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唐瘿 > 第63章 兵谏行动

第63章 兵谏行动

    神龙元年,二月二十二日凌晨。

    守真左手转动着流珠,膝上卧着狸奴团团,听着魏广宗的讲述,他的心里复原了一个月前,也就是正月二十二日那天发生的兵谏。

    张相接到了秘书郎明珪(明崇俨之子)的线报,提前获知了二张兄弟二十二日不在集仙殿。

    是日,寒风阵阵,宫城上的风灯随风飘荡,亦如人们忐忑不安的心情。

    宰相张柬之、宰相崔玄暐、检校右羽林将军桓彦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领左右羽林卫五百余人来到紫微城的北门玄武门。

    十六卫驻扎在皇城南面,宿卫京都,统称“南衙禁军”,由相王李旦统率。

    羽林卫驻扎在宫城北面,守候宫城,进出皆为玄武门,这就是张柬之等人为何发展羽林卫做内应的原因,可以直接进入宫城,而不用调开十六卫。

    守真虽是早已知晓结果,但听到这里,仍是忍不住垂泪。

    三位老人为匡复大唐,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柬之已经八十岁,崔玄暐六十六岁,桓彦范五十二岁,年纪最小的桓彦范都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张柬之更是耄耋之年。

    三个人都是位极人臣,如果熬到圣神皇帝无疾而终,自然驾崩,新皇登基后他们仍是朝廷重臣,只要他们肯臣服于二张兄弟逆行倒施的淫威之下。

    “慢!左威卫将军薛思行是谁?”

    守真用己方的势力推衍过无数次兵谏行动,却是第一次听说此人。

    “是皇太子李显的人。”魏广宗解释道。

    守真点头,“李显经营多年,总要有自己的力量。”

    魏广宗继续说道:“张相派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湛、内直郎(注①)王同皎到东宫去迎接太子李显。”

    “王同皎?李显的女婿,新宁郡主的夫婿?”

    守真曾在《百官秘谱》里见过这个名字,但没有想到王同皎会参与这场兵谏行动。

    魏广宗道:“正是他,也正是他才说服太子李显出来。”

    “什么情况?”

    “太子李显临阵畏怯,改变主意,不想参与此事。”

    守真大怒。

    一旦出师无名,众人的心血将变成十恶之首“谋反”!

    正如二十年前的李敬业扬洲起兵一事重演!

    众人皆为忠于大唐的重臣,绝非谋权篡位的贼子,只为匡复大唐,却因为李显的畏怯,将背负千古骂名,成为被诛三族的罪人。

    黑暗之中,魏广宗听得守真久久没有回应,继续讲述起来。

    王同皎对太子李显说道:“先帝把皇位传给殿下,殿下无故遭到幽禁废黜,皇天后土、士民百姓无不义愤填膺,已经有二十一年了。现在民心所向,北门的羽林诸将与南衙朝臣得以同心协力,立志诛灭凶恶的小人,恢复李氏的江山社稷,希望殿下暂时到玄武门去,以满足大家的期望。”

    李显畏怯道:“凶恶的小人的确应该翦除,但是天子圣体欠安,你们这样做能不使天子受惊吗!请诸位日后再图此事。”

    左羽林将军李湛苦劝道:“将士们舍弃自己家族而效忠国家,决心诛杀逆竖以安定社稷。难道殿下要置他们以谋反的罪名而被酷刑处死么?殿下若想让大家散去,请亲自出面给他们解释。”

    终于,李显从东宫出来。

    王同皎趁机上前将犹豫不决的李显抱到了马鞍上,牵马拥簇着李显,一起来到玄武门。

    “这才出师有名,保证了兵谏的合法性。”守真后怕道。

    “据后来的情报说,是韦太子妃怂恿李显出东宫。”魏广宗解释道。

    “她的父亲和四个亲兄弟都被圣神皇帝杀害,如果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圣神皇帝吃瘪,也算解了一口气。”

    “不仅如此,据说,韦太子妃自太子李显走后,便派人去了上官婉儿的府邸,说是当日要来拜访上官婉儿,致使上官婉儿一直在府里等候韦太子妃大驾光临,而没有去圣神皇帝身边伺候。”

    守真嗤笑了一声。

    魏广宗大赞道:“道长果然神机妙算!早就料到李显会中途退缩,让大兄留意韦太子妃的动向。大兄在敬晖和桓彦范见过李显之后,仍是不放心,特意亲自送去密函,让韦太子妃的心思活络了起来。”

    大兄即李过,字改之。

    “这都是改之兄的功劳,审时度势,抓住一闪而逝的机会,利用韦太子妃报复的心理。韦太子妃想借兵谏的刀杀死圣神皇帝是不可能的,但能恶心一下圣神皇帝也是出了口气。”

    魏广宗问道:“她就不担心行动失败吗?”

    “失败?怎么可能失败?京都只有两支军队,南衙禁军掌握在相王李旦的手里,北面羽林军想要兵谏,哪里还有第三支力量抗衡?除非相王李旦反对这次兵谏。”

    魏广宗笑道:“相王怎么可能反对?太子李显和张相等人闯入玄武门的时候,相王统率南衙禁军,和袁恕己一起捕获宰相韦承庆、宰相房融、司礼卿(太常卿)崔神庆等张氏党羽。”

    “竟是同时进行?相王不怕太子没有现身吗?难道太子的身边有相王的内应?”守真连续自问。

    魏广宗这才明白过来,一拍大腿道:“还真是这个理!太子和相王相互扶持却也相互制衡,肯定互有内应。”

    “先说张相那边,他们在哪抓到二张兄弟的?”守真最是担心二张兄弟铤而走险,劫持圣神皇帝。

    如果圣神皇帝的圣躬有恙,即便这次兵谏成功,新帝也会惩罚张相等功臣,因为新帝要给天下人一个交待,他不是忤逆之子。

    这个罪名只能找出一个替罪羊来背。

    魏广宗兴奋道:“张相等人齐聚玄武门,由李显以太子的身份叫开了宫门,正好在走廊里遇到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二人,根本没有给二人说话求饶的机会,众人便将其斩首。”

    “何人动手?不会是八十岁的张太公吧?”

    “不是,是太子李显的人。”

    “如何确定是他的人?”

    魏广宗笑道:“别怪老魏看不上这位皇帝李显,他假意推辞不来,却早已准备好人手,例如说,左威卫将军薛思行、左羽林将军赵承恩、内直郎王同皎、职方郎中(注②)崔泰之、库部员外郎(注③)朱敬则、司刑评事(注④)冀仲甫、检校司农少卿(注⑤)翟世言等人。”

    “理解!张相八十岁的高龄,崔相六十六岁,桓彦范五十二岁,怎么能跑得过这些想有拥戴之功的人?”守真明悟道。

    --------------------------------------------------

    注①内直郎,太子府左春坊内直局的长官,定员二人,从六品下,掌符玺、伞扇、几案、衣服之事。

    注②职方郎中,掌国家地理状况及其邦畿的方位,并将其绘制成图之事,属兵部。

    注③库部员外郎,兵部下属的库部司次官。

    注④司刑评事,大理寺属官,掌同大理司直,定员十二人,从八品。

    注⑤司农少卿,司农寺次官。检校为代理之意。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