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向朗

    巧儿说道:“那先生也不用这么早就腌制?”

    葛亮轻声说道:“那自然是亮有一道好吃的菜食,到时候巧儿可要烧制给亮。”

    巧儿不由摇了摇头,有些无奈,说:“先生,不要在幻想了!”

    葛亮暗想,要是自己搞个老坛酸菜面,那时候巧儿才知道先生我没有说谎。这期间葛亮也简单做出了一些其他的小玩意,比如教巧儿学习方程,发现也是没有事。

    还有就是对老师水镜先生说出科举制也是没有事的,前提是要求老师水镜先生千万不要说出去,水镜先生也是答应了。

    这件事也没有放葛亮出现吐血的情况,经过一番试探之后,葛亮也算是发现了一些规律。任何的跨时代的发明、制度、思想等,只要在极少的人之间就是没事。反之,则有大祸降临。

    葛亮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除了这些外,葛亮还发现了这点也将成为自己的金手指之一,可是保命符。这也让葛亮一阵欣喜,但这也不是葛亮可以“作”的底气,虽然不会死,但是受罪的却是自己,就像是现在自己这般。

    巧儿见葛亮一时间又自己一个人思考,便是轻声离开了书房。

    过了不久,葛亮反应过来之后,发现巧儿已经走了,不由微楞,“什么时候离开的。”

    只是没有人回答而已。

    葛亮再次端起茶杯,喝了几口茶,不由轻轻感叹,“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看来自己的修养还是不够啊?”

    葛亮拿起另一卷竹简展开,《文侯之命》:平王锡晋文侯秬鬯、圭瓒,作《文侯之命》。

    王若曰:“父义和!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谋猷罔不率从,肆先祖怀在位。

    呜呼!闵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资泽于下民,侵戎我国家纯。即我御事,罔或耆寿俊在厥服,予则罔克。

    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呜呼!

    有绩予一人永绥在位。父义和!汝克绍乃显祖,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

    汝多修,扞我于艰,若汝,予嘉。”

    王曰:“父义和!其归视尔师,宁尔邦。用赉尔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父往哉!柔远能迩,惠康小民,无荒宁。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

    葛亮读完之后将大意写在另一卷竹简上,接着又是一卷《费誓》。

    时间渐渐流逝。窗台的阳光也是转出了房间,不觉间葛亮也是感到有些饿肚子了。随手拿起旁边的拐杖给自己杵着,站起身后向着门外走去。

    视线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并没有发现老师水镜先生或者是巧儿的身影,细细想来可能是去山下接向朗去了。葛亮在院子里简单地活动一下自己的身体,秋意渐浓,锻炼一下身体也是必要的。

    之后葛亮又是进入主屋的案榻上坐下,到了一杯茶先垫一下下。

    院子门口听到了有声音传来,想来是水镜先生来了。葛亮走出主屋便看到了老师水镜先生身后跟着一个头戴纶巾,有美髯,身穿直裾长袍,给人以淡雅亲近之感,想来这人便是传说中的向朗了。

    至于更后面跟着巧儿只是跟班儿的角色。

    葛亮虽然自己有些饿了,也是赶紧见礼,“老师,敢问仁兄可是向朗向巨达?”

    水镜先生指着葛亮对旁边的向朗说道:“这便是徽年前新收的学生诸葛亮,表字孔明。”

    向朗拱手还礼,“闻名不如见面,前些日子就听老师新收一学生,乃曰诸葛亮,现看来确实有三分飘逸之感,朗这儿见过孔明师弟了。”

    话说葛亮在留起了胡须,头发束起后用发簪扎起,在加上葛亮穿的是比较素白的衣服,看上去卖相还是非常不错的。简单来说葛亮是那种穿上古装,帅气程度要比穿西装之类的多好几分,关键有了几缕飘逸之感。

    特别是葛亮经过这俩月时间的静养,对葛亮的磨砺也是很大的,这段时间也是葛亮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现代有别的东西打发时间,葛亮没有,只能是看书解闷。

    话说书看多了,特别能够静下来看的人,身上自然就会有一种举止间散发出一种儒雅、一种修养,是善良、是博爱、是大气。更重要是没有喧哗,金钱利益之类的喧哗。

    简单说完了葛亮这段时间的微小变化,言归正传。

    葛亮谦逊说道:“那里,亮还算微末,不足一提。好了,巨达兄里边请。”

    向朗:“老师,孔明请!”

    水镜先生:“来,都进屋。”

    一路四人走进主屋里坐下,巧儿则是将拿着的酒菜摆在桌案上,随后离开温茶去了。葛亮对着水镜先生、向朗拱手说道:“亮甚为饥饿,还请海涵。”

    水镜先生挥手示意自便,接着便是和向朗说起了荆州发生的新密,也就是这段时间荆州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也是水镜先生了解天下大事的一个方式。

    葛亮则是直接开吃啊,边吃边听向朗和水镜先生简单说荆州的一些变化。天下大势上,曹操打乌桓去了,孙权则是在平叛,主要就山越人。

    其他的便是向朗处理州府案件的一些心得说与水镜先生听,同时也能够让老师从侧面看一看有没有问题,有些事件的处理但是可能看不出问题,但事后可能有遗漏。

    葛亮也是听得津津有味,不由暗暗感叹,这向朗的口才也不算差,简单明了直击要害,听得葛亮在旁边也是平平点头。

    水镜先生问道:“若是祭祀,孔明你如何处理呢?”

    葛亮知道刚才向朗说的是有人受到了恩惠,就想建生祠祭祀,简答说来就向朗搞民生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当地人觉得向朗是大大的好人,所以想给向朗搞一个生祠,向朗说起了这件事,想问一问老师水镜先生的看法。

    现在水镜先生却是在问葛亮怎么办,葛亮想了想,便是说道:“不准。”

    水镜再次问道:“却是为何?”

    葛亮:“浪费钱,嫌麻烦。”

    葛亮简单粗暴的回答到是让向朗眼前一亮,自己也是反对的,只是百姓太热情了,被民意裹挟了。这也是向朗没有明白的地方,像是这样的事别说向朗,有的时候就算是皇帝被民意裹挟着也是没有办法的。

    要是向朗允许一个人修,就间接让其他的人修建,不修你是不是看不起向朗啊,人家可是父母官。多半是在自己家里搞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向朗的名字,每天是上香叩头,就问一问,慌不慌吧?

    一家搞一块,另一家也要搞一块,烧香不要钱吗?何况是建庙了,说不定已经有人家在操作了,只是向朗还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再加上古人讲究,所以有些顾虑。

    随着葛亮吃饱喝足,巧儿中途上来将饭碗收了下去,葛亮也算是粮草充足,也加入到了水镜先生和向朗的漫谈之中。总之,男人之间的交流除了女人之外那就是事业了,现在葛亮和水镜先生没有事业可以交流,古人还是有办法。

    简单来说就是品评历史或者是还活着的人物,当时还非常流行这个,比如曹操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便是著名的品评家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在例如庞统庞士元被水镜先生评价为“南州名仕之首”,再有一些已经出名的人,出现的那些外号也是当时的人评价出来的。像是小霸王孙策,谋主荀攸,鬼才郭嘉,毒士贾诩之类的,就是这么来的。

    在加上这些评价对当事人来说,也是利弊参半的,要是比较正面的评价还好一点,比如贾诩的毒士之名,到了后世也是大名鼎鼎。就当是贾诩那低调的性格来说,也是不会去学曹操非要让许劭给自己评价。

    时间也是过得很快的,渐渐便是到了下午了,在水镜先生这儿有个好处便是很少饮酒,今天巧儿带的一点很是山下招待向朗的时候,巧儿悄悄给捎上的一点,其他的时间则是以喝茶为主。

    所谓最是希望什么,嘴上说的就是什么,葛亮主要听二人比价两汉时期的杰出人物,贤明的君主之类的,葛亮也在其中附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葛亮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知道了大汉朝的主要人物,大概发生的事迹也是知道,但是要在品评上有什么建树,那就是扯淡了!

    很多的评价在这人死了之后,基本上就被认定了,即使很多的在后世也是大同小异的。期间葛亮还发现这个向朗还是对汉室有很大的希望,简称心存汉室,这也怪不得曹操南下之后,向朗也南下到了荆南,反正没有投靠曹操。

    看来关节在这儿,这或许与向朗的年龄有关系啊,向朗现在已经三十七八了,也算是三国人物中最为高寿的一群之一人了。

    几人向着山下而去,葛亮右手杵着拐杖,左手边则是被巧儿搀扶着跟着下山吃饭。诶,为什么要下山吃饭呢?

    主要的原因是山上并没有完善的厨房,简单来说,到山下便是准备好好吃一顿了。同时还要好好招待向朗一番,所以选在了山下吃饭。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