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沤肥

    山下老马汉家里,家里的男人皆是落座,坐在上手的是水镜先生,位于左侧的是向朗、葛亮,右侧的是老马汉以及老马汉的儿子马纪和马信。期间端茶递水的便是以巧儿为主了,巧儿在司马府上受过简单的训练,也算是当仁不让了。

    水镜先生也是按照规矩,举起杯子说道:“今天向朗来访,借这杯酒水也算招待了,简陋之处见谅一番。”

    向朗和水镜先生也算是老熟人了,当即说道:“诶,俸禄之食却是比不上老师这般的自在,多谢老师款待。”

    二人同时说道:“请。”接着喝下了杯中的酒水。

    主要的主人和客人开始动筷,其余的就可以开始吃饭了。在吃饭的时候,“食不言寝不语”其中的“食不言”指的是以填饱肚子为目的,那就要“食不言”。若是以交流为目的,则是不讲究这个的,像什么大宴群臣的时候,难道只是在吃饭吗?

    那肯定是要说话的,古代有很多的人就是边吃边说话的,几个好友在一起聊天说地的时候,不能只说话吧,得有点东西打打牙祭。不说别人,就是苏轼在《赤壁赋》里边也是边吃边讲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所以就不要在意吃饭说话这件事了。

    水镜先生问道:“今年相比于去年的收成如何?”

    向朗:“今年还算是顺利,收成的话不多也不少。”

    接下来便是老马汉说话了,老马汉说道:“别的地方某不知道,但是自己中的相比前两年来说,算是减产了,当然啊,其中可能是新开垦的土地耕种了两年之后变得贫瘠的缘故。”

    葛亮本来不想说话的,自己有没有主政一地,有没有亲自耕作,哪有什么经验之类,但是几人的目光都是落到了葛亮的身上,葛亮不由轻咳,说道:“亮可是没有耕种,无甚意见。”

    然后水镜先生接话说道:“不然,徽可是无意间听你对巧儿那丫头讲的是头头是道,怎么现在没有意见呢?又无外人,说上一二也无不可嘛?”

    葛亮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老师如此啊,居然听我和巧儿说悄悄话,真是,真是什么来着?好像是无意间听到的,原谅一次啦!

    虽然不能抱怨水镜先生,毕竟给表现的机会总不能那啥?葛亮在脑海里简单把思路理了一遍,便是对着水镜先生、向朗以及对面坐着的马家父子拱手示意,开口说道:“亮原来就是简单将自己理解的耕作看法说一下,若是有什么不对的,海涵一二。”

    向朗说道:“朗也是想听一听孔明的高论,能得到老师的推荐,想来必是不凡,看来朗也算是有幸。孔明且快些说来。”

    水镜先生也是赞同,上一次便是隐约听到了一些,不是很全面,这也是个机会。

    旁边的老马汉、马信、马纪也是很期待,想看一看葛亮这个没有耕作的人的看法,说不定会有一些收获,这一点水镜先生不会骗人。

    一时间好几双眼睛都是看着葛亮,葛亮虽然也是不慌啊,主要是自己身体不好,说不听说不完就天黑了,毕竟要点还是很多的。

    葛亮便是开口说道:

    “我华夏汉民族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农区在秦岭和淮河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由于这一地区降雨少、雨水分布不匀,常有干旱威胁,土壤耕作上重视保墒防旱。”

    当然这说农事也不是葛亮一个人在说,水镜先生接着说道:“不错啊,当时通行的‘畎亩法’,所谓‘垄上曰亩,垄中曰畎’,由于时间长了便被称“垄作法”,在《诗经》中已有不少记载。”

    向朗随着也是说道:春秋战国时期,不少文献都把“畎亩”作为“农业”,如《国语·周语》中把“畎亩之人”作为农夫的代名词,《国语·晋语》把“畎亩之勤”作为牛耕,《孟子》和《庄子》把在农田中从事农耕的人称作在“畎亩之中”等,都说明当时已通行“畎亩法”。

    葛亮:《吕氏春秋·任地》中总结的“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为人们平地势以免旱涝指出了方向。

    书中还提出“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认为可以通过土壤耕作措施使土壤中的水肥等因素能达到协调。

    “地可使肥,亦可使棘”,关键是要措施得当,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耕作。春秋以前的文献中,论及耕地的不少,但尚未见到“深耕”的提法。

    随着铁制农具的创制和牛耕的推行,深耕越来越受到重视。《管子·小匡》中有“深耕,均种,疾耰”,《国语·齐语》中也有“深耕而疾耰”之说。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提到“深耕易耨”,《韩非子》中则强调“耕者且深,耨者熟耘”,说明农业精耕细作的格局已奠定基础,“深耕”一词几已变成通行语汇。

    至于秦汉以来,北方保墒防旱的耕作体系渐趋完善,形成体系。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关中地区推行“代田法”,是春秋战国时期“上田弃亩”法的发展。

    它的推行,取得了“用力少而得谷多”的效果。

    由于大型犁铧和犁壁的广泛应用,此时又创始了“翻耕法”,耕后用“耱”来进行整地作业。

    汉成帝时,关中地区推行的“区田法”,也是一种抗旱增产的好方法。

    现在北方应该创始了铁齿耙后,又形成了耕后有耙、耙后有耱的耕作体系,从而增强了保墒防旱的能力。

    葛亮说道了这儿,向朗问道:“孔明何以知道北方现在有了铁齿杷呢?”

    葛亮就是一顿,这样自己怎么说呢?瞬间葛亮便是说道:“以后不就有了吗?你们且看来。”葛亮说完之后,在桌案上用茶水画出了铁齿杷的形状,一种是牛拉的,现在确实已经在用了,还有就是可以手拿的。

    几人把葛亮所画的图在脑海中幻想一番,确实有很有操作的可能,这些也是魏晋出现的东西,所以葛亮才敢直接说出来。

    要是跨到唐朝或者是跟以后的东西,葛亮可是不敢直接说出来的。要是向朗为了给葛亮传播名声啥的,不知不觉间葛亮又要来一次吐血,何况葛亮现在还是残血的状态。

    ······

    至于后面关于隋唐宋明的农业上的发展,葛亮是不会说的,保命要紧啊,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葛亮见几人还在向其他的,便轻咳一声,现在可是我诸葛凉的主场好不好?葛亮说:“这些都是亮的一些浅见,至于具体到耕作上嘛?”

    吊人胃口的事,葛亮只能算是一般,但是几人也是被挑起了情趣,向朗便是开口问道:“具体有如何呢?”

    葛亮接着说:“在具体耕作中能够提高生产;提升土地肥力;消除害虫的目的有改善土壤结构、消灭杂草和害虫(将杂草覆盖于土中,或使蛰居害虫暴露于地表面而死亡);将作物残茬以及肥料、农药等混合在土壤内以增加其效用;将地表弄平或作成某种形状(如开沟、作畦、起垄、筑埂等)以利于种植、灌溉、排水或减少土壤侵蚀;清除田间的石块、灌木根或其他杂物。

    当然还有就是将质地不同的土壤彼此易位,例如将含盐碱较重的上层移到下层,或使上、中、下三层中的一层或二层易位以改良土质。”

    水镜先生听了葛亮的说法,沉思片刻后说道:“马纪你可是听懂了?”

    有一点而突然,不过马纪还是老实回道:“回家主,纪在田间耕作,有些听不太懂。”

    然后水镜先生将目光看向了葛亮,意思显而易见了,说简单一点,让在座真正的农民能够听懂。葛亮也是无奈,转而说道:“简单来说,分为了几种主要的耕作方式,其一便是翻耕了,翻耕是目前农田耕作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

    翻耕用的农具,主要是铧式犁,也有用圆盘犁的,多在植物栽植前或前茬植物收获后,下茬植物播种前进行。

    这种耕作方法,主要通过犁壁作用于土壤,将土壤翻转、松碎。

    由于犁壁不同,耕翻的效果也不一样,一般生荒地或种绿肥的地块,多选用螺旋型犁壁,它可以使犁耕层上下完全颠倒,覆盖较严密,对消灭地表层杂草和残茬残株作用较强,但碎土作用较差。

    一般农田土壤多用普通犁壁,具有翻土和碎土的两种作用,也可以用复式犁翻耕,效果也较好,地面较平整,覆盖也较严密。

    按着季节,中原春翻耕多在低洼地、水田地、秋收过晚未能秋耕的地块上进行,在一些风蚀严重的风沙地,也多采用春翻耕。

    春耕土壤熟化时间短,春季风大易失墒,所以宜早不宜晚,春耕比秋耕也要浅一些,耕后应立即耙压,以利保墒,也使地面平整,土壤松紧度适宜。秋耕地早春也要进行耙压。

    伏耕多在夏收植物收获后或休闲地上进行,伏耕后土壤疏松,有利于夏秋雨水的蓄存,减少地面径流。

    因此时气温较高,可促进耕层熟化,并可消灭杂草,改变病虫的生态环境而使其死亡。盐碱地适时伏耕还有利于雨水洗碱,抑制盐分上升的作用。

    北方地区翻耕又分为秋翻耕、春翻耕和伏翻耕等。

    俗语中有“深耕细耙、旱涉不怕”,就是深耕经验的总结。

    采用深耕还是浅耕,要根据耕翻目的、土壤特性、引种栽培的野生植物种类等来确定,般为了打破犁底层,深耕熟化土壤,粘质土、盐碱土宜深耕;沙质土、浅根性植物、春耕、生长季节的耕作宜浅耕。

    接来便是其二了,松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