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剩女三嫁 > 第二十八

第二十八

    廖晴对这种送礼的风气觉得实在接受不了。医馆已经扩建了不少,她带了好些个徒弟昼夜忙碌。定制手术器械,安排手术,进行术后处理,她连上茅房都是飞快的,哪里有时间去看什么礼物!

    可是特权阶级是不能得罪的。她只能陪着小心,为着蒙古人可以心安,也只能“笑纳”。这些礼物其实都是眼线,是来瞧病的贵人的保险绳,不尽心尽力的话,美男的刀子可是会杀人的。

    她只能尽心尽力地医治病患,并且尽量为钱家邓家冯家谋求利益。因为有着“救命之恩”这么一层关系,江浙行省杭州路很多官员皂吏为邓家医馆大开方便之门。宋人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也因而有所改善。

    随着救治成功率显著提升,一传十十传百,全国各地前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就犹如现代的大型三甲医院,医馆周围的餐饮住宿全都被带火了。

    邓家医馆旁边的食肆客栈基本上每天都爆满,连医馆门前的街市,都经常车马堵塞,人流水泄不通,医馆经常需要安排人手疏导车流。

    美男们有了用武之地,在医馆内维持秩序,在医馆门前疏导车流。堪称杭州城一景。

    闲来无事的夫人小姐们坐着马车溜达到邓家医馆门口,欣赏欣赏新来的“美男”也成了一个流行趋势。在现代,这种行为称为“打卡”。

    医馆门前的路更堵了。甚至开始为行车先后有打架的了。闹得大了,蒙古人抽出刀来,总会有宋人受到牵连。杭州城的几个蒙古大姓为了占据这条街及医馆周边的资源大打出手,邓家医馆甚至被迫关门数日。

    这样下去不行。时间精力不能都花在这上面,太浪费啦!

    廖晴决定将医馆整体搬迁。

    她请了人带着求见杭州路最高长官,达鲁花赤,诉说了想要在杭州临县建立一个大型医馆的想法。并委婉的提出可以由大人指定地点。

    此时的达鲁花赤是一个高高壮壮的将军出身的蒙古人,他不明白建一个医馆为何需要如此大费周章。经幕僚解说才知道这是明着给他送大礼来了,立马高兴起来,同意了廖晴的要求。

    为着车马便利,水陆方便,达鲁花赤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下达了政令。能参与到蛋糕分配的几大家齐心协力,把范围内的钉子一一拔除。

    钱家邓家的百业进场了。开发房地产什么的,只要有地方,有资金,有人手,那还不是进展飞速。

    各大族纷纷修建好客栈酒楼,按照事先说好的,邓家钱家不做这两样生意。不过百货铺子,药铺,戏园子,车马行乃至镖局什么的,可以做的简直不要太多。光是新医馆的日用消耗就已经达到非常惊人的金额。

    大批的资金人手投入,各项工程产业进展飞速,廖晴恍然间产生了某些在现代的错觉。

    新医馆的筹建也在快马加鞭的进行中。廖晴抽空亲自考教前来坐馆的医倌。现代重视的学历什么的全是无稽之谈,只要你可以看好病,医德无损,都有进来坐馆的机会。

    家传的学问,没有问题,风寒方子写一份。乡野村医?不要紧,腹泻呕吐的给治一下。自学成才?哦,你擅长什么?来来来,演示一下。

    一句话,实际动手能力说了算,治病效果是王道。

    哪怕你只精于一门也行。会炮制药材?可以。会制作丸药?可以。会制作夹板?太好了。会做药膳?嗯,配方写出来,做一份尝尝看……

    没有出路的南宋读书人很多转行学了医。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在入行也不晚啊!

    短短半年,所有一切准备就绪,廖晴带着邓家医馆的人手全部搬迁到了新医馆。新医馆门口非常开阔,对面没有商户,宽阔的广场上铺着青石板,几十排整齐的下马石,再无堵车之虞。

    美男们集体转行做了“男护士”。力大无穷赏心悦目还会伺候人,很好很好。给开优厚的薪水,管食宿,干好了放身契,给安家费,不愁你不卖命。

    冯六爷被高薪聘请成为了医馆馆长。什么冯家邓家之争,不存在的,实际上是一家人啊!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没毛病。

    冯氏肯定得负责给女眷们看病啦!男女授受不亲,妇人家的事,男子止步!当然,女装的廖晴就没问题啦!嗯,妇科的好苗子也要加紧培养了,干脆全国招聘坐馆女医倌好了,也给妇女同胞一条出路,不能太保守了。

    新医馆破天荒出现了五官科。牙科火爆的很!拔牙镶牙很时髦的,笑起来露出闪闪发光的大金牙,啃骨头也不在话下,蒙古老爷们趋之若鹜。

    以新医馆为核心,近乎一个新的城市拔地而起。餐饮业服务业娱乐业繁荣无比,早期参与进来的大族赚得是盆满钵满。后续进来的也动脑子开展周边业务,不说别的,临县居然可以养得起好几个戏班子,经贸繁荣可见一斑。

    钱家邓家甚至分别建了一座佛寺一座道观,无论你信什么,都可以找到精神寄托之地。嗯,还得给基督教清真寺萨满教留点地方。不要紧,地方宽敞着呢,随便建。看,精神寄托有了,心理健康问题也解决了不是。

    这才是真正铁打的江山,轻易无人能够撼动。

    廖晴累得直吐舌头,行话,累得像一只狗。

    从封建迷信到蒙古大夫到传统医学到现代医学,这步子跨得很大,容易扯到那啥。

    不怕,万事皆有可能。越是庞大,越是安全。经济繁荣昌盛了,税收就水涨船高了,所有人就都满意了。各路人马因为既得利益捆绑在一起,核心是医疗技术,这个冯家钱家基本垄断了。没有人会自断财路。

    全大元最贵最享受最值得一游的地方横空出世——杭州邓家第一医馆!

    ……

    时间证明了廖晴的正确性。钱家冯家邓家,成为了元朝为数不多的成功的非蒙古世家,财力雄厚,利益关系遍布大元,没有主政野心,是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稳如泰山。

    没有人再谈论邓医倌的“后宫佳丽”们了,开什么玩笑,有这时间赚点钱不好吗?宝钞不香还是美女不好看?邓医倌现在是大元有名的医道大家,背后说他的八卦,嫌命太长了吗?

    其实邓医倌也才二十几岁,实在是很年轻,而且,确实是单身啊。盛名之下,已经无人在意了。

    邓家兴五岁那年,忽必烈最小的儿子,由高丽王妃所出的皇子李衮,驾临杭州。

    忽必烈当年登基是抢的。蒙哥汗在四川钓鱼台殒命后,忽必烈在开平抢先称帝,为体现正统,组建了人数两万的怯薛军,其时怯薛军的都指挥使李伯佑,就是铁杆的自己人。

    李伯佑在李璮谋反后即失了君心,致仕之时将自己9岁的嫡孙女儿送进后宫以表忠心。

    李伯佑身故之时元世祖回忆往昔,想起来他的嫡孙女儿,召来一见便喜欢上了。年轻的高丽王妃生下来了世祖这个比大孙子还小上不少的最小的儿子,从了母姓,赐名李衮。

    李衮上面的几个哥哥早就已经长大成人独当一面,甚至有好几个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他最小,也最得大汗宠爱。不过依着蒙古人的传统,十五岁以后的男儿都需要出去闯荡世界。

    元世祖悄悄将他下放到两淮的军营磨练已经有一年多了。

    此次来杭州,李衮就是冲着邓超来的。邓神医的医术声名远扬,元世祖已经七十八多了,需要神医延年益寿,随侍左右。

    十六岁的李衮下了决心,绑也要把这个邓医倌绑去元大都。

    李衮在面前跪倒匍匐于地的一大片人中寻找邓医倌的身影,他自然也有此人的小像,也知道他的“口味”,在他的固有思维中,这应该是一个女里女气的男娘们。

    他没有发现目标。叫起了以后,李衮挥了一下手,随侍之人自去打听。

    李衮的母亲对他教养甚严,威严的父皇反而更为宠爱他。听说父皇染了风寒咳嗽不止,且出现了浮肿之相,李衮心急如焚,恨不能以身相替。

    他要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这个邓超,带走他。

    很快就有了结果。邓医倌在邓家第一医馆,这个时间应该正在做手术。

    李衮没有听杭州路各级官员的场面话,马鞭一扬,带着近卫军火速驰往临县邓家医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