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这太子不当也罢 > 第七十四章 平衡之道

第七十四章 平衡之道

    据李牧所知,李世民是什么宗教都不信的。

    这并不让他意外,事实上,历史上任何朝代的开创者,都鲜少有迷信的。就算是迷信,也都是到了晚年昏聩的时候,许寻找长生之术去了。

    现在的李世民还不到四十岁,还不至于去寻觅长生之术。他会如此重视玄奘,多半是与长孙皇后的病有关。

    但李牧却不相信和尚能治病,他最担心的是,玄奘利用李世民急于治病的心理,搞一些什么事情,这才是他真正警惕的地方。

    李世民宣称跟自己的御弟多年不见,有话要聊,所以夜里就不回宫了,留宿洪福寺。

    其余人等自然都散了,李牧也回了文学馆。

    但他有些心生不宁,以至于一直都没有睡熟。忽然,他心有所感,起身披上袍子,对惊醒的鞠仙儿比了个手势,推开门走了出去。

    李世民以气机攫取李牧上了房顶,影子早已经不知道躲哪儿去了。

    “承乾。”李世民递给李牧一坛酒,李牧愣了一下,接在手里喝了一口。爷俩儿坐在屋脊上,今夜月光皎洁,照着俩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父皇,这么晚了,怎么还没休息?”

    “承乾,如果——”李世民似乎有些难以开口,停顿了一下,还是继续道:“如果有一种办法,不能延长你母后的寿命,但可以让她减少痛苦,值得一试吗?”

    “值得。”李牧毫不犹豫地说道,但他又反问道:“真的没有办法了么?”

    “药王说,找到天山雪莲,他就能配出药来,否则,他也没有办法。这世间的神医,莫过于药王,他都没办法,谁能有办法?”

    “当初玄奘法师来找我,也算是病急乱投医,就给了他度牒。他这一去十几年,本以为这人永远不会回来了,没想到他还真回来了,而且也确实履行了誓言,找到了减除痛苦的方法。”

    “大丈夫一诺千金,朕已经答应了他,允许他在大唐境内宣传他所谓的大乘佛法。”李世民看向李牧,道:“朕听他说了一些,大多数都是一些此生吃苦修来生的话,朕是不信,但也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他叹了口气,道:“老百姓会信,尤其是那些吃苦的老百姓,他们信了也许没用,但是可能会有些安慰吧。”

    “不过。”李世民重重地拍在李牧的肩膀上,道:“等你继位的时候,那时候的老百姓日子不会像现在这样苦了。到了那个时候,你要打压佛教,不能让百姓沉溺于自我安慰中。百姓懒惰,国家之大不幸。南朝如何覆灭历历在目,不可不察也。”

    “嗯。”李牧应了下来,李世民的态度让他把心放了下来,看来他还很清醒,能意识到佛教潜在的问题。

    “承乾,作为储君你要明白,这世上能信的,只有你自己。百姓可以依靠官吏,官吏可以依靠朝廷。朝廷可以依靠文武,文武可以依靠皇帝。而你,早晚要做皇帝。皇帝能依靠谁?”

    “这天下是你的,权柄是你的,也就意味着你没有人可以依靠。你的决定,影响千万人,所以任何事都不能由着性子来。”李世民又问道:“承乾,你再想想,朕允许玄奘传教,还有什么考量?”

    “唔……”李牧想了想,道:“父皇在平衡。”

    李世民露出欣慰之色,道:“吾儿果然有天骄之姿,能这么快想到这一层,确实是朕没想到的。”

    “的确是在平衡。”李世民目光之中,闪出锐利之色,道:“但朕不是在平衡佛和道,而是在平衡世家。大唐立国二十年,立足未稳。贞观三年、六年一场旱灾,一场涝灾,不知多少百姓流离失所。而世家却早早囤聚了粮食,他们不卖粮给百姓,却抢着吸纳流民,这些流民为了吃上一口饭,不得不签下卖身契。从此沦为这些世家的佃户,奴隶,还得感恩戴德。”

    “朕当时没有干预,是无奈。朕没有办法看着他们饿死,朕也想让他们活下来。”

    “这几年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国库虽然没见起色,但粮食基本已经不缺了。朕已经让房玄龄想办法把土地分给百姓,让他们自己去耕种。但是世家不愿意,他们向百姓宣讲,让百姓认为他们能活下来,都是这些世家的恩德。最可气的是真的有很多百姓,是信这一套的。”

    “佛教的理论,是在宣扬逆来顺受,并不值得提倡。但它同样也可以让百姓不再感激世家,这是朕想要的结果。”

    山上的笋都让你摘完了!

    李牧心中暗暗腹诽一句。

    这事儿说起来,就是李世民有点不地道了。世家虽然目的不单纯,但人家毕竟是拿出粮食了,又不是光靠嘴说。你呢,连消带打,把人家的付出都抹平了。

    “这是驱虎吞狼之计,不可长久,所以朕才说,等你继位之后,一定要打压佛教。”李世民掷地有声道:“要让百姓感激朝廷,他们也只能感激朝廷,唯有这样,社稷才能长久。”

    唉。

    李牧在心里叹了口气,说到底还是利益,都是为了自己啊。

    谁对谁错?好像也没有立场去说别人了。

    夜凉如水,父子俩喝了一坛酒,李世民抖动气机,震散了所有酒气,李牧抬头看看他,心道你都逼出去了,喝它干嘛呀,为了凹造型啊?

    转身,踏空,潇洒而去,炼神境高手的气质展露无遗。

    李牧投出羡慕的一瞥,开口道:“吾应在床上。”

    清光浮现,李牧消失在房顶。

    翌日。洪福寺门口贴出榜文,为了编译佛经,招募通晓梵文学士,人数不限。愿意出家,可拜在玄奘法师门下。

    一个眉清目秀的青年,站在榜文下看了许久。他的衣衫浆洗的很干净,但是也能看得出,已经穿了很久了。

    青年叹了口气,道:“罢了,不做科举的梦了,先糊口要紧。”

    他迈步走进洪福寺,没走几步路,便被一个棕色皮肤的僧侣拦住,问了一句梵文。

    青年应对如流,僧侣大喜,亲自引他进了大殿。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