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问情奈何桥 > 第二章 重建家园

第二章 重建家园

    船已靠岸,人们陆续走下木船,并未各自散去,而是集合在滩头。正像之前约定的那样准备结伴而行。

    马耕田一家也是异常兴奋,收拾大小包裹准备下船。少良走过来伸手将爹爹扶起,谁知道马耕田刚站起来,又瘫坐了下去。嘴里不住的说:“不好,不好,老毛病又犯了!”

    “你的腰病又犯了?这可如何是好!”马老太连连叹息道。

    少凯道了声:“先下船再说!”说罢背起爹爹就走。

    在滩头上,人们看到马耕田现状,大多数人开始动摇起来。唯恐因为老马而耽误了行程,于是结伴而行的计划也就逐渐破灭,散去的人越来越多,留下来的越来越少。

    马九叔父女两个留了下来,跟着留下来的还有二十几人。这些人其实都是无亲可投,都指望跟着马九去HLJ金矿淘金的。马耕田怕因为自己的病情连累了马九,劝解马九带人先走。可是马九执意不从,其他二十几人也只能跟随一起前行。

    一路向东,再向北,一行人饥餐夜宿也就才走了三天就已经是筋疲力尽。尤其是马耕田,有时候是被二郎、三郎背着走,有时候自己拄着木棍走,实在是耽误行程。人群里也不时有人发起了牢骚。

    这一日,由西向东跨过一座小石桥,眼前出现一块方圆几里路的小平原。大家不住啧啧称赞,因为一路走来,不是山路就是丘陵。环顾四周,只见平原上满是玉米高粱,绿油油的长势极好。小平原南北两侧是山脉,南面的偏低,北边的很高。平原里有个小庄村,大概二三十户人家。庄村距离南边的山脚三四里路,距离背面的山脚五六里路。村庄北面是大片的树林,树林里应该是有河流,隐约的流水声不绝于耳。这条由西向东的马路并不窄,也够平整,笔直地穿村而过。

    一行人走进村庄。发现庄里的人对他们既不表示好奇,也不表示畏惧,只是不冷不热的看着他们。你若讨水喝,他们也不拒绝,指一指院子里的水井,尽管自提自饮。可见他们对于过往的行人早已是司空见惯。

    大家经过商量,决定今天就在此庄落里歇脚过夜,于是打发少凯去寻找歇脚地。

    少凯真是腿快,没多久就回来通知大家,前边不远处有个寺院,可以尝试落脚。本着出家人慈悲为怀的理念,想必去寺院歇脚过夜是最好不过。

    靠近村子的东边果真有个坐北朝南的寺院。寺院虽然不大,但还算整洁,不过却无比安静,也不知道寺院里是否有人居住。抬头看寺门上的匾额,清晰写着“清源寺”三个大字。

    寺门是开着的,大家不由分说,一下子挤进了院子,但并不敢撒野,各自找地方瘫坐在地休息就是了。

    正当人们环顾四周的时候,从大殿里走出一位出家人。这个人身穿灰布僧衣,面容消瘦但气色不凡,年龄七十上下,脚步稳健,来到众人面前打佛手道:“各位施主,既然来了,何不殿里休息。”

    马耕田强忍着腰痛,站起身来,双手合实道:“阿弥陀佛,我们远地而来,准备下关东谋生路,想借贵宝地借宿一宿,打扰大师清修了。”

    “多年以来时有来自河北、山东一带的逃难之人路过此地,老僧早已是见怪不怪了。既然已经来了,何不进殿参拜以求我佛保佑呢?”和尚答道。

    众人听罢,起身跟随和尚走进了大殿。

    大殿正中是释迦牟尼佛,两边是四大天王。随着众人跪倒参拜之时,和尚用木锤敲打铜钵,阵阵钵声悠扬绵软绕梁不绝,使人听了无比轻松无比释然,几天来的劳累似乎随这悠扬的钵声逐渐化去。

    当晚,众人就落宿在了清源寺。有人睡在殿里,有人睡在了院子里,和尚并不与理睬。

    次日一大清早,少聪就发现有人把马九叔叫到了一边,小声低嘀咕着什么。少聪靠近偷听。发现这些人在跟马九叔商量是否可以先行,理由就是马耕田身体不好会耽误大家行程。只见马九叔连连摇头表示拒绝,他们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就此作罢。

    正当大家收拾行李准备动身。十三岁的少聪站在台阶上大声说道:“马九叔,大家先不要急,能不能听我说几句!”

    众人一听,都纷纷放下了行李,等待着少聪继续说下去。

    “马九叔,我们离开山东的目的是什么?”少聪问道。

    还没等马九叔开口,众人就七嘴八舌的说着“下关东,谋活路呗”。

    “那么我问大家,这里是不是关东?”少聪问道。

    这个问题一出来,众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有人说“这里也算是关东,山海关以东就是关东”,也有人说“只要是关外都算是关东。”

    “既然这里就是关东,我们为什么不就地安家立户呢?如果一定去HLJ,最起码还要个把月行程。大家身上的干粮还能吃多久?我估计接下来就得边走边乞讨,说不定HLJ没到,我们自己已经没命了。”少聪说到这里,众人议论纷纷。

    少聪下意识地向旁边的禅房扫了一眼,发现那个老僧人正站在窗边。于是接着放大音量说道:“我们一路走来,不是山就是岭,唯独走到这里地阔人稀,有山有水,庄稼张势极好。还有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不错,尤其是清源寺的老师傅,我相信他大慈大悲,一定能帮我们指条明路出来,定能帮我们解决落地生根的问题。”

    少聪的话刚说完,禅房里的和尚走了出来。打佛手道:“阿弥陀佛,真是众人皆鲁莽,唯有孩童最灵清。小施主说的别无道理,大好河山就在眼前,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众人真如醍醐灌顶,一时间热闹起来,都表示赞成,就连马九叔也一时打消了北上淘金念头。

    以马耕田和马九为代表走进老和尚的禅房。向老和尚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并咨询落户生根事宜。老和尚当然也是乐意之至。

    从老和尚的口中得知和尚法号“了尘”,人们都称呼他了尘师傅。了尘今年七十有一,二十几岁就已经出家清源寺。

    庄村西头有一座小石桥。此桥由三块大石堆砌而成。东西各一块,又有一长石横跨其上,桥长过丈,面宽四尺有余,石侧刻有“奈何”二字。此桥是何人修建,又是什么年代修建并无知晓。桥下并无河流,只是雨季南山下水流经此处时才有行人出村过桥,而平日里人们都习惯走石桥两侧。正因为桥身有“奈何”二字,故而此桥得名“奈何桥”。或许是先有了奈何桥后来才有此庄村的缘故,于是此庄村也被称为“奈何桥”。平日里本庄人谈话长把村口的奈何桥称为“小石桥”,这样一来二去“奈何桥”三个字就只代表了本庄村。

    奈何桥地理平坦开阔,南北两侧是连绵的山脉,山脉也没有名字,本地人只称呼南山、北山。入村出村只有一条马路,此马路是东西两个县城的必经之路。西边出小石桥距离凌城县城三十里,东边出村距离左旗县城三十里。北山脚下有一条自西向东的河,因为发源于西边凌城故而叫凌河。凌河水流湍急,经久不息,是当地人的母亲河。凌河两岸长满了杨树,大片的杨树林正是本地人盖房搭屋取材之处。庄里的农田主要集中在东、西、南三个方位。高粱、玉米、大豆、谷子、荞麦、芝麻等多种农作物都可以种植,尤其是本地人都在种植着一种特殊的东西,就是罂粟俗称大烟,这个东西就是本地的经济来源。

    庄里人以蒙古族人居多,尤其是以齐、白两家为代表。庄里的大部分良田都归这两家所有,自然这两家就是庄里的富户。

    蒙古人性格憨厚,做事耿直,极为崇信佛教。清源寺虽然只有了尘一个和尚,但吃喝用度从不为难。尤其是齐、白两家不但保证了了尘和尚的米面油盐,就连寺里的杂务也会定期派专人来忙活一番。

    让了尘师傅为难和担心的是虽然庄里人平日里自由懒散,但极度排外,对外来人颇为反感,尤其是这齐、白两家。

    当了尘讲到此地之人极度排外,众人的心情一下由兴奋变得沉闷起来。马耕田双手合实道:“还有劳大师指点一二,从中化解才是啊!”

    了尘微闭着双目,思索了片刻,又慢慢睁开,环视了一下,指着少凯道:“小施主,你说呢?”

    少凯胸脯一拔道:“大师,我自幼习武,自以为功夫了得,虽从不欺负他人,但也从来不怕他人耍横!”

    了尘听了,摇了摇头道:“年轻人,休得猖狂,火枪,火枪听过吗?”说着又指着少聪问道:“小娃娃,你来说说吧。”

    少聪规规矩矩道:“大师傅,下关东能够安家立命,无非是淘金赚钱买房置地,要不就是开荒种田盖房搭屋,此地没有金矿、银矿,那我们只能是靠开荒种田。只要让庄里人知道我们不会占用他们的田地,我们是靠开荒,开那些本地人不喜欢的荒地。我们盖房搭屋也是远离他们,盖在他们不愿意去,不喜欢去的地方。我想本地人会答应的。”

    了尘听了,哈哈大笑道:“此娃可教也!老僧想说的话都被他说中了啊!庄里人大多只满足于温饱,生性散漫,吸食鸦片者不在少数。南山脚下大片荒地,只要略加平整,何愁不能安家立命呢!”

    众人听了,无不兴奋异常。了尘又告诉了众人南山有泉,冬天水少,夏日成湖,只要略加疏导,人可饮用,田可灌溉。

    众人又在寺里落宿了一宿,次日来到南山角下,果真大片荒地,正像了尘师傅说的那样,只要略加平整足可种田搭屋。

    众人有说有笑,一时舍不得离开。席地而坐,一直高谈阔论到天色渐黑。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众人准备离开之时,就发现远处来了一只马队,骑马的人手持火枪,嗷嗷乱叫,瞬间就把众人围了起来。只见他们一个个黑灰膜脸,用火枪指着众人说道:“我们是此地的强人,请把钱财都拿出来!”

    众人吓得缩作一团。少聪紧紧拉着少凯的手不停地说道:“三哥,千万别惹事,他们有火枪。”

    少凯虽然爱逞能,但此时也只是紧握拳头不敢贸然行事。

    正当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只听见马九叔大声说道:“各位,各位好汉,我们是山东来的,我们是闯关东的,家徒四壁靠一路乞讨才来到贵宝地,哪里有什么钱财!”

    “一伙穷鬼!没有钱财还不快滚!”马贼说着朝着天空噼噼啪啪的放起了火枪,四射的火花里映照出一张张凶狠的面孔。

    火枪响过,只听见一个马贼喊道:“兄弟们走!去庄里抢!”

    话音未落,一群马贼风一般的冲下山去,转眼间消失在了夜幕之中。

    在看众人,全部瘫软在地,有人放声大哭。本来就有腰疾的马耕田这下连坐也坐不住了,笔直地躺在那里。一项刚强的少凯此时也是瑟瑟发抖。

    过了许久,众人陆续缓过神来。马九叔说道:“老哥哥,那个了尘和尚只管报喜不报忧。此地闹马贼他不说,害得我们差点把命丢!我看此地不可久待,我们应该尽快离开,还是去HLJ吧。”

    所有人都附和道:“对!此地不能待,我们要马上离开!”

    马耕田无奈地点点头说道:“好吧,全听大家,此地不养爷,必有养处!”

    少良背起爹爹,和众人匆匆地下了山,向清源寺走去。

    众人刚踏进寺门,留守的马老太和青禾就迎了出来。可是看到众人神色慌张,惶恐不安的样子,她们两个人也变得胆战心惊起来。

    “老嫂子,这个地方不能待,闹马贼!赶紧收拾东西,马上离开吧!”马九叔说着,匆匆地收拾行李。与此同时,其他人早把自己的衣物拿到手里了。

    “兄弟,我们要不要跟了尘师傅做个道别?”马耕田问道。

    “道什么别!老和尚报喜不报忧,差点害了我们。”马九气冲冲的答道。

    “马九叔,你们先走吧!我爹腰疾严重,我们怕是要等爹病好了才能赶路了。”少聪说道。

    马耕田还要说话,少聪拉了拉爹的衣角。老马无奈的摇了摇头,不做声了。

    听到老马一家暂不同行,其他人反倒开心起来。催促马九赶紧动身。

    就这样马九带着女儿青禾和其他人等走出了清源寺,与马耕田一家做了道别,依依不舍地又踏上了北上的路。

    老马望着众人远去的身影,敲打着自己的腰叹声道:“哎!要是能结伴同行该多好,都怪我这个腰啊!”

    “爹!你就别叹息了。是好事,是好事,奈何桥就是我们安家立命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我们不走了!”少聪一脸的得意道。

    马耕田回头看着少聪,却一脸的狐疑。

    .........

    了尘师傅的禅房门关着,灯却还亮着。忽然房里传出声音:“马老弟!请帮忙把寺门关了。对面的厢房有炕有灯,请进去休息吧。”话音方落,灯熄了。

    少凯腿快,三步两步就来到厢房门口,用手一推,门就开了。取出火折子吹燃,四下里一看,果真有条大炕,炕上有席,席上有桌,桌上有一盏油灯。点燃油灯,全家人这才仔细观看。

    其实这是一间厨房。炕旁有灶,灶上有锅,锅台旁摆满了盆碗碟盏、水缸、米缸、油缸一应俱全。马耕田命令儿子们不可妄动。一家人团座在炕上,互相看着,半晌无语。疲惫、惊慌一时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或隐或现的归宿感充斥在每个人的心底。

    当一家人躺下后,这无比舒适安静的氛围却久久不能使他们入睡。

    “少聪!你人小鬼大,来说说吧。”马耕田微闭着双眼问道。

    少聪眼望着顶棚说道:“昨天的马施主变成了今天的马老弟。昨天睡大殿,今天睡席炕。有锅有灶,明天还要吃面汤。爹!娘!以后我们就是奈何桥的人了。”

    “我没问你这个,马贼的事,说说马贼!”马耕田道。

    少聪微微一笑道:“他们不是马贼!”

    这话一出,少良、少凯豁然坐起,盯着少聪,等他继续说下去。

    “那伙人的三个动作,我就断定他们不是马贼。其一:手里提着火枪,但没有其他凶器;其二:七人七马,枪响了七声;其三:说是进庄里抢,但庄里安静如初。”少聪神叨叨地说道。

    “说仔细点!”少凯催促道。

    “三哥,渔村海三爷家也有火枪,你是知道的。平日里我看他们家的护院王独眼训导家丁的时候说过,火枪虽然管用,但也只是一枪的买卖,因为这东西装填弹药十分麻烦,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轻易放枪,枪响过后,就得动用大刀长矛。今天那伙人,只带了火枪,而且很草率地就扣动了扳机,无非是吓唬吓唬人罢了。至于说要到庄里去抢,你们也看到了,这庄里还不是安静如常。”,少聪滔滔不绝地说道。

    “那你说,我们又怎么能待的下去呢?”少凯接着问道。

    “庄子里就二十几户人家,如果我们这些人都留下来,最起码也有十几户。一下子占了本地人一半,人家当然不愿意了。不过马九叔带人这么一走,就剩下了我们一家,事情就好办多喽!剩下的事,明天等了尘师傅给我们讲吧。”,说着,少聪侧过身去不再做声了........

    次日天明,老马一家早早地起了床。煎饼、大葱、凉水胡乱地填饱了肚子。老马强忍着腰疾,早早地坐在了大殿台阶上。少良、少凯拿起扫帚扫起了院子。

    禅房门开,了尘走了出来。老马忙凑了上去,喋喋不休地把昨天山脚发生的事讲了一边,当讲到后来马贼入了庄。

    了尘道:“回庄就对了,不然他们能去哪里呢?”

    老马联想到少聪所云,也就不再说下去了。

    “佛家有云:话说明不可说透,来者为客,去者为友,是去是留皆靠缘分,凡事不可强求。对面厢房就留给马老弟一家暂住,房中的油盐米面尽可使用,就准备在奈何桥安家立户吧。”了尘说道。

    自此,老马一家住进了清源寺。经了尘师傅引荐,又认识了本庄大户齐、白两家,并租借了农具,种子等开荒耕种之物。后又经了尘指导,将开荒出来的田地种上了短季节作物:荞麦,大豆。

    .........

    秋风过处,东北大地一片丰收的景象,奈何桥也不例外,老马一家也是收获颇丰。掐指算来,老马一家住进清源寺已经三个月有余。这一日老马又走进了尘的禅房打算咨询接下来的计划。

    了尘师傅似乎什么都知道,还没等老马开口,就说道:“寺院左侧有一块空地,空地本属于寺院所有,原本也有建筑,只是年久失修,如今堆满了碎石乱瓦。你若盖房,石料砖瓦可就地取材,房架木料可从庄北杨树林取之,但需另外准备钱财以支付木工、泥水工匠。”

    了尘说到这里,老马开心道:“大师有所不知,我本人即是木工出身,小则桌椅板凳,大则盖房、造船、做寿材。而且我家二郎少良自幼跟随于我,不说是手艺精湛,但也算是学有所成。”

    了尘笑道:“那是最好不过,你们父子尽管按现有资源、本事做准备。泥水砖瓦工匠的开销需节衣缩食慢慢集凑,等一切准备就绪即可动工盖房。”

    .........

    与了尘探讨过后,老马回到住处又召集一家人做了二番探讨。当谈到万事俱备只欠需集凑泥水工匠等人工费用时候。

    谁知少凯一跳多高,从怀里掏出一硬物,往炕上一掷道:“爹!够不够?”

    定睛一看,是一枚金手镯。老马先是一惊,又轻轻摇了摇头。

    少凯往怀里一摸,又是一硬物掷在炕上道:“爹!够不够?”

    定睛一看,又是一枚金手镯。一家人惊呆了,半晌无语。

    “三哥,你把海三爷家害得好惨啊!”少聪说道。

    .........

    第二年秋八月,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关东来客----山东马家正是搬进了奈何桥清源寺旁崭新的三间大瓦房内。虽然房舍远不及本庄齐、白两家,但一点都不比其他庄户人家的差。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