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长生门:从大明开始 > 第41章 应天府的大日子

第41章 应天府的大日子

    洪武15年11月11日注定是要被书记官载入史册的大日子。

    今日皇家银行应天府总行挂牌营业,锣鼓喧天,人山人海。

    可惜注定大多数围观者今日没机会进入宏伟的银行内部一睹眼福,却不妨碍他们吃瓜。

    朱棣从城外军营抽调了2000精兵,甲胄鲜明,精气神饱满,在银行大街两侧形成一道人墙。一个个站立如松,一动不动,看就没少练军姿。

    懒洋洋的太阳升上早9点钟的位置,锣鼓声止。

    朱棣身着蟒袍霸气地步入银行大门前临时搭建的高台,身后一排迎宾女子斜跨红绸,成为朱棣的背景板,接过一女子托盘里的铜皮喇叭,

    “嗯哼…本王朱棣,告知诸位,银行非传统钱庄,皇家银行代表的是国家,是朝廷的信誉,是为天下百姓谋福祉的机构!”

    “存钱得利息,贷款利息低,皇家银行,除了公平还是公平!”

    一众百姓纷纷炸锅,

    “存钱有利息啊?”

    “燕王殿下亲口所说岂能有假!”

    “哎呦,这可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

    朱棣被这突然其来的喧嚣搞的有些下不来台,又不好呵斥。

    好在负责现场秩序的将官感受到了大佬的为难,以报数的方式,人墙兵丁一个接一个甩头,

    “肃静!”…“肃静!”……

    眨眼以奇特的方式将周遭喧嚣压了下去。

    朱棣大为满意,经过新军法操练的士卒果然不一样,

    “皇家银行随存随取,不久将会开遍天下,届时异地存取皆不在话下。”

    “另外,皇家银行推出了洪武新钞,与宝钞,金,银,铜通兑!”

    远处噗嗤噗嗤声响起,越来越近,有大汉将军跨马而来,一路高呼,“陛下驾到,闲人退避!”……

    百姓们纷纷跪地,倒是这士卒组成的人墙,背对通道依旧笔挺。

    朱元璋的这辆蒸汽车尤为夸张,车厢外雕龙刻凤,镶金镶玉,手工艺巅峰之作,车缓缓停过高台,后面一众文武大臣也各有车架或骏马。

    早朝刚过,就被朱元璋打包带了过来。

    朱棣及一众银行人员第一时间迎了上去,朱棣亲自帮朱元璋开门。

    “父皇,吉时将至,正等您来揭牌!”

    朱元璋走下车厢,仰头朝银行高耸的牌匾望去,那里正被红绸遮住,再看银行整体外观,威严霸气,顿生豪情,

    “哈哈哈哈,好,好啊!老四,做的不错!”

    “都是孩儿该做的,当不得父皇夸赞。父皇,您要不要上台讲几句?”

    “也好!”朱元璋起了兴致,大踏步走向高台。

    一众文臣武将连同各家车夫纷纷跪拜,三呼万岁。

    此举也引发了跪地百姓的齐齐呐喊,声震四方。

    朱元璋接过铜喇叭,

    “平身!”

    “谢陛下”*X

    这时的百姓们透过士卒留出的缝隙,看到了他们的皇帝。

    生活在应天府的百姓大抵不至于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前一段时间陈长生遭袭杀,朱元璋下令大索全城,倒是清理了一帮地痞无赖,百姓们拍手称快。

    而朱元璋对贪污官吏的残暴,更是深受百姓爱戴,能近距离瞻仰皇帝的机会屈指可数,一些玻璃心的纷纷激动落泪!

    “咱办这皇家银行,尔等不解其意者不在少数,无妨,日后总会懂的!利国利民之举,咱以后还会接着办!”

    “咱要你们记住,咱大明是皇帝与百姓共治天下,谁跟百姓为难,就是跟咱过不去。”

    “好啦,咱宣布,大明皇家银行正式营运!”

    随着朱元璋揭开牌匾,锣鼓声再度响起。

    朱元璋及少数几位大臣在朱棣的带领下进入银行大殿内,形式主义地走了一圈。

    直白来讲,莫说户部尚书,便是朱元璋自己至今仍对银行的定性一知半解,特别是朱棣口中的各种新词汇,更是让他们有听天书的感觉,毕竟都是一群连阿拉伯数字都不认识的主。

    朱元璋知道自己逗留在这会影响业务开展,急匆匆地离去了。

    其实他的到来连朱棣都不知道,否则也不会这般草率应对。

    待老朱一群人走远,自家小舅子徐增寿第一个带着管家冲进了大厅,后面是一帮武勋家的管事…

    开玩笑,这面子得给!

    9个柜台火力全开,称重、搬运、记账的忙的不可开交。

    当有个胆大些的百姓用宝钞换到了印有朱元璋头像的一两银子面值的新钞,人群彻底沸腾了…

    要不说是大日子。

    陈长生今日盛装出席长生医院,因为今日也是长生医院正式营业的日子。

    一来长生医院除了医学院,其他三栋楼已经完工。

    二来丁德胜执行能力极强,陈长生只要动动嘴皮子把后世医院营运的大概模式,作息制度等告知,他便能彻底落实,不足之处还能自行添补,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三也是最重要的,高度酒精且不说,大蒜素因为提取简单,短短不到两个月,徐妙锦一行人已经成功,并经过诸多实验,效果显著。尽管青霉素还遥不可及,但有了大蒜素和酒精,加上一行人皆对外科手术懂了个皮毛,又有自身中医功底,想来不至于砸了医院牌匾。

    医院总投入超过3万两黄金,这还不包括府上匠造对这边的技术、人工贴补,这一数字府上人知晓,外面人也大概知晓,毕竟黄金都是从门廊下搬运的。

    但外人眼里,最值钱的还是水泥,玻璃,蒸汽机之流,所以在外面流传的价值很是夸张,有数百万,更有上千万两的谣传。

    朱樉、徐妙锦等一众医师都套了白大褂,身后还排列了男男女女不少外聘人员,皆是丁德胜招募来的,看护,帮工,厨子,账房等等。

    众人就在就诊大楼门户外接受陈长生的检阅,哪怕是朱橚也不例外,毕竟陈长生才是医院的所有人。

    “诸位,你们都是长生医院的一员,哪怕你只是个杂工,厨娘!”

    “在你们不违反医院规定的情况下,都收起那些卑躬屈膝,长生医院主打一个公平。病人他不管是衣衫褴褛也好,皇亲国戚也罢,我们的宗旨就是努力医治,不要歧视穷苦百姓,也不必趋炎附势权贵。医师的宗旨是救死扶伤,而你们这些帮工则是辅助医师们工作,对待每一个来访的人都要热情,莫要生了一双势利眼,砸咱们医院的招牌!”

    “下面是重要人事任命!”

    “长生医院第一任院长朱橚,总管医院一切事务。”

    众人哗然,徐妙锦一脸不可置信!

    朱橚满脸苦涩,这个问题之前陈长生私下找他谈过,他也没有理由拒绝。

    “周王朱橚,身为天潢贵胄却肯不辞劳苦,委身医学创新,心性可见一般!新的医学需要更多人去推动,大明百姓也不仅仅只是京城里的百姓,周王殿下统领医院,用不了多久,待他熟悉一应事务,便能去主持第二家,第三家,直到整个大明的百姓都能病有所医!”

    “如此浩瀚伟业,非周王殿下难以担任!”

    众人了然,也为这野望激动不已。

    “所以你们这里的每一个人,晋升空间都非常大,下一家医院的院长会不会是你,主事会不会是他?努力总会有回报,付出也必然有收获,至少在长生医院是如此!”

    “老丁,你以后就不用回府上了,我跟周王殿下商量好了,以后你就在医院任总管一职吧,毕竟医院的一应事务你再熟悉不过。”

    丁德胜一脸为难,心中却是欢喜的紧,医院就像他的孩子,从无到有是他一砖一瓦盯出来的,可他毕竟另有身份,

    “少爷,老奴只怕身不由己啊!”

    陈长生朝朱橚望去,朱橚会意,

    “无妨,本王自会去分说,你操办的一应事务,大家都看在眼里,我等醉心医学,却对这管理之道不甚了解,总管之职,非你莫属!”

    丁德胜大喜,

    “多谢少爷成全,多谢周王殿下!”

    “哈哈哈哈,老丁,以后在医院该称呼周院长啦!”陈长生打趣,终于甩开一份羁绊,相处几个月,老丁这人很不错,也很有能力,可惜在自己身边,他永远都有另一层身份,陈长生可不会自信到自己的魅力能大到他忤逆老朱。如此,皆大欢喜。

    徐妙锦目光闪烁。

    “吉时已到,外面等候就医的人已经自发排成长龙了,院长,您下令吧!”丁德胜提醒。

    朱橚大手一挥,一脸意气风发,

    “一切照前日预演操办,切莫手忙脚乱,各自归位!”

    “是,院长!”*X

    陈长生朝朱橚挥挥手,又朝徐妙锦微笑点头,便转身朝马厩方向走去,他还得回去主持中午的拍卖会,离开迫在眉睫,他不想再被动等待黑手。有始有终是他的原则,拍卖会就是他原定计划中最后一件事,若非医院耽搁,早在大朝会之后就该去做的。

    徐妙锦并未随众人而去,望着陈长生的背影,终于还是追了上去。

    陈长生诧异回头,

    “妙锦姑娘有事?”

    “你要离开?”

    “恩,离开!”

    “怕是不被允许。”

    陈长生叹了口气,点点头。

    “可你好像下定决心了!”

    “不如意事常八九,辞别是我的事,允不允没那么重要!”

    徐妙锦又想起飞檐走壁的那一幕,脸色褪去了担忧,

    “能知道你去做什么吗,放心,我不外传!”

    陈长生神秘一笑,“抓鱼吃!”

    徐妙锦一脸疑惑,再抬头,陈长生已经走远,

    “徐姑娘,就此别过!”

    徐妙锦恨恨跺脚,返身而回!

    若非自己凑上来,你是打算不辞而别吗?

    越想越委屈,泪水不自觉划过脸颊,

    该死的青霉素,若非为了爹爹……我也可以去抓鱼!

    陈府门外街道停满了车马,基本都是守候多日的大商贾,可是把他们等苦了,诸如元宝如之流的坚定不移者从大朝会之后就一直住在京城!

    当日参与大朝会放弃的商贾也有大半,有是一开始就嗤之以鼻的,还有部分是真心不想等了;也是时间跨度久了些,水泥玻璃蒸汽车这些逐渐传遍了大明境内上流人士,毕竟这些人关系网复杂,总能接收到重要讯息,所以四面八方赶来的巨商反而多了起来。

    陈长生的蒸汽车停靠在门口时,车厢里的巨商纷纷下车,远远行礼,尽管陈长生不一定看得到,礼多人不怪嘛!

    下了车,陈长生抬头望天,已接近午时,如今的天,只要有太阳,不冷不热,在外苦等的大老板们倒是没受什么罪,

    一抱拳朗声道,

    “诸位远道而来,倒是陈某招待不周!”

    一众人纷纷来了精神,停在稍远位置的更是小跑着朝陈长生近前的地块赶,正对着大门停靠的车边上是几位大肚便便的商人,其中一人带头作揖道,

    “哪里,哪里,陈公子府上机密重重,我等岂可造次!”

    其余人纷纷附和。

    “诸位还请多等盏茶时间,陈某马上唤府上人来登记发号牌,事关机密,百万两门票规矩不变,换言之旦入府见了相关秘莘,便是买卖不成,这钱也是不退的,诸位还请斟酌行事!”

    众人纷纷点头,能理解,就不该退,鱼目混珠进去不为买卖,要是把机密瞧了去,那其他花钱的不成傻子了?若认为花了百万两就凭自己瞄上几眼就能把本事学了去,那也活该你发财!

    陈长生踏进府邸,就觉得气氛不对,怎么学堂里一个个如鹌鹑似的。

    福伯一直在侯着,见到自家少爷,赶紧打眼色,又向中庭方向指指点点。

    陈长生再明白不过,除了老朱,还有谁能让众人这般,看来老朱这是不放心自己卖技术,要亲自把关,

    “紧张什么,学堂里诸位都退回后宅吧!王守,夏元吉留下。”

    “是,先生!”*X

    “福伯,带着他俩去门口登记吧,一切规则照之前我与你说的那般!另外,他们若有以现银支付门票的,照旧堆在廊道下。”

    “好的少爷!”

    “是,先生!”*2

    陈长生吩咐完,便朝中庭疾步而去,老朱这人不会一点礼数不懂,去我书房吧?

    刚入中庭,便听到老朱夸张的大笑声,

    “哈哈哈哈,好家伙,果真有劲!”

    我看到了什么?

    老朱这厮一把年纪,居然一屁股坐在模型火车车厢上绕着轨道转圈圈…

    毛骧这厮他认识,另外两个老家伙,一个工部尚书,另一个,罢了大概也是个尚书吧!

    好在这几人穿的都是便装,要不这拍卖会还搞个锤子!

    陈长生走过去与三人点头示意,毕竟朱元璋还在,几人缄默不言,皆没有大张旗鼓见礼。

    “长生小子,听他们说这就是火车模型?问他们真正的火车该多大,他们无一人可作答,你来告诉咱!”朱元璋大声嚷嚷,毕竟再小它也是蒸汽机,够闹腾。

    陈长生朝伺候在一边的工匠示意,“去停下吧!”

    那工匠追着车子跑了一会,才在运动中将火车熄火,毕竟这年头没遥控这玩意!

    火车模型继续滑行了稍许距离才停下,毛骧已在边上侯着,将坐姿极为别扭的朱元璋扶了下来。

    “这叫模型,是按照实物的一定比例缩放的尺寸,比例为1:7,也就是此车的7倍大小,届时,可拖挂20到40节车厢!”

    朱元璋凝眉盘算了一下,很是满意,难怪说能运载万余人,数十万斤货物,又不解地问道,

    “可为何要在这铁上跑动,像咱那蒸汽车的轮子岂不更好,何必浪费这铺地上的铁?”

    “陛下,除了铁路,也没其他路面能承载数十万斤货物以快过骏马的速度奔跑啊!”

    “这倒也是!难怪这项目得一个集团来干,仅是应天府到北平,若修上这样一条铁路,得花费多少银两啊!”

    “可这样的车日夜不停,仅仅两日功夫就能运载数十万斤货物到北平,回头还能从山西拉数十万斤煤炭回应天府!一来一回四天时间,只是消耗些焦炭,货物自身却无点滴损耗,可若动用现今的车马运送这50万斤货物,靡费多少,又需要多少日程,这笔账想来户部能算清。”

    户部尚书脸色难看,这么复杂的问题,问我作甚,赚钱又不分我户部!

    朱元璋也知道这压根都不用算,脚指头想也是铁路划算。

    “国家不该怕花钱,而是得想方设法把钱花出去,真到了哪一日国库钱太多,而找不到新项目砸钱,那也得变着法花出去,再不济就是给百姓发钱!”

    “总之还是那句话,钱不能长时间压在某个地方,否则危害无穷。”

    “铁路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从皇家银行贷款出钱来,首先存款的那些人获得了利息,银行也得到了贷款利息;接下来是大量的百姓被雇佣,能获得工钱;大量的铁矿被挖掘,矿工赚工钱,矿主也赚钱;炼铁作坊同理。商人们委托铁路运货,商人省了运费,节约了货期,营运铁路的集团运人运货都赚钱;最终到普通老百姓,看似与铁路无关,实则商人们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商品价格也就降低了,百姓花更少的钱,买更多的货…”

    “陛下,几位大人,这钱该不该投呢?”

    户部尚书一脸便秘,偷瞄老朱一眼,终还是难压制内心的求知欲,

    “如你这般说,上上下下都得利,那这利总归得有个出处吧?”

    老朱是死要面子没问,攒劲思索,这一问真是问到他心坎里了,赶紧竖起耳朵等下文。

    “国家有些钱花出去,却是短期内见不到收益,比如花大钱疏通运河,亦或是修建堤坝等等,可真是这样吗?运河也好,也罢,最终都是利于百姓的,百姓不受灾,国家就不必花钱赈灾,百姓得了这些便利,日子好过了,不得花钱添置点什么,那商人就赚更多,商税自然缴更多,最终这钱还是回来了!”

    “刚才说的是看似吃亏的投资,所谓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不外如是!”

    “再说诸如蒸汽火车,亦或是其他工匠研究出的新生事物,每新生一种有用的事物,它本身就是从无到有的东西,自身就蕴含巨大的利益,这位大人说的人人得利,无非是分润了这件新生事物罢了!”

    “所以农耕做的再好,也就是让百姓不挨饿,仅此而已,可百姓不挨饿,就会多生娃娃,人口增加,地又不够了,又得挨饿…所以王朝更替是农耕社会的必然!”

    “创造财富靠的就是匠造啊,工业才能富民强国,仅仅一个水泥玻璃,诸位也看到了百万两的进门费,都有这么多商贾苦苦等候,为什么他们都知道新的匠造代表巨大财富,而陛下,大人们,反而要压制匠造呢?我府上这些个大匠,哪一个不比县令尊贵,不比县令给国家带来更大的好处?”

    不远处的一帮匠工齐齐涕流满面…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