闲话,杜如海起身告辞时,取出一封文书交给韩秉国,说道:“通进司那帮家伙不长眼,竟然把我批文驳了回来,有机会要好好收拾他们!不过,眼下还得劳烦韩公再确认一次,发还给通进司就行,这算是韩公在枢密院的最后一件公务吧。”

    “想不到杜兄这么精细的人也会被通进司退回,我还以为只有韩某这样粗疏的莽夫才有这样的待遇呢。”韩秉国接过文书,随手扔到书案之上,大笑道,“小事一桩而已!杜兄放心,稍后看我如何驳回去!”

    杜如海微笑着奉承道:“韩公过谦了,您文武双全,出将入相,我辈可是景仰无比,岂可自比为莽夫?”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