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长生门:从大明开始 > 第13章 徐妙锦的分析

第13章 徐妙锦的分析

    陈府。

    夜幕降临,中庭仍灯火通明,火花四溅。

    首饰、玉器、雕版这等善于微操的大匠齐齐上阵。

    分工有序,善于微操的在手搓点45铜弹壳;炼铁的在制作炮身调节底座;打杂的在给炮身做浸油热处理;砖瓦、窑匠在不断堆沙模;铜匠在与陈长生一道手搓点45铜外壳手枪。

    下午制迫击炮的当口,陈长生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自己的这个行为是不是太疯狂。

    最终他想透彻了,即便是没有李景隆这个契机,他还是要造一把手枪,只求自保。

    哪怕是有一天被老朱吃干抹净,却还要软禁自己,那么破罐子破摔,挟持皇帝求个自由身,他陈长生亦不是做不得!

    老虎终究是吃人的,哪怕你好心好意医治它全身的伤口。

    与虎谋皮,还是要做最坏的打算。

    手中无剑,与有剑不用,那是两回事!

    这大明朝独一无二的手枪,他陈长生造定了!

    收了那点雷爆银,全大明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有人制得出火帽,即便给他们模仿出一模一样的枪炮子弹,那也只是一堆废铜烂铁!

    文人们的力量很强大,朝堂上的官僚本就是他们的代言人。

    这大晚上的,不是在商讨措施,就是在写弹劾奏折,也是很忙。

    曹国公府鸡飞狗跳,下职的李文忠将好大儿李景隆抽的哇哇叫。可终究父子两也只知晓一个叫陈长生的名字,更多信息一无所知,只待明日早朝探探口风。

    魏国公府徐妙锦本想与她爹徐达交流一二,毕竟她爹整日在朝堂,或许知晓一二;可最终她放弃了,今日被吓坏了,毕竟还只是个不到20岁的孩子。

    朱元璋父子也在对两首诗词长吁短叹。

    但父子两心态又各有不同。

    老朱是豪情万丈,尽管那不是迎洪武!

    朱标则是叹服中带着焦虑,甚至还有几分反感!毕竟与他接受的儒教思想背道而驰!

    陈长生这个名字,还是在应天府传开了,无他,曹国公府前的吃瓜群众功不可没。

    因此,文人们总算找到了打击对象。

    太阳照常升起。

    今日的早朝火药味十足,大臣们各自奏完手头的公事。

    大太监王忠见皇帝欲起身离朝,赶紧吆喝,“退…”

    可惜被突然蹦出来的大臣生生卡住了喉咙,朱元璋也只得重新坐正,多了一丝恼火。

    “臣弹劾陈长生!”噗通跪地,撕心裂肺呼喊的不是别人,正是时任督查院右督御使的王文柄。

    他这一出,瞬间引爆朝堂,文官一边直接跪了大半,纷纷续上火力,朝堂瞬间成了菜市场。

    武勋们好久没见到这般场景了,纷纷振作精神坐等上瓜!

    尤以李文忠最甚,与自家结下梁子的,不正是此子么!

    “肃静!”伴随着一声鞭响,大殿总算恢复了秩序。

    朱元璋气笑,

    “这是要逼宫?”

    大殿一侧的太子专座上,朱标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来了,来了!

    国子监祭酒,太子太师方孝孺,六部九卿,应有尽有!

    朱元璋眸泛冷光,他本就对江南文人不喜,只是苦于无法取代,如今陈长生在小院里办新学,又亲身捣鼓匠造之事,包括从小院里传出的那句,文人杀光了又如何,短短时间他能重造一批。虽然有些过激,但朱元璋是看到了大明发展的希望!

    咱的大明与百姓共治,不是士大夫!

    冰冷的声音从大殿上首飘荡,“《念百家》犯了尔等忌讳?”

    “啊,这…”一群人脸色难堪,听话听音,洪武皇帝分明是屁股坐在了对面呐!

    这可如何是好?

    孔家不受朱元璋礼遇,在朝堂上毫无建树的情况下,方孝孺作为文人界名声显赫的头把交椅,此刻不得不替代百官发声,

    “陛下,自汉武帝,董夫子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千百年来,我儒学之君权神授与大一统思想,对皇室中央集权有莫大作为;此乃上固朝堂,下安黎明之根本那!”

    “陛下,我大明在陛下与我等儒学治理下,蒸蒸日上,盛世初显!“

    ”可陛下,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分明是对我大明的暗讽与轻视,我泱泱大明人才济济,岂容他嘲弄乎?”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再冠以赤裸裸的念百家之名,这是欲重回暴秦,开历史倒车啊,陛下……”

    “是啊,陛下,这是在动摇皇权,动摇大明江山社稷啊!”

    “还请陛下降旨,将妖言惑众之人诛九族!”

    “陈长生此子欲动摇我国之根本,当凌迟!”

    “请陛下降罪!”

    朱标再不能坐视,虽然长生先生的一些思想让他无法苟同,但终究是有大才的,

    “诸位臣工,我等岂能因言而罪?再者,抛开道统之说,这一诗,一词,皆乃上上之作,与唐诗宋词最杰出的那一撮相较,也是不遑多让!孔圣人有言,有教无类,我等既是儒门后人,当有包容之心。”

    方孝孺拱手,

    “太子殿下仁慈,可陈长生此子包藏祸心,欲颠覆我儒家正统,还请陛下与太子殿下明鉴!”

    “还请陛下明鉴!”

    “明鉴?文治武功,武,咱与一帮老兄弟自诩不比那秦皇汉武差了多少;那咱就问问尔等高才,洪武已过15载,可有人能作出这般佳作,以彰显我大明之文盛?”

    “啊,这……”一众臣子仿佛被喂了口翔,集体哑火。

    “本月28,太和殿,尔等口诛笔伐的陈长生自会现身,届时,尔等论道统也好,拼诗词歌赋也罢,咱把台子搭好,各凭本事!”

    朱元璋一甩袖袍,“哼,退朝!”

    待朱元璋离去,大殿一众文臣却炸开了锅。

    “看来陛下比我等更清楚这陈长生!”

    “此人锋芒毕露,才气绝佳,若是与我等坐而论道,怕是我等要好生准备一番才是!”

    “怎么就凭空出世了这异端!”

    “难怪陛下召见了南北孔家!”

    “岂止,缙绅代表,大商人,甚至各地藩王悉数到场!”

    “本以为是为了陛下大寿,原来竟是早有安排!”

    “我等赶紧将这消息传递出去,在士林中发散开来,也好集思广益,莫要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正是,正是…”

    徐达、李文忠被蓝玉等一众年轻侯伯簇拥在一起。

    蓝玉大嗓门道,“哈哈哈哈,这些自诩才气的老家伙们也有今天,一个人就败他们一群!”

    “可不是嘛,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端得霸气!”

    “此子当与我等武将有缘!”

    “那是,也不看看,这可是一出手就要与他儒家道统见生死的狠人!”

    “也不知道这陈长生何许人也,竟是如此了得!”

    “此人既与文人不对付,合该我等武人该去拜会一二。搞好关系,至少那些老货再嘲弄我等粗鄙之时,总有个拿得出手的自己人能拿得出好文章,啪啪甩他们一脸!”

    “拜会个屁!你们这群憨货连门都靠不近!”徐达没好气开口。

    李文忠心里正打鼓呢,闻言耸然一惊,想来徐达老兄弟是知道些什么的,一把拉住徐达就往人群外跑。

    “哎呀,我说李老弟,你特娘的拽我作甚?”

    待到无人处,李文忠紧张地问道,“徐哥哥,我且问你,为何这连门都进不去?难道此子面子竟如此之大,我等公侯亦拜会不得?”

    “这事啊,我也是听家里下人提那么一嘴。那宅子,就那谁的,如今成了这陈长生的住处。你若留心,下职路过,撩开车帘许是能一窥端倪。听下人说,大白天围墙上都三步一岗五步一哨,里边叮叮当当,像是在打造兵器。那些个巡丁可不是寻常家丁,老夫猜测是陛下派过去的!”

    李文忠越听心里越是忐忑,两人行走间已是到了办公衙署,

    “徐老哥,今晚下职,请到我家小聚,最近偶得了两坛好酒!”

    “那感情好!”

    陈长生府邸的一切,朱元璋魂牵梦绕。教授的那些教材,他这些天都在研究,甚至到了入魔的地步。

    报道而来的坚如磐石的水泥,听说不但能铺路,还能快速筑城,要知道,他一直在挑选合适的地界以期迁都。

    当然这一切,朱标皆不知,自从那份军制改革,朱标发表了看法后,朱元璋慢慢理解了,为什么陈长生强调只能让他一人知晓。

    话分两头。

    陈长生与一众杰出手工匠人废寝忘食,直到傍晚,才算暂时大功告成。

    带两条可折叠支撑前腿,配铸铁底盘,一架可调节仰角的九七式迫击炮,就这么静静地立在水泥地上。

    手搓的8枚后带尾翼,前端有保险销的炮弹,被木匠打造的木盒收纳在一边。

    摩挲着手中与沙漠之鹰8分相似的手枪,陈长生不禁叹服,古人手工艺的的确确甩后世人几条街!

    一用,一备两只弹匣,分别可装12发子弹。

    陈长生这一群人,总共也就手搓了80颗点45子弹,无他,这些年预存的雷爆银材料消耗一空。

    他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老朱的监控之中,所以,绝对不会这个档口去倒腾雷爆银的相关辅料。

    即便是有见识的工匠,也只知道铜弹里装满了改良后的颗粒火药,仅此而已!

    所以,他们还是糊涂的,这些炮弹也好,子弹也罢,都没有火绳,该如何点火发射?

    陈长生将手枪与另一只弹匣一并揣进腰间的布袋夹层,还好,并不突兀。

    抬头看了看天色,今晚就让这大明朝提前感受一下二战炮的威能!

    “这两天辛苦了,让厨娘安排下,晚上加餐!”

    一群人齐齐行礼,“多谢少爷!”*X

    “明日起,尔等原本手头的项目照旧!还是那句话,有问题去书房寻我!”

    “是,少爷!”*X

    陈长生转身离开时又有吩咐,“哦,对了,将这些搬到我书房去!”

    曹国公府。

    主厅华美大气,烛火明亮。

    李文忠坐主位,左手位是徐达,右列两座分别是李景隆,男装打扮的徐妙锦。

    侍女们来回穿梭,给各人案前添置食物。

    一阵客套劝进后,李文忠发问,“景隆,那书生可放了回去?”

    李景隆含糊其辞,“爹,那书生弱不禁风,还需将养几日才可痊愈。”

    李文忠恨的牙痒,再起一杯,“老哥哥,咱两家虽近在咫尺,倒是这些年你、我各有职责在身,聚少离多,再敬你一杯!”

    徐达自然知晓了李家贤侄的糊涂事,应了一杯,宽慰道,“李贤侄既已妥善医治,待其痊愈,再赠予些许汤药钱,想来无甚要紧!”

    李景隆愈发苦闷,“徐伯,您有所不知,今日那管家又来了,小侄嘱咐门房好言宽慰,只说过几日人总会全须全尾的回去,可那管事当真目中无人,油盐不进,只是说在外头坐等四万两黄金和人,一直等到日落西山才自行离去,临走时还放话,什么仁至义尽…”

    徐妙锦诧异打断,“那管事今日又来了?还一直等到傍晚?”

    “是啊!”

    “还说了仁至义尽?”

    “恩!”

    徐妙锦长出了一口气,讷讷无言。

    李文忠心头一紧,“丫头,可是察觉不妥?”

    徐达也附和,“丫头,你向来古灵精怪,若觉得哪里不妥,赶紧说于你李叔,也好有个应对!”

    徐妙锦带着唏嘘与一丝后怕,“爹,李叔,先有再一再二不再三,又有仁至义尽,怕是那陈长生要动手了!”

    李景隆咆哮,“他敢,就他那神棍也配?我堂堂国公府岂是吃素的!”

    李文忠大怒,“你闭嘴!”

    徐妙锦却抓住了关键,“神棍?什么神棍?表哥,你可是漏说了什么关节?最好仔细讲来,小妹也好帮着分析分析此人根脚,所谓知己知彼,我等如此被动,就是吃了不明底细的亏!”

    李景隆有些牙疼,喃喃自语,“那些大逆不道的话,权当他胡言乱语吧,不提也罢…”

    李文忠一拍桌子,吹胡子瞪眼,“逆子,快说!”

    三对目光死死盯着,李景隆龇牙咧嘴,只得将当晚的矛盾全盘托出。

    “后来,那厮竟然称呼我为小李,又说什么,大明战神李景隆,闻名不如见面……”

    两个真正的开国战神彼此面面相觑!

    徐妙锦当场笑喷,“咯咯咯咯,大明战神李景隆……”

    “表妹,何至于此,又不是我李景隆大言不惭,是那厮如此说而已!”

    徐妙锦努力克制笑意,“表哥,你继续!”

    “然后他就说,那戏子即便被我争了去,也得不了名份。为了补偿我,泄露天机与我,其一…”

    “那什么,爹,我说了你可别揍我,我是在重复陈长生那厮的言论!”

    李文忠再拍桌案,“说!”

    “他说,其一,爹您寿数不足两年,让我多尽孝道。”

    李文忠酒杯哐当落地!

    “爹,您别生气,都说了,是那厮这般说的。”

    徐达赶紧安慰,“李老弟莫惊,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这种没影子的事,权当一乐就是!”

    李文忠捡起酒杯,倒了杯酒与徐达隔空对饮,“是老弟着相了!逆子,你且继续!”

    “其二更荒诞不经,他说,若他不能扭转老朱,额,就是陛下,他对陛下毫无敬意,直接口称老朱。说若不能扭转老朱的决断,一旦新帝登基,要我领兵征讨燕王,则让我尽量放水,以免过分内耗,生灵涂炭,他还说,燕王是注定的永乐大帝。”

    “然后他就离开了。”

    “就是因为他所言太过荒诞,所以我才想弄清他的根脚,才擒了那书生…”

    安静,大厅里落针可闻!

    好半晌,徐妙锦打破僵局,仍是一脸不可思议,“我姐夫?永乐大帝?所以,那首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说的是我姐夫燕王朱埭?”

    徐达也是神色凝重,“燕王,永乐大帝?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太子朱标可是燕王的大哥啊!他们兄弟之间,感情一向极好!”

    李文忠附和,“老哥哥所言甚是,太子朱标一旦登基,几个藩王不可能造反;而太子朱标为人仁慈大度,也不可能对几位弟弟不义!”

    “是啊,所以我说,那厮就是个神棍!”

    太子妃常氏乃开国猛将常遇春之女,常家姐弟几人与徐家,李家实则关系紧密。

    所谓女人最懂女人,当初太子妃常姐姐去世,徐妙锦虽年幼,却不是没有怀疑过。

    而上个月一众武勋看好的帝王三代,年仅8岁,莫名其妙病逝!

    徐妙锦又岂能不更加疑心,思绪纷飞间,“啊!”

    一道晴天霹雳在脑海中炸开,徐妙锦一声娇呼,豁然起身,连着撞歪了案几,餐具咣咣落地。

    “丫头?!”*2

    “妙锦?!”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