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长生门:从大明开始 > 第25章 论制度的生成1

第25章 论制度的生成1

    “陛下,想要世道越来越好,就要不断提革,完善新制度!”

    “这在皇权时代,太困难,自古以来,变法者无一得善终!”

    “什么是变法,简单来说,就是提出一个新制度!”

    “可为什么这些新制度,要让个别忠心耿耿的臣子冒抄家灭门的风险提出来呢?”

    “其实,只需要换个思维方式,太多的事情足可以迎刃而解!”

    朱标迫切道,“还请先生指点!”

    “太子爷,您任意提一件最近的奏折!”

    朱标思索片刻道,“太仓县上奏,湖水上涨,有堤坝垮塌,冲毁了不少房屋,淹没良田万余亩,请求拨款8万两并减免秋税!”

    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陈长生点点头,

    “为什么堤坝会垮塌,灾难期间这县令是怎么处理的,这样类似的事件他这位县令以后如何防范?拨款具体用在何处,请这位县令附一张表单,减免秋税的依据,具体减免多少,是在为哪些村民减免?”

    朱标目瞪口呆,“啊,这……”

    “这要求过分吗?”

    其他几位藩王连连摇头,“不过分!”

    朱元璋眼神透亮,“长生小子,你所谓的新制度…”

    陈长生点点头,“恰如陛下所想!”

    “适才那么多问,其实关键是这前三问!后面那些问题,不过是政务类理所应当的汇报内容,岂能云里雾里,平白叫人钻了空子!”

    “那这前三问?”

    “诸位可以将这前三问,代入到任何事件当中,如此盘根问底,则利国利民的新制度便会源源不断诞生!”

    “咱还是有些迷糊,要不你再做个比方?”

    “可以,藩王制度如何?”

    众人齐齐目光灼灼!

    “诸位,上午的故事里,国家穷成那样,藩王们可是功不可没,我可是为陛下,为诸位王爷留足了面子,只言片语都不曾提及!”

    老二,老三,老五异口同声,“那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朱元璋也是一脸迷糊,求知欲满满。

    “陛下一生分封了24个亲王,1个郡王!”

    老二,老三,老五嘴巴圆张,如见鬼一般!

    马皇后也是不可思议,可她不鲁莽,赶紧朝朱元璋望去,却见朱元璋一点都不惊讶。

    “亲王的俸禄不必我说,我也理解陛下的良苦用心。”

    “自己都当皇帝了,儿孙们过好一点,这是人之常情!”

    朱元璋点点头,“咱就是这般想的!”

    “这就要提及刚才的三问,为什么要分封已是了然。”

    “分封是怎么处理的,诸位也清楚,无非是俸禄,封地以及其他优待政策。”

    “关键是这第三问,将来怎么办?”

    “陛下,请您代入这第三问,当我是个臣子或者幕僚,问我!”

    朱元璋很配合,“长生小子,咱问你,分封之后会怎样?”

    陈长生点点头,“回陛下,抛开造反这个大问题不说,咱说点别的!”

    马皇后担忧地提醒,“重八?”

    朱元璋轻轻拍着马皇后胳膊安慰,“妹子,没事,事情总是要议的,议开了才能妥善解决!”

    几个藩王如同鹌鹑,纷纷朝太子朱标示好,“大哥,我们不会造你的反!”

    “既问将来,咱们想想,第二代皇帝之后,藩王数量是多少?第三代,第四代……要知道故事里那位可是16帝啊!”

    “亲王传亲王,其他为郡王,又有辅国将军,镇国将军…总之数不清!”

    “想来诸位有些难算清,试问一下,一个注定不能当皇帝的藩王,入了封地,他人生还能有什么追求?”

    “圈地,享乐,生孩子!”

    朱棡不服气,“咱守的是边塞,需要整军备战!”

    “有那么多边塞吗?”

    朱棡哑然!

    “晋王可知,您的儿子朱济炫,仅他一人,足足生了100个儿子,个个活蹦乱跳,1个郡王,99个镇国将军!”

    “晋王殿下,恭喜恭喜啊,一百个好大孙!”陈长生笑容灿烂拱手祝福。

    朱棣噗嗤,再喷出一口茶水!

    一群人目瞪口呆地望着朱棡。

    这会儿已经没人好奇陈长生预知未来的能力。

    马皇后不知该笑还是该怒,“棡儿,这…”

    朱标面色煞白,“先生是说王族俸禄太多,拖垮了咱大明?”

    “其实,俸禄多少都无济于事!每一个延伸出来的小问题,同样适用于三问。”

    “除非不发俸禄,减少之类的策略毫无疑义,经不起三问推敲!”

    “后人对大明又爱又恨,所谓开局一只碗,结局一根绳,很是贴切!”

    马皇后以及几位藩王终于变相知道,陈长生承认能预知未来的能力。

    连要强的朱元璋也面若死灰,喃喃自语,“开局一只碗,结局一根绳…”

    朱棣心里更是忐忑不止,确定了,永乐大帝是自己,可该死的,自己的后世子孙一个个太不争气,尤其是那叫门天子…

    想到这,朱棣双眼发黑,一个趔趄,险些从座椅上摔倒。

    “四哥!”朱橚眼疾手快,一把稳住椅子。

    陈长生自顾自饮茶,甚至还有心思品尝瓜果。

    好半晌,朱元璋问,“为何后人对我大明又爱又恨?”

    “恨,还需多说吗?被窃国后,华夏子孙被异族、外夷屠戮之惨烈,史无前例,也算间接导致了后来华夏在世界中诸多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国家!”

    “造成这种几近华夏亡国灭种的源头,也就是那故事里的野人,诸位知道这群人是谁?”

    “谁?”异口同声,杀机弥漫。

    “建州女真!”

    “啊?”*6,他们麻爪了,就这个一直舔着他们,女真所有族人加起来才多少?更何况只是这建州女真!

    “女真人那辫子,你们觉得如何?”

    “就这群山里的老鼠,便将华夏带入深渊,而大明朝竟然败于这群老鼠,诸位觉得后人该不该恨?”

    朱元璋咬牙切齿,“该!”

    朱樉冷冷道,“三弟,那群老鼠,现在可是你的人!”

    “父皇,母后,诸位哥哥放心,此番回封地,我必叫其亡族灭种!”

    朱棡说的一脸决绝!

    陈长生并不在意满清先祖女真人的死活,制度不改改,苦的终究是百姓。

    “带入三问,很容易发现诸多政策的不妥!”

    “否则,即便没了女真,还有西洋人,还有倭寇,世界有多大,诸位也看到了!”

    一众人齐齐点头。

    打一棍子也要给一颗甜枣,尤其不能将皇帝们得罪死咯!

    “再说这爱!”

    “洪武皇帝史上得国最正,驱除鞑虏,恢复汉家山河,仅此一条足以在千古帝王中列一席之地!”

    “永乐大帝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道出了大明皇帝们的骨气!”

    “当然,16位皇帝出了那么一个战神,总体瑕不掩瑜!比起宋朝,那得甩他们多少条街!”

    众人脸上逐渐有了笑容!

    “唉,可惜啊,往往一个朝代能走多远,从开国皇帝起,基本注定;后代皇帝皇位都是继承来的,受到文武的掣肘,再想修修补补搞变法,那是千难万难!”

    朱标拱手,“还请先生解惑!”

    “我对儒生们说,孔圣人之言,随着发展,也会有很多错漏。毕竟圣人非神人,看不穿时光长河!”

    “老朱却是个特别爱操心的主,将诸般制度写入皇明祖训,比如这藩王制度,屯田卫所制度等等!”

    “唉,在洪武朝或许不错,可放到后面的朝代,那真正是将子孙拿绳索勒的死死!”

    “若非永乐大帝腾空而起,这大明哪里能有两百多年,怕是败的更快!”

    一帮皇子再度变成小鹌鹑,瑟瑟发抖!

    马皇后照例死死抓住朱元璋袖袍。

    朱元璋有些不服气,“就算藩王制度咱失策,这卫所屯田…”

    陈长生没好气打断,“这些都是跟您打天下的人马,自是无碍;可他们的后人呢,世世代代种田?卫所指挥成了地主老爷!”

    “陛下,其实您只需要带入三问,问题很容易发觉。发觉出来的破绽,您继续带入三问,总是能理出一条恰当的制度!”

    “尽管这制度,到了后来,还是会过时,可那就该是后面皇帝操心的事咯!”

    “您总不能指望插完一茬秧苗,就能吃一辈子的粮吧?”

    马皇后被逗乐了,“哈哈,你这后生!”

    朱元璋老脸一红,“跟咱说说那永乐大帝是咱几世孙?”

    朱棣再喷一口茶水!

    “老四,咋地,你都吐几回了?难道你这作叔祖辈的,不想知道咱家那位永乐大帝的过往?”

    朱棣想死的心都有了,转头一脸哀求地望着陈长生。

    陈长生也头疼,这个问题终究绕不过去!

    太子朱标死于背疽,然而他建立长生医院,这背疽自然能治。

    朱标好好的,那永乐大帝怎么办?

    “陛下,我好难啊!”

    “怕甚,你连大明亡了都敢讲,还怕咱治罪于你不成?”

    吃瓜皇子们也一脸期待!

    陈长生酝酿好久,

    “老朱,我且一说,你且听个乐呵!”

    “哦,那快说!”

    “话说那李隆基,前面励精图治,把大唐推入新高度,可就是活的太长!”

    “晚年昏聩,才有那安史之乱,死了三千万百姓啊!”

    “您说,皇帝其实也只是一个职业,操劳半生,大好河山都看不到几眼!”

    “尤其是后世皇帝,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究其一生也难有机会出门看那大好河山!”

    “皇帝太老容易昏聩,为何不早早禅位,一方面可领略大好山河,一方面若新君有不妥之处,还能指点一二!”

    众人皆若有所思。

    “当太上皇有什么不好,只要选出来的皇帝是好皇帝,那首要就是孝顺,如此,太上皇完全不用担心自己安危。”

    “若选出的新皇是个表里不一的,登基后丑态毕露,那老皇帝至少余威仍在,结合一些改进后的皇族制度,大家伙齐齐将新皇给废了新立!”

    “如此,一用一备,对江山社稷,对万民,那都是百利啊!”

    “不说秦始皇被篡改诏书,纵然陛下您,到了老年,不也被骗得个声名大损!”

    马皇后惊呼,“啊!”然后赶紧以手掩住。

    朱元璋正思考禅位制度的合理性,冷不丁得知自个晚年被骗的声名大损,先是错愕,紧接着是勃然大怒!

    “谁?是谁?”

    一众皇子也齐齐怒不可遏,自家老子居然被骗的声名大损!

    声名大损,几个意思?从陈长生口中出来,无非是被后世人唾骂了呗!

    这还了得?

    古人看待身后名,那甚至比自己的性命都重要!

    朱元璋如何能不怒?

    陈长生本是有义混淆封建统治,潜移默化地推荐成选举制。

    尽管选出来的还叫皇帝,实则与后世总统制度无异。

    冷不丁嘴瓢了,瞧把老朱一家子给气的,

    “老朱,先消消气,这不还没发生嘛!”

    “长生小子,咱不生气,咱命令你快说!”

    老朱都快憋出内伤了,命令二字都用上了,还叫不生气?

    真怕老朱一个冲动,把朱允炆嘎了!

    这娃娃现在还不满10岁啊!

    “要说这事吧,皇后娘娘责任更大一些!”

    “咱妹子?”“我娘?”“本宫?”

    面对一群疑问,陈长生却避而不答,

    “老朱,若太子爷早早去了,您选谁?”

    这个问题太忌讳,哪怕是朱元璋和他的这一群儿子,涉及这个问题,都是腥风血雨!

    马皇后知道这后生绝不会无的放矢,“标儿!”

    “娘,孩儿无碍!”

    但众人都不是傻子,哪怕暴躁的晋王,此刻心中复杂难明!

    “陛下最重亲情,怕其他兄弟生出不该有的心思,所以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度!”

    “可一个有缺陷的制度,根本经不起三问推敲!”

    “为了让制度更好运行,三问的同时需要代入一切有可能的假设!”

    “假设皇帝活的很久,太子最终没熬过皇帝,却依旧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度,那么就该是嫡孙继承皇位!”

    “这里再代入一个假设,这嫡孙如同战神一般,还很年幼,当如何?”

    “亦或者这个嫡长子他是个痴儿,史上不是没出现过!”

    “难道活人就要被这制度勒死,明明有其他更优秀的继承人,却硬要选个废皇帝?”

    “那么,开国皇帝的初衷难道是愿意看到自己偌大的皇族子孙,就被这痴儿皇帝弄丢了江山社稷?”

    “想来诸位都清楚,一旦江山易主,原朝的皇室,哪怕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藩王,他们的命运会如何?”

    “随意一条假设,就将这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弊端显露无疑!”

    陈长生不顾众人加重的呼吸,继续道,

    “当为了达成某件事情,而现有的制度却弊端重重,那么就该坐下来好好思量其他的道路!”

    “老朱,您敢于打破制度,却管杀不管埋!”

    “试问您砍了千余年的丞相制度,可有考量弊端如何弥补?”

    关于皇储,这个命题太大,陈长生不得已,转移视线。

    老朱果然被吸引注意,“有何弊端?”

    “永乐大帝他知道,或许太子爷也知道,只是默默承受罢了!”

    一群人视线转向朱标,朱标有些尴尬,弱弱问道,“先生可是说奏章剧增,政务繁重?”

    “陛下,太子爷,永乐大帝的长子,以及那位妄图力挽狂澜的悲情皇帝崇祯,大明朝一共就出了这四位极度勤政人物!”

    “起的比鸡早,睡的老老晚,不是上朝,就是处理政务,地里的牛也没这么累!”

    “人太累,压力太大,是极易早逝的!”

    “太子爷,您试试甩手不干,让老朱同志自己处理所有政务!”

    朱元璋佯怒,“咋,这点苦都吃不了,当什么皇帝?”

    “建议诸位藩王都来体验体验,保管没人再对大位生出念想!”

    “人生除了工作,还有生活,出去转转人间山水,陪伴媳妇,教导儿孙,还得留出足够的时间睡觉,再有些额外爱好,比如练武,亦或是下棋,打猎什么的……”

    “哪一方面做的多了,其他方面必然少了,这人生还完美吗?”

    “后世黑心资本家再如何盘剥工人,也知道每日工作4个时辰,每五日休两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